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争议未休!三门峡大坝的功过难断,陕西人民为何希望炸掉它?

高冷帆船盒子 2024-09-13 02:15:45

三门峡大坝,曾经被寄予厚望,建成后却让无数西安百姓深恶痛绝。50年过去,它带来了巨大的水患,却也留下了复杂的功过评说。

到底是“壮举”还是“败笔”?数据不会撒谎——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从大坝建成后至今已数十年未有大规模决口,然而这背后的代价,陕西人却承受了更大的痛苦。

历史的拷问:三门峡大坝的初衷与现实反差

1957年,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国家为了彻底解决黄河的洪水问题,决定在三门峡修建一座超级大坝。

当时黄河有多可怕呢?这条“母亲河”虽然养育了无数代中华儿女,但它脾气暴躁,经常发洪水,尤其是下游,每年水患让人苦不堪言。于是大家想着修个大坝,既能拦住洪水,又能灌溉庄稼,还能发电,这可谓是一箭三雕的好事儿。

三门峡大坝虽然帮下游老百姓解决了水灾问题,陕西上游却没这么幸运,反而遭了殃。大坝建成后,泥沙堵在上游的河床,陕西的关中地区,尤其是西安附近的农田,不但产量大减,还出现了土地盐碱化。

简单来说,就是好端端的良田变成了盐地,种啥啥不长。每年靠天吃饭的农民们,更是叫苦不迭。

三门峡大坝刚投用的时候,关中平原的粮食产量就开始下降,年年减产。尤其是渭河流域,泥沙淤积得厉害,河床被抬高得吓人,严重的时候,渭河的水快要倒灌到西安城里。

这让陕西的老百姓对这个大坝可谓恨得牙痒痒,觉得这就是个“败家玩意儿”,甚至有人喊着“早就该炸掉它”。

苏联设计,代价巨大的失误

当年建三门峡大坝,咱自己没太多经验,于是就找了苏联老大哥帮忙。这个大坝的设计师伯克夫,是在苏联修了不少大坝的“大拿”,有头有脸的人物。

按理说,他设计的东西应该没啥问题吧?可惜,黄河可不是一般的河,光是水倒没啥问题,但一加上这么多泥沙,麻烦就来了。

问题出在哪儿呢?伯克夫的设计少了个很关键的东西——排沙洞。要知道,黄河每年冲下来的泥沙可不比别的河,少则几十亿吨沙子,没地方排这些泥沙,结果就是这些沙子全堆在了大坝上游,尤其是渭河那一带,沙子越积越多,河床跟着抬高。

这下可好,渭河成了“地上河”,意思就是河床比两边的地还高,一旦决堤,水就直接冲到村庄里去了。

这还没完,因为泥沙的堆积,地下水也跟着出不来,慢慢就把关中平原不少良田搞成了盐碱地,原来肥沃的土地变成了没法种的“白地”。

所以这设计问题一出来,上游的老百姓就急了,心想,这大坝咋没考虑到我们这边的情况?明明是为了防洪、灌溉,结果搞得我们农田颗粒无收。这也难怪,很多陕西人一提到三门峡大坝,脸都拉下来了。

改建的尝试:解决问题还是延缓危机?

面对三门峡大坝带来的麻烦,早在60年代末期,水利部门就开始琢磨怎么解决这泥沙淤积的问题,毕竟泥沙越积越多,光靠关闸放水是顶不住的。

于是决定改建大坝,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一次改建,干脆用了炸药,在大坝底部炸出两个排沙口,专门用来排掉那些堵在上游的泥沙。

这样一来,泥沙堆积的问题稍微缓解了一点,渭河的压力也没那么大了。不过这只能算是个权宜之计,毕竟黄河每年带下来的泥沙量还是巨大,靠这两个排沙口根本排不完。

第二次改建,又增加了隧洞,加大了排沙的能力。这次的改建算是解决了部分问题,但还是无法彻底清除淤积的泥沙,关中平原依然面临河床抬高、土地盐碱化的难题。

虽说改建让上游的情况有所缓和,但陕西老百姓的心里依旧堵得慌,觉得这个大坝只是“缓解了一时,解决不了一世”。

大坝的功与过:究竟谁获益?谁受害?

三门峡大坝,到底是福是祸,真的是众说纷纭。你要问河南人,他们大多数会说这是天大的好事。大坝建成后,黄河下游的水患基本没了,以前洪水一来,庄稼全泡汤,现在好歹有了保障,沿岸好几省的农民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灌溉问题解决了,发电也跟上了,电力供应改善了不止一点,生活质量直接提升了不少。可以说,河南等下游的百姓对三门峡大坝的感情是相当不错的,觉得这个大坝帮了他们大忙。

但话说回来,陕西上游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对他们来说,这个大坝简直是个灾星。泥沙堆积的问题没解决好,渭河河床越抬越高,水一多就往外漫。农田也跟着遭了殃,土壤变成盐碱地,种啥啥不行。

大家靠土地吃饭,地不产粮食了,日子自然不好过。对陕西的百姓来说,这大坝非但没带来好处,反倒成了个心头病,搞得他们生活愈发艰难。

黄万里当年坚决反对修三门峡大坝,他看得很清楚:这大坝虽然解决了下游的问题,却苦了上游的人。他说得没错,这工程确实成了“牺牲一方,成全另一方”的典型例子。

豫陕两省,几乎就是谁受益谁受害的鲜明对比。所以这几十年,关于要不要炸掉大坝的争论从未停止。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站在理的一边,但大坝的利与弊,到底怎么评说,可能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水利建设之路

三门峡大坝的故事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修建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不是简单地把水拦住就行了。上下游的利益、生态环境的变化,这些都是得一开始就统筹考虑的。

如果只想着解决下游的洪水问题,却忽略了上游的泥沙和农田,结果肯定是现在这种局面:下游的人过上了好日子,上游的百姓却吃尽了苦头。

其实后来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了平衡大坝的功能和上游的环境影响,建了个小浪底水库,专门来“救场”的。

小浪底水库从1990年代开始运作,分担了三门峡大坝的一部分压力,特别是在泥沙淤积和水流调控上起了不少作用。有人说,小浪底就是给三门峡“擦屁股”的,但说实话,这个“擦屁股”的工程,还真是少不了。

不过这么一来,也算是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未来再搞什么水利工程,绝不能只盯着一头,顾此失彼。

要从一开始就想清楚每个环节、每个地区的利益平衡,不然,像三门峡这样的争议还会继续发生,教训也会一遍遍重演。

结语

三门峡大坝依然屹立在黄河上,成为了中国水利史上一座永远不会被忽视的里程碑。

它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工程都不是完美的,但也从中学到了更好的治理经验。

0 阅读:10

高冷帆船盒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