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故宫 王南 摄
“御沟春水晓潺潺,直似长虹曲似环;流入宫城才咫尺,便分天上与人间。”元代诗人马祖常笔下的御沟春水,就是金水河。流自北京城西北的玉泉山之水,带着西面的金气和秋意浓浓的名字,一路下东南,照映东边的青绿,流向故宫的春天。
金水河流到东,动如游龙,水流缠绕过的春天,映带文渊阁,弯过三座门,却道门外海棠依旧。
清嘉庆刺绣海棠双禽图轴
清风习习,海棠绣罗绮。铺一卷春晖作幕,收二两煦风行针,具象春的光景。在刺绣海棠双禽图轴上,各式针法云集,平针铺枝丫,打籽绣花蕊,曲针滚叶脉,施毛出针鸟羽生。全图以苏绣之精义觅得高贵,成清雅之色,布丽日祥云,栖海棠翠鸟,酿春和景明。针脚下海棠花栩栩如生,不知绣中画,或是画中诗。只叹等闲蘸得东风墨,借来海棠成工笔。
海棠最知春。它美得让张爱玲感慨人生有三恨,其中之一便是“海棠无香”。不过,天上不洒海棠香,人间自许海棠味。或许,海棠的气息本就不在一颦一嗅间。眼帘垂下处,一场微雨,绿肥红瘦时,几朵滴落,嵌入瓷胎,窑炉生烟,淬炼出千年釉香海棠式。
所谓海棠式,就是将海棠花自然灵动的气韵造型融入工艺设计,用四道凹线将器物分成四瓣海棠花形。海棠式设计风格流行于唐宋,传递至明清,线条流畅,器形婉转,雅趣生动,富于变幻,契合文人审美。
唐越窑海棠式杯
如果穿越回唐朝,不难见一只海棠杯。这是大唐丝路寻常不过的一次西来东去。当时,在萨珊波斯王朝流行一种被后世日本学者称作“多曲长杯”的金银器,其形一改本土常见的规规矩矩,杯口鼓起分屈,曲落有致,造型活泼跳跃,捧之犹如手中盛开一朵娇艳的花朵。常见有八瓣或十二瓣的“八曲长杯”“十二曲长杯”等。热情洋溢的唐人,初见其美,便取其精,塑上一抔东方胎土,烧成大唐酒肆风靡的海棠花杯。越窑青瓷最懂大唐的清丽,温润细腻,釉水清莹,一抹天青,却诉尽海棠粉意。
清雍正款仿汝釉海棠式觚
清早期黑漆描金海棠式山水图香几
除了海棠杯,历代海棠式设计还见于各种器皿,如海棠式瓶、海棠式盘、海棠式花觚、海棠式花盆等,均以四瓣凹曲似海棠花形,见之如春在眼前。后来,这种海棠式设计理念还被家具制作借鉴,尤其在明清工艺高峰时,海棠式家具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以其唯美独特的造型和流转生动的曲线勾连生活与人文的空间。
东沐海棠西闻香,行也是春,坐也是春。走进东华门,漫步海棠道,人逐花,花袭人;风洗海棠飞如雪,一点仙意随我行。走在海棠花雨中,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只恐花睡——行也是春。进入外西路,转圜寿安宫,不识香,但闻香;雨打丁香淡淡幽,素客之名从此有。绊在千千花结中,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坐也是春。
清乾隆御笔画《紫白丁香》
海棠是流动的春,丁香是静谧的春。最宜闹中取静,觅一处静幽小憩,清解疲乏,如是闻香。
明代彭大翼在《山堂肆考》中言:“江南人谓丁香为百结花也。”丁香花开成簇,似系百结,辅之清幽,最称轻忧。乾隆帝喜爱丁香,在其御制诗中常见丁香身影:“丁香不解结,疑愁春欲阑”“幽香引蝶栩,繁蕊泣露漙”“一树丁香开紫白,亦称朝彦亦山人”……
《石渠宝笈》载,延春阁曾藏有乾隆御笔纸本设色画《紫白丁香》一轴,纵三尺三寸二分,横一尺六寸五分,画紫白丁香各一枝,并钤“乾”“隆”“清心抒妙理”“新藻发春妍”四宝,另有御制诗一首:“同是春园百结芳,紫丁香逊白丁香。山人衣好僧衣俗,郑谷清词趣独长。”另据《日下旧闻考》载,此诗作于乾隆二十六年,名曰《戏题紫白丁香》。乾隆称紫丁香逊于白丁香,只因“白者香,紫者不香,故戏及之”。丁香的灵魂在香,乾隆帝的想法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大众,故而今天在金瓦红墙之内,武英殿、断虹桥、寿安宫等处,依然随时可见白色丁香花开,阵阵清香袭来。
清雍正粉彩团蝶纹碗
清康熙五彩蝴蝶纹瓶
清嘉庆斗彩瓜蝶纹瓶
春有花香,怎能无蝶。春天一到,宫里便换上各种萦绕春日氛围的日用品,蝴蝶蜻蜓自不能少。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康熙五彩蝶纹瓶,周身通绘写生彩蝶,五彩斑斓,簇拥共舞,蜻蜓游戏其间,观其景,仿若置身百花之园,虽不见花,花香自来,春意满满。《饮流斋说瓷》言“清代彩瓷变化繁賾,几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软彩”,而“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粉彩以雍正为绝美”。这里说的“硬彩”便是康熙五彩,其“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烧成后遒劲结实、色彩明艳,故称“硬彩”,也称“古彩”。此瓶以釉上诸彩共绘,再以青花加彩点缀,共成一幅立体生动的春日百蝶图。而所称“绝美”的雍正粉彩也有一件以蝴蝶为题的碗,极具阳春之意。碗身绘五组双飞蝴蝶,笔触细腻生动,色调清淡柔和,与康熙硬彩形成鲜明对比。
古人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蝴”谐音“福”,“蝶”谐音“迭”“耋”,阳春之日,百蝶飞来,不仅预示春回,更寓意延年益寿。同样以蝴蝶寄美好、纳春福的,还有嘉庆斗彩瓜蝶纹瓶,瓶身以斗彩绘缠枝南瓜花纹,蝴蝶穿行其间,寓意“瓜瓞绵绵”,子嗣昌隆。
丁香海棠,蝴蝶闹春。当年的紫禁城,景色宜人;莺啼时的故宫,处处见春。
(图片由作者提供,除署名外均为故宫博物院藏品)
责编: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