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头,快把笤帚收起来!今天扫不得地!"
清晨七点,外婆的微信语音准时轰炸。我望着刚拆封的扫地机器人苦笑——这年头,连人工智能都要向"龙抬头"低头。
记忆里,外婆的二月二总是充满神秘的仪式感。
天不亮她就摸黑去井边打"龙涎水",说这天卯时取的水能治百病。我缩在被窝里偷看她踮脚往院里撒灶灰,一圈圈灰线像蛰伏的巨龙,她说这是"引龙回",能镇宅旺家。

那些年我不懂的"3做2忌"
1. 剃龙头:巷口王师傅的理发店每年这天排长队,男人们坚信"正月不剃头"攒下的运势,要靠这把龙头剪唤醒
2. 放龙灯:外婆用芦苇扎的龙灯总比我做的飞得远,"灯越高,龙越欢喜"
3. 敲房梁:父亲举着擀面杖轻敲每根房梁,念叨"二月二敲梁头,金银财宝往家流"
可外婆的禁忌清单更让我抓狂:
✖️ 不能动针线——"会扎伤龙眼"
✖️ 不能推磨——"压住龙头整年晦气"
直到去年外婆住院,我在消毒水味道里突然读懂这些仪式。
当我把春饼卷成"龙鳞卷",她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对喽!咬春就是咬住福气不松口..."我才惊觉,那些荒诞禁忌里,藏着她笨拙的牵挂。
今年我的"新传统清单"
✅ 用外婆的龙纹老茶壶泡茉莉香片——她说龙抬头该喝"醒龙茶"
✅ 给扫地机器人改名"小白龙"——科技与传说和解计划
✅ 视频教5岁侄女剪"龙鳞窗花"——文化传承需要童趣切口
窗外的玉兰正在抽芽,我忽然想起外婆的比喻:"龙抬头就像草木伸懒腰,抖落寒冬霉运,人要学着向光生长。"或许真正的传统,从不是刻板教条,而是教会我们在机械重复的生活里,给自己一个抬头的理由。

此刻,我正把龙须糖装进印着"祥龙昂首"的礼盒。甜丝缠绕间,终于懂得:那些被我们调侃的老规矩,其实是穿越时空的温柔提醒——
"孩子,再忙也要记得,你是被古老祝福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