共话浙江乡村文旅发展亮点、经验行业从业者有话说

诗画浙江游浙里 2024-11-08 14:36:12

11月7日至8日,2024浙江乡村文旅运营大讲堂圆满落幕。活动现场,众多行业专家和实践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和分享乡村文旅在景区辐射效应下的融合发展路径。本文深入聚焦活动中专家学者提出的一系列精彩观点和深刻见解,为全省乡村文旅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新思路和新方案。

辐射效应与乡村发展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校长郎富平发表了题为《景区辐射效应下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主旨演讲,深入剖析了景区对周边乡村文旅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融合发展策略。

“乡村文旅应依托城市、景区和乡村自身的独特优势来发展;要充分利用乡村的基础性和特色性资源优势,包括干净卫生的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关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要与旅游景区实现互动共赢,通过紧盯客源结构、紧扣景区主题、紧抓服务品质等方式,为游客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对于无品牌、无流量的景区,乡村文旅要勇于担当,通过长远规划、多业态设置、产品迭代和技能演练等手段,助力景区实现二次重生。”郎富平说。

郎富平认为,景区的辐射效应不仅能带动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还能促进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他说,乡村文旅的发展需要依托景区资源,同时注重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演讲中,他还分享了多个成功的乡村文旅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创新思维和科学规划,将乡村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和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文旅产品。

文旅融合的西湖实践

近年来,西湖区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构建数字驱动、跨界融合、绿色引领、品质为先的西湖范式,实现了乡村旅游的全面升级。

现场,杭州市西湖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俞雁雁向在场嘉宾详细介绍了西湖区挖掘宋城景区、龙坞茶镇等文化资源的创新路径,通过建设非遗工坊、推行“艺术村长”模式、打造西湖印记伴手礼等方式,丰富文旅产品与体验;同时,西湖区积极整合景区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农文旅融合的“西湖样板”,如转塘区块发展茶旅融合产业,三墩区块推进“种地吧·十个勤天”项目。

在乡村项目提升方面,西湖区推动“浙韵千宿”品牌创建,策划乡村美食游线,推介特色宴席。挖掘“茶+旅游”等新型产业模式,探索“村企联动、资源共享”模式,培育乡村运营人才,提升新媒体营销与智慧旅游技能,激活乡村发展动力。以节庆活动为媒介,深耕茶韵风华,呈现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盛事,培塑产业品牌,通过拍摄乡村宣传片,借全媒体平台提升传播能级,拓宽客源版图,让西湖乡村故事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创新驱动与公益视角

杭州市西湖区小小生命健康基金会创始人、杭州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钟晓晓从公益角度出发,分享何家村文旅兴村和全村共富的探索之路。

“近年来,何家村借助独有的茶山和水库资源,打造‘何你见未来’市集、‘霞光里’露营基地等文旅业态体验和户外运动场所,通过举办大型展览、讲座和比赛,以及中医康养中心、专家义诊、药膳餐厅和音乐舞蹈疗愈服务,吸引了不同消费层次的游客,形成了固定客群。同时,村委合作引进和培养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推动健康文旅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钟晓晓表示,如今,何家村的生态康养、文旅、公益已初具规模,年游客数量大幅增加,民宿和餐馆数量实现翻倍增长,“我们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何家村的文旅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黄贵强在《以文化赋能传统村落产业振兴》的演讲中,概述了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重要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分享了从“拯救老屋”到“老屋复兴”的实践经验,说了文化价值挖掘、产业发展可持续性以及文化资源助推的重要性。

他分享了村庄如何通过价值评估、产业主体和发展战略的定位,以及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的模式,将传统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村落发展的新动力。通过江山三卿口古瓷村、松阳酉田村和庆元坑里村的案例,具体说明了文化资源如何支撑新型产业发展,实现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与产业振兴。

对话景区与乡村发展

在龙坞对话环节,浙江文旅宣推官朱小杰与德清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董芸芸,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长埭村书记、主任李卫东,玉环市干江镇上栈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法林,以及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临目村运营师吴燕春共同探讨了景区红利与依赖风险的问题。

董芸芸认为乡村文旅的成功与在地文化的挖掘利用紧密相关,景区的繁荣可以带动周边乡村的发展,但同时也需要乡村社区的积极参与和合理规划,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以莫干山为例,他们融合了外国文化的洋气、乡村文化的土气、城市潮流和当地纯朴,以及海派文化的底蕴,呈现出既矛盾又交融的神秘特质,深受年轻人喜爱。包括挖掘陶瓷、人工针织养殖、莫干黄芽茶、丝绸等传统产业,以及古桥等文化遗产。莫干山上的600多幢西方别墅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使得莫干山对文化创新和包容性极高。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创业,形成了多元化的业态。”

李卫东分享了长埭村如何利用景区资源,实现村民增收的经验。

他说,“近些年,长埭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聚集在长埭村,主要是因为村庄通过美丽乡村到未来乡村的提升,改善了自然风光和茶园风光,同时与中国美院建立了便捷的联系。为了充分利用艺术家资源,村里成立了艺术家委员会,为艺术家提供服务,包括生活上的便利和创作上的帮助,同时艺术家也参与到村庄的风貌提升和文旅发展中。村里不仅帮助艺术家销售作品,还通过专门的营销团队进行线上线下推广,实现利益共享。此外,长埭村与其他村庄合作,各自发挥特色,共同发展,使得艺术家能够长期驻留并为村庄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吴法林和吴燕春则从实际操作层面,讨论了如何避免过度依赖景区,发展乡村自身的特色文旅项目。

吴法林认为每个乡村应该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特色资源,如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打造独特的旅游产品,减少对景区的依赖。

现场,他介绍了自己的新项目——海水瀑布,这是一种通过将海水沉淀循环再流转来实现的景观瀑布。他认为,为了村庄的持续发展和带动村民致富,创新是必要的,“现如今玻璃桥等同质化项目较多,单纯的复制并不能引领发展,因此需要通过打造别人没有的项目来突破同质化。例如乡村迪士尼和光伏学院研学等别人没见过的乡村项目,以吸引游客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带动客流,村庄的旅游消费水平已经从原来的每人50元提升到至少150元,翻了三倍。”吴燕春认为,提升消费水平的关键在于改善服务和品质,而不是大量投资。

她说,应该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设计适合他们经营的产品。对于外来艺术家等有能力的人士,可以支持他们经营高客单价的精品民宿;而对于本村村民,建议他们从零成本开始,逐步根据实际收益和客户需求进行适当的提升和改造,“这样,村民可以在不承担过大风险的情况下,逐步改善服务,提高收益。”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