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给学生写评语,这个风气……太一言难尽了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2025-02-15 18:20:57

假设一下,如果你是一名老师,在开学时,想要用最近几年流行的姓名化入诗词的形式,为高远、吕靖宇这两名同学写一个开学寄语,你会怎么写?

几年前,老师们可能要苦思冥想一番,毕竟,全班几十个人,如果再遇到有些孩子姓名里有生僻字,那可能就更费神。

但现在,老师们可能顺手就能打开各种AI助手。

比如,我们就以高远、吕靖宇两个名字为例,向豆包AI助手提了问,不到一分钟,拆解了名字的两首诗就出来了,而且,似乎看起来还挺有模有样的。

截图自豆包

随后,我们又用了一个姓和名都很生僻的名字“覃祐杬”,向今年风更大的DeepSeek提问,速度也是相当快,而且生僻字也完全不在话下,一分钟,一首七言绝句就出来了。

截图自DeepSeek

坦白说,如果只是想拆解一下名字、玩一下姓名诗,AI写的这些东西倒也没啥好指摘的,甚至比一些中文系学生的文字功底都强。但是,如果把这个拿来作为给学生的寄语或者期末评语,总让人觉得味儿不太对。

先从诗歌遣词造句的技术层面来说。

如果一定要分个高下,DeepSeek写出来的相对更文质兼备一些,至于豆包写的,是不是像极了在朋友圈看到的“老头子打油诗”,词句、韵味都较为浅显,押韵也只能算基础,部分韵脚甚至极为刻意。

把名字拆解成诗歌送给学生,很多老师的初衷都是“希望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歌词句韵律之美”,但扪心自问,如果像豆包写的那种所谓诗歌送给学生,学生们能从中学点什么呢?从小就学习写打油诗吗?

但凡有一点文学基础素养的语文老师,都能明白,中国几千年来传诵至今的经典诗歌,要么立意深远,要么想象瑰丽,要么情感动人,张若虚写一篇《春江花月夜》就能“孤篇压全唐”,乾隆皇帝一生写了上万首诗,却被钱钟书嘲笑“令人作呕”。

所以,从语文的角度,诗歌是教人审美的,绝不是“审丑”。

其次,相较之于“技术”,教育更需要的是“真诚”。

如前所述,如果只是借助个AI把名字拆着玩,无可厚非。但如果拿来作为给学生的寄语或者评语,这个事儿始终让人觉得味儿不对。

寄语,代表的是给学生的祝福;评语,更是代表了对学生的综合总结评价。祝福需要真诚,评价需要客观。家长想要在评价里知道的,是孩子还需要在哪里努力。整一堆这么花哨的东西发给家长,估计家长看了也懵圈。

更深层的一个问题在于,当“评语”变得像流水线工业产品一样失去诗歌本有的意义,其承载的老师对每个学生的“看见”是否还在?更进一步讲,学生学诗还有意义吗?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侯体健说得更一针见血,“为他人写诗已经被替代,应酬性的、没有真实而强烈情感的诗,可以不写了。”

同理,如果老师实在写不出真情实感的给学生的诗,真的大可不写。像期末评语这种,不如给家长打个电话,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沟通高效。

当然,这不是说教育就要对AI敬而远之。上述问题的本质,不是AI出了什么问题,而是教育人如何利用AI的问题。

去年12月,成都市就宣布要在全市30所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提升师生利用人工智能教与学的素养与技能。

AI进入中小学课堂,更是已经司空见惯。

在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水井坊校区2024年的一堂语文公开课上,我们就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面对“杨修之死的原因”这个问题,除了课文阅读理解,老师还带学生询问了某款AI助手,之后又让学生去查阅史书记载,了解真正的历史。

最终,经过对比,师生们共同得出一个结论:AI给出的答案中,有明显谬误。

如何让教育和AI共处,如何让学生正确面对人工智能,这堂课可谓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AI终究只是工具,人,才是教育的主体。

这也是为什么说用AI写评语如此让人一言难尽。因为无论评语还是寄语,它们都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代表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学生和家长期待收到的,也一定是老师走心的话,而不是找机器复制一份看起来很美、实则空洞无物的“夸夸”。

技术应该服务人,而不是取代人,于教育人而言,越是体验到AI的强大,越要坚持知识和情感在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传递,不要让真诚在教育中缺位,不要让“人”从教育中消失。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