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算什么?明清鲥贡两百年,三天跨越千里只为吃条鱼

子辰话史呀 2025-02-08 10:05:51

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山东按察司参议张能麟因目睹民间百姓为皇帝的食欲而苦不堪言,上疏请求免去鲥鱼的贡品。鲥鱼出水即死,变臭速度极快,供奉新鲜鲥鱼成为一道难题,而如何保证鲥鱼的新鲜,则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江南官员为满足皇帝口腹之欲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最终让康熙明白了其中的弊病,下令永免鲥鱼贡。这不仅减轻了饱受困苦的民众负担,也结束了长达两百年的鲥鱼贡船队的忙碌历程。

回顾这段历史,唐玄宗因爱妃杨贵妃的喜好,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将岭南的荔枝树连根运送至长安,只为博得杨贵妃一笑。唐贞元七年(791年),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写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唐玄宗到杨贵妃的荔枝热潮,再到明清时期的鲥鱼贡,历代皇帝和贵族为一口美食如此大动干戈,可以窥见古代宫廷的奢华和对美食的极致追求。

说到鲥鱼,这种鱼每逢春夏时节从大海洄游至江河产卵,寓意“回家”的美好象征,同时也是中国四大名鱼之一,与太湖银鱼、黄河鲤鱼、松江鲈鱼齐名。鲥鱼肉质鲜美,鳞片间脂肪丰富。然而,它一出水即死,变臭速度极快,这使得供奉新鲜鲥鱼成为一道难题。

在明清两朝,鲥鱼成为皇室御膳的重要食材之一。特别是在朱棣时期,由于迁都北京,南方的鲥鱼自然变得难以鲜美呈上。为解决这一难题,在金陵特设鲥鱼厂,专门负责捕捞和运输鲥鱼。此时的京杭大运河就成了鲥鱼的“绿色通道”。每年的四五月份是鲥鱼捕捞的高峰期,江南的地方官员们为奉上新鲜的鲥鱼可谓是尽心尽力。初捕的鲥鱼迅速放入装满冰块的盒子,还要涂上猪油以防止冰块过快融化。

在鲥鱼运输的过程中,为保障新鲜度,官员们会沿途通过驿站更换冰块和快马。每三十里设置一站,运送鲥鱼的队伍沿途分段称量,确保鱼在运至京城时仍保有其“新鲜度”。追赶时日与新鲜度的极限,使得官员百姓昼夜难眠,草草解决餐顿,马不停蹄地运送着这条珍贵的鱼。各种措施确保既要趁它未死时入京,又要不失真味。

康熙时期为了保鲜,要求三天之内抵京。这一规定让运输过程更加紧张,每一步骤都如履薄冰。但这一系列复杂奢华的操作最初的初衷竟只是为了满足上层的口腹之欲。江南官员们不仅需要为捕捞日做好准备,还要面对高温季节运输冰块的挑战,百姓也因过度折腾多有怨言。

在明清两代,为了这种令皇帝满意的鱼江南百姓和官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想到康熙年间一位官员的提案,他不仅上言了民间的困苦,甚至提及了上贡路径中人们的恐惧和不安。“昼夜恐惧不宁”引起了康熙的重视,随后下令取消鲥贡。民众的负担终于有所减轻,康熙的这一决定无疑是一个顺民意的举措。

可惜,长江鲥鱼现如今几近绝迹,据有关专家表示,这种鱼类在自然环境中已不再出现,形成了一种功能性绝迹的状态,留给后人的只有这段被人们广为传颂的“鲥贡”盛景。

纵观历史上为满足少数人的饮食奢侈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不仅拖累了民间百姓,还耗费了大量公共资源。唐玄宗、杨贵妃的荔枝热与明清两代皇帝们的鲥鱼珍馐无疑都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宫廷奢华,但最终还是无法避免因口腹之欲所带来的沉重负担。

从唐朝到清朝,为口腹之欲劳民伤财的事件让人深思。奢华背后的民间苦难和疲惫,皆是历史对后人的警示。如果美食的享受可以不再建立在剥削与奴役之上,或许才是实现真正的进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