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作为四川省会,成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辐射力与文化影响力,长期稳居中西部城市前列。然而,若四川省内两座城市实现合并,其综合实力将可能超越重庆主城区,成为“中西部第一城”,并在文化旅游领域形成全球瞩目的超级IP。这一极具潜力的合并选项,便是成都与德阳。
首先从地理交通上来说,这两城的地理与交通“无缝衔接”,德阳与成都直线距离仅50公里,两地已通过成绵乐城际铁路、成德动车公交化运营实现“半小时通勤圈”。成德市域铁路S11线、天府大道北延线等项目的推进,将进一步模糊行政边界,形成“同城化”生活场景。这种地理紧密度远超成都与眉山、资阳等周边城市。
其实是这两座城市的产业互补性极强,成都以电子信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为主导,而德阳作为“重装之都”,拥有国机重装、东方电机等龙头企业,在装备制造、新材料领域占据全国高地。2022年,德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3%,与成都的现代服务业形成完美互补。合并后,两地可构建“研发在成都、转化在德阳”的产业链分工模式。
另外政策导向也有明确的信号,《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实施方案》已明确提出“支持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建设”,四川省“十四五”规划亦将成德组合列为重点发展极。相较其他城市组合,成德合并具备更强的政策背书。
合并后这两座城市的经济和战略值会有很大的跃升,经济总量将会是跨越式的增长,2022年,成都GDP为2.08万亿元,德阳为2816.9亿元,合并后总量达2.36万亿元,超越重庆主城九区2.3万亿元,跃居中西部第一。这一体量将直接比肩苏州(2.4万亿元),成为全国城市第七极。
合并后的“大成都”将形成“双机场+双国际铁路港”格局:成都双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1亿人次,德阳国际铁路港与成都青白江铁路港联动,打造亚欧大陆桥核心枢纽。此外,成德绵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协同效应将加速释放,助力中国参与全球高端制造业竞争。
人口与人才虹吸效应:两地合并后常住人口将突破2400万,成为中西部最大人口中心。依托成都56所高校(含8所“双一流”)与德阳“大国工匠”培养基地,可构建“高教-职教-产业”人才闭环,破解中西部“高端人才流失”困局。
世界级文旅IP:古蜀文明与工业美学的超级融合,合并后的成德文旅资源将形成“1+1>2”的化学反应
古蜀文明走廊的完整性,德阳三星堆与成都金沙遗址同属古蜀文明核心,却长期分属不同旅游线路。合并后可打造“三星堆-金沙-宝墩古城-都江堰”世界遗产走廊,串联起4500年文明史,申报跨国文化遗产,与埃及金字塔、两河流域遗迹形成对话。
工业旅游的差异化突围,德阳的中国二重、东汽等“三线建设”遗产,可转型为工业遗址公园,与成都东郊记忆联动,形成“硬核工业美学”体验带。2023年德阳装备制造工业旅游区已吸引超200万游客,合并后市场规模有望翻倍。
文旅消费场景的创新,依托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地位,可将德阳绵竹年画、剑南春酒文化等非遗资源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例如,在宽窄巷子开设“三星堆数字艺术馆”,在德阳布局“古蜀文明主题乐园”,形成“文化IP-场景消费-衍生经济”全链条。
行政壁垒与利益协调,合并并非一蹴而就,需破解三大难题: 行政层级重构:可参考西安-西咸新区模式,设立“成德协同发展管委会”,跨区域调配土地、财税资源。产业利益分配:建立“飞地经济”分成机制,例如成都高新区在德阳设立分园,税收按比例共享,文化认同培育:通过“成德文化周”、联合申遗、体育赛事共建(如联合申办全运会)增强市民归属感。
成都与德阳的合并,绝非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一场涉及经济、文化、治理的深度化学反应。其成功将重塑中西部城市竞争格局,更可为中国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成德样本”。当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与成都的太阳神鸟图腾在同一个城市天际线下交相辉映,这座“中西部第一城”或将书写新的文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