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合资骗局”曝光!中方不能控股,却要背“双重税负”?

商业小聪明 2025-03-31 06:24:36

多年以来,印度在国内的名声都不太好,特别是在外企投资这块,更是臭名昭著,就拿近几年来说,小米、华为、OPPO等国内厂商都没少在印度吃亏放血,也是导致许多中企都放弃了印度这个看起来十分巨大的市场,而近日,根据《印度快报》的报道,印方希望和中方在商业上和解,让中企去印度投资。

这理论上也不算坏事,不过鉴于其在外企投资上劣迹斑斑的历史,这次示好会是中企赴印的真正转折点么?

印度劣迹斑斑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往前捋一捋。

自2023年8月以来,印度政府规定中资企业进驻必须与本地伙伴合资。

并且控股比例被严控在不超过50%,同时还需承担高达20%的关税,加上技术转让税和企业所得税,实际成本远超预期。

短短几年间,不少中国制造业巨头在印度的布局屡屡碰壁,成本陷阱越设越深。

在北京某经济论坛上,一位50多岁的中企高管直言不讳:“我们在印度投资,本该迎来新市场机遇,却被迫接受合资的虚假合作模式。

对许多在印的中企而言,在20%关税和额外的双重税收负担被大幅压缩,几乎让企业赚进来的每一分钱都要拱手相让。

数据分析显示,中企在印度市场上的实际税负远高于东南亚国家。并且印度员工的素质往好听了说也只能是参差不齐。

此外印度的制造业一直被视作“低效”代名词,高昂的税收、缓慢的审批流程和频繁的政策变动,让中资企业频频遭遇“隐形杀手”。

以长城汽车为例,该企业曾在印度市场雄心勃勃地布局高端制造,结果因合资模式失衡及累赘的税费问题,最终选择撤退。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不仅是企业战略失误,更暴露了印度制造业的内在悖论:

高成本、低效率的生态环境难以支撑高端产业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回看往前的中企中印的历史,印度所谓的“合资合作”模式,不过是把中企推入一个高税负、低回报的困境之中。

中企面对的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成本陷阱”,每一个细节都让合作变味。

表面上的市场开放掩盖不了背后高昂的制度成本,这一局面无疑为中企在海外战略埋下了隐患,也使得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进军印度市场的战略选择。

幡然悔悟?

那如今莫迪继续喊话让中企投资,这些情况有变化么?

总得来说,对比此前确实是宽松了一些,但仍旧要求中方只能作为少数股东。

其实要求合资,但不允许控股,对本土企业的保护与对中企的限制理论上确实是可以理解的,不少后发国家也都是如此。

但印度的问题在于,即使是已经谈好对中企不利的条件,他都可能后续继续加码。

业内人士“印度悖论”来形容这一现象:一边打着开放合作的旗号,一边设下重重关卡,让中企寸步难行。

这一局面直接导致不少企业纷纷“战略撤退”。

政策反复、成本居高不下,人员素质参差,让许多中企都只能望印兴叹。

这也使得让走向东南亚成了更多中企的现实选择。

而对印度本土企业而言,虽因政策扶持获得短期红利,但长期来看,高成本的制造业生态难以支撑高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印度政府频繁调整政策,却始终未能形成一套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剧了中企的疑虑。

总得来说,印度确实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政策的摇摆、双重税负的压榨,以及相当多中企被杀鸡取卵的血泪教训,都在敲响警钟。

中企未来是否继续在印度试水,还是继续转向东南亚,在印度没有彻底改变对外资的认知之前应该还会持续很久。

对我们而言,这不过是选左边还是选右边或者说多赚点少赚点的问题。

但对已经搞了十年“印度制造”的莫迪而言,时间不等人,没有中国,又被美国抛弃。

这场印度制造业崛起的梦,就只能继续做下去了。

或许当莫迪和印度某一天真的醒了,全球产业链中早已没有印度往上挤的一席之地了。

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作者,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信息来源:

《印媒:多家中企“重新”进军印度》环球时报

《印度对华铝箔作出反倾销终裁》财联社

0 阅读:17
评论列表
  • 2025-04-06 10:31

    最不要的三个国家:阿三 棒子 老美

商业小聪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