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兴衰演变再探岳飞之死真相

同巍聊历史 2023-07-17 02:41:00

摘要:关于岳飞的死因,一直众说纷纭。最普遍的说法是受奸臣秦桧冤枉而惨死风波亭。这样的解释太过戏剧化,容易落入忠奸善恶、黑白分明的思维窠臼。岳飞,一代驰骋沙场的武将,单凭秦桧等一介文人,难以让他落得如此下场。

岳飞的死,是必然,是大势所趋,是宋朝“崇文抑武”政策的牺牲品。就算是一个武力、眼界、思想比肩神明的将军,在时代的沙尘暴里,也不过是随风乱撞最终被湮埋的万千沙砾中的一颗。本文通过分析“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表现、结果,探求“岳飞之死”的必然性。

关键词:宋朝 岳飞 崇文抑武

北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开始

宋朝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充分吸收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着力打压武官,重用文官,逐渐形成了“崇文抑武”的风气。

身为既得利益者的文官们,就要想办法维持这种现状,保证自己的权利,在帝王身边巩固自身地位,使“崇文抑武”政策得以延续下去。

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为了潜移默化的实行“崇文抑武”政策,他通过联姻的方式,加强武将与皇室的关系。

自己将武将宋偓之女立为皇后,弟弟赵光义,迎娶了武将李处耕之女。儿子赵德昭迎娶武将陈思让之女,自己的两个妹妹也均嫁给了武将。

因此,当赵匡胤开始有削弱武将权利的苗头时,一众武将也认为,自己虽不会像五代十国那样地位显赫,但在朝廷中仍旧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当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开始真正“崇文抑武”,大量的武官被剥夺权利、降低职位时,高级将领并未有过分反抗的举动。

宋朝科举制度发展顺利,考试名额与取士名额显著增加,更多的寒门弟子有了参加考试的权力,文官集团不断扩大。

宋朝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流通速度加快,“贫富无定势”已经是普遍现象。

同样,宋朝将藩镇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国家内部用人机制,进一步扩大文官集团。

但是,宋朝随“崇文”,但并不是盲目“抑武”。

“抑武”,并没有不重视武力与军队,而是到剥削武官的权力。

强力控制禁军并培养其成为全国军队的精干。

一方面实行“强干弱枝”,把精锐部队集中于禁军,削弱地方军队;另一方面分散禁军将领的军权,通过频繁更换将帅和士兵不断换防等措施,削弱将领和士兵之间的联系,避免军队军阀化。

以文制武。在朝廷中央确立了文臣处理政务的原则,执政官员都是文官,甚至在负责军事决策的枢密院安插文臣的眼线,以控制武官,从而杜绝了武臣大将对朝政的干预。

在地方机构中,则不断派出文臣担任州县官,以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将吏。

后续这一政策平稳执行,文官集团逐渐形成,朝中大权基本全由文官掌握。直至建炎元年(1127年)5月,靖康之变后,赵构在应天建立南宋,崇文抑武政策依旧实行。

但在南宋建立后不久,崇文抑武政策就不得不被动摇。

南宋“崇文抑武”政策的削弱

赵构上位的消息刚刚传出,岳飞便立刻上书:

“陛下已登大宝,黎元有归,社稷有主,已足以伐虏人之谋。为今之计,莫若请车驾还京,罢三州巡幸之诏,乘二圣蒙尘未久,虏穴未固之际,亲帅六军,迤逦北渡,则天威所临,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期可复。”

岳飞恳请赵构不要妥协投降,罢免汪、黄,乘“二圣蒙尘未久,虏穴未固”之良机,必能收复失地,还于旧都!

岳飞的上书直击要害,整个南宋除他之外,无人敢说当下窘况和解决办法。

但是,当时的岳飞仅为七品下级武官,上书没有到达赵构之手,便被汪伯彦和黄潜善拦下,岳飞也被消除军籍,赶出军营。之后,岳飞为张所、宗泽等人效力。

1127年12月,金军肆意猖狂,大举进攻汜水关,岳飞出征,一举大捷,被宗泽任命为统领。后与金人的战争中,凡岳飞出征必是大捷。

但是,岳飞只有一个,南宋与金人的战争却不止一场。

在金人的威胁下,南宋继续南迁。1129年11月,金兵大举入侵,准备一举消灭南宋,岳飞率军厮杀,但援兵迟迟未赶到,只能在那是退居钟山自保。

1130年,赵构逃到温州,金兵抓不住皇帝,于是率兵北返,开始对平民烧杀抢掠,明州、临安府、平江府、建康府等城市和附近农村遭受浩劫。

因为统治者依旧推行“崇文抑武”政策,金人肆虐,致长江以南的明州、杭州、江州、洪州、潭州等全部遭到金人扫荡。

在福建路的建州、江西路吉州和虔州、湖北路鼎州,都先后爆发了农民起义。南宋此时内忧外患,亡国灭种的危机就在眼前。

此种形式下,朝廷不得不重用武官,以保南宋国土安全。

南宋诸将逐渐有了扩兵和领兵作战的权利,“岳家军”兵力多达十万,称霸一时。

同时,建炎之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甚至很多低级官员的俸禄都收到了缩减。但是,武将的补贴却按时发放,武官地位显著提高。

再次启动的“崇文抑武”政策

1134年5月,岳飞第一次率军北伐,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收复了襄阳六郡大片地区。捷报传来轰动全城。

岳飞被提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不久又晋封为“武昌开国子”,建节成为节度使,获得武将最为崇高的荣典。

岳飞虽然出征便是大捷,但是如果任他继续胜利下去,统治者总有一天会重新重用武官,而文官的地位会一落千丈。

文官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重回权利中心,他们不顾百姓安危、江山社稷,急需将岳飞这个“武神”拉下马,重新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因此,以秦桧为首的文官集团,与赵构站在统一战线,要求求和。

1137年,赵构诏岳飞上殿,又诏来韩世忠等大将,为的就是试探大将们对于和议的态度,他害怕大将们不同意和议。

后在大殿上,赵构问岳飞,是否得到了好马,岳飞说出了著名的《良马对》。

岳飞认为的良马,不是指力气,而是品德。好的马,不是精细清洁的粮食和泉水,它们会不吃不喝。但是这样的马从早跑到晚不累不喘。驽马对于粮食和饮水没有要求,但是跑两步就气喘吁吁。

岳飞的这一回答,表明自己是良马,也希望赵构能够看清当下局势,反对议和,重用自己,交给自己更多的军队和权利,一举收复中原。

但是,赵构所认为的良马,就是岳飞口中的“驽马”。他不需要一个拥有独立思想、武力过人甚至威胁到文官政治的“武神”,只需要一个听话的将军。

从赵构的角度看来,岳飞这样的“良马”,并不是适合自己的“忠臣”,他认为的忠臣是秦桧等人。

赵构心中的“国”,是弃天下与人民于不顾,困于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他只需要自保和手里一点权力。

而岳飞心中的“国”,是民族与国家,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百姓安危他不能弃之于不顾。

此时的岳飞在文官集团心中,已经成为违抗君命、拥兵自重的危险分子,大难临头的岳飞此时心中仍旧是对朝廷的失望和对国家的忧愁。对于自己所处的水深火热的环境仍不自知。

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绍兴议和”,向金称臣,赵构与秦桧过度卑躬屈膝,一味退让,甚至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从而换来了南宋与金和平共处的行对稳定局势。

南宋和平了,武官便再没有利用价值。文官集团抓住机会,开始夺权。

宋朝文官对于武官的歧视、打压,是流在血液、深入骨髓里的。现在南宋已经处于相对和平的情况先按下不表,在南宋被金人进攻、处于水深火热的情况时,文人也在极力打压武将的权利。

现在,文官集团用自己的尊严和国土换来的和平与权利,让他们更加忌惮武将,频频上书赵构,字里行间杀气腾腾,迫切想要收回武官的兵权,置国家安危和民族大义于不顾,只有眼前的一星利益。

“重文轻武”政策下的岳飞之死

岳飞对于抗战的强硬态度,不仅使金人闻风丧胆,还威胁到南宋文官集团的利益,成了双方的绊脚石。

拒《宋史》记载,金人对于议和提出明确要求“必杀飞,而后和可成。”

因此,岳飞必死。

有人认为是秦桧将岳飞杀害。岳飞主战,秦桧主和,两人本就矛盾重重,外加岳飞曾当表达对秦桧的不满,于是秦桧陷害岳飞,痛下杀手。

也有人认为赵构是杀害岳飞的主谋,秦桧是帮凶。赵构感受到岳飞过人的将领才能,但岳飞却并不会是一匹听话的“良马”,外加金人提出的议和条件,赵构才将岳飞虐杀。

但是,岳飞的死,绝不是一人能够决定的。

岳飞之死,死在文官集团手下,死在赵构的一味退让,死在宋朝畸形的“崇文抑武”政策。

岳飞的死,也是南宋重新开始“崇文抑武”的标志。

文官集团为了其自身的利益,甚至置整个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于不顾。

如果没有文官集团强烈仇视武官,过于在乎自己眼前的利益,在赵构耳边吹风,赵构也不会用岳飞的命去换耻辱的议和协议。

赵构与文官集团联手压制武官,南宋最终回归立国以来崇文抑武的政策,而岳飞则成为南宋此次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END-

【文|如水】

【编辑|长庚】

参考文献:

1.付月 宋朝重文抑武政策和岳飞之死[J].期刊文章,2019

2.岳东云 从《良马对》探究宋高宗与岳飞变化[J].期刊文章,2018

3.田志光 宋初武将政治地位再认识——崇文抑武之另一面[J].期刊文章,2021

4.一苇 岳飞之死[J].期刊文章,2023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