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的美国大选电视辩论,还有特朗普被刺杀那事,大家都看了吧?拜登后来也退选了。但是这里有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电视辩论那么严肃的环节,为啥这俩人表现得就好像两个幼稚的傻老头,只会互相人身攻击,嘴里喷的垃圾话,还没菜市场大妈吵架的时候有深度。

明明是站在权力顶峰的两个男人,怎么就没个总统样?归根究底还是制度不行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美国大选这200多年来的演变,别担心,就算你是零基础也能看懂,看完就知道为何美国总统电视辩论会像泼妇骂街了。

老美总是喜欢吹他们很民主,因为“每个选民都能参与投票,决定总统归属”,看起来好像是全民直选,每个人都能成为决定国家未来的重要一环,大家的意识都能被重视。但实际上,他们“民主”的程度非常有限、也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因为这里面隐藏着两个重大问题:

第一:选民要给候选人投票,那这个候选人是怎么确定的?
第二:选民怎么去认识和熟悉候选人?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根据美国的制度,候选人其实并不是由选民直接投票产生的,而是先在各个州的议会投出选举人团,然后再由这些团投票,决定出各党的种子选手,普通选民们才能知道最终都有哪几个候选人。以上这个阶段,咱们可以称之为预选。

接下来还有初选,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咱们以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时间线为例,到了初选阶段的流程是这样的:共和党初选1月.15日-6月.4日→民主党初选2月.3日-6月.8日→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7月.15日-7月.18日,决出党内头号种子,也就是特朗普→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8月.19日-8月.22日,决出党内头号种子,原来是拜登,现在变成哈里斯了。以上步骤都走完,就可以进入决赛圈了。

最后决赛阶段的流程是这样的:各党候选人要进行三轮总统辩论9月.16日、10月.1日、10月.9日→总统大选日11月.5日,也就是普通老百姓的选票真正能起作用的阶段→最后是选举人团正式投票,12月.17日→获得半数以上得票率的那个人成功当选总统。真正群魔乱舞的阶段就在决赛圈,因为各候选人、党派和利益集团会在这时候疯狂较劲和争斗,大家各凭本事进行宣传和拉票。

看到这发现了没有?号称最民主的老美,总统竞选也不是由全民直选的。说到底,各州议会、各党派推出一个什么样的候选人,实际还是上层圈子才能玩的政治游戏,每个候选人的背后都代表着一定群体的利益。所以,真正能决定总统人选和国家未来的,不是什么“民主”,而是掌握着最多话语权的上层利益集团。他们推出什么样的人,民众就只能给这些被推上台前的人投票。

那么就来到第二个问题了:普通老百姓怎么去认识和熟悉被推出来的候选人呢?
只能是通过传播介质,也就是咱们说的媒体。
这里的媒体分线上和线下,线上的就是电视、广播和各大互联网平台,线下的就是巡回演讲、海报、报纸杂志、路牌、公布栏等实体媒介。

放到如今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能起最大作用的传播媒介其实还是在线上,尤其是互联网社交媒体,因为大家可以不看报纸和电视,却离不开手机和电脑了。但问题是,社媒对于信息的承载能力是非常有限的,网上五花八门的资讯那么多,大家都爱挑自己喜欢的看,不能快速抓人眼球的信息很快就会被划过。

于是各大候选人团队为了第一时间吸引选民的注意,所用的宣传方式、塑造的形象都会越来越简单粗暴、通俗易懂,因为长篇大论的深度观点根本没人看。在总统竞选的时候,短小精悍的喊口号、极端观点的表达,甚至是口水战和人身攻击,都是非常有效的博眼球的方式,因为它们具备非常强的穿透力、吸引力和传播力。

举个例子,一段3小时的念稿演讲视频,和一段30秒的老头打架或者是壮汉跳脱衣舞的视频,哪个更能引起你的注意力?很明显是后者。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老美大选,各候选人在电视辩论环境会表现得那么幼稚、粗暴甚至是有攻击性的原因。因为人们爱看这个,如此表现能最大限度让人为之停留。

你能想象吗?在这个网络和智能设备高度发达的时代,让几亿人静下心来,听几个人进行3小时的演讲有多么难!然而就在200年前,年轻的美利坚在大选的时候,政客们想要拉票,基本都是要进行3小时演讲的。

比如当年的林肯和道格拉斯,这两个老对手别说竞选总统了,光是竞选一个小小的参议员,就得每人轮流进行1个半小时的演讲,期间不停地说话,向围观群众深度讲解自己的政见。

那时候的传播媒介并不发达,老百姓想要找出心怡的当家人,就只能去现场倾听。而候选人想要争取更多选票,就要骑马、乘船或者是坐火车,亲自去到各地进行巡回演讲,一去就是几天,一讲就是几小时。
而且那时候老美的种族问题和“愚民教育”问题还没有现在那么严重,掌握着社会声量的,大多还是精英白人男性,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认知比较全面,所以对于社会局势、政治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候选人演讲的内容也都能听得懂。这些懂行的人,是真的愿意花时间去抠政策细节的,所以那个时候的总统选举和投票,其实是非常“精英”的事。

一口气看懂美国大选真相,候选人为何越来越爱当众吵架?
美国大选的宣传形式,一直在跟着时代传播媒介变化。19世纪的时候,传媒行业迎来大发展,报刊杂志变得非常火爆,老美当时出现了一个神人——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他是美利坚历史上第一个成功连任四届、连死也是病死在任期内的总统,而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把报纸都玩透了。

这哥们史无前例地开创了一套新的宣传玩法,深深影响到了后面的美国大选。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早在他还在纽约当一个小小的参议员的时候,就发现了媒体的力量。那时候的罗斯福比较激进,导致民主党内支持他的人并不多,为了争取到更大的声量,他就通过报纸发声,把自己塑造成“敢于为人民呐喊的、不畏强权的精英”。这种极大的反差让他一下子就火了,各大报社的记者都抢着来跟他交朋友,为他写报道。

深知媒体好处的罗斯福,也相当配合,每次出行都要带记者,一个负责拍照和画漫画,另一个专门编故事,连他去郊外打猎都能描写得惊心动魄。随着关于他的报道越来越多,民众也对他越来也熟悉和喜爱,可以说,这哥们真是把报纸传播的玩法给研究透了,成功在全体国民面前混了个脸熟。当时前线还在打仗,后方罗斯福的英雄形象已经建立起来了。无论他走到哪都被人簇拥,无论说什么都有人信,所以在1932年的时候,罗斯福成功击败胡佛,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

到了肯尼迪对阵尼克松的时代,美利坚史上最著名的总统辩论就出现了。这是非常经典的一战,当时社会最主流的传播媒介是电视直播,候选人的形象能被清晰直观的展现出来,于是年龄更大的尼克松就掉链子了,更年轻帅气的肯尼迪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了当时“美国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从那之后,美国政坛就领悟了“颜值即正义”的真理,往后历届总统很少会有大腹便便的胖子,或者是缺牙脱发的猥琐老头,能成功当选的总统就没一个丑的。这跟传播媒介有很大关系,因为总统选举的“明星化”时代正式降临了!

从此,大选宣传进入了短平快的时代,原本的现场演讲3小时变成电视宣传30分钟,再到后来的辩论几分钟。电视的承载能力有限,而人们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候选人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抓住眼球,完整表达自己最核心的政见优势,才能拉到票。就好像你阅读一本书,和看一场电影,肯定后者耗时短,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

分析了那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件事:只要掌握了每个时代的主流传播媒介,就会形成非常大的竞选优势。换句话说,媒介基本决定了候选人的表现形式。
美国大选电视辩论,为什么演讲表现得像两个傻老头吵架?咱们得有一个觉悟,那就是能在几亿人中脱颖而出,代表各自利益集团去竞争这个世界上最强大国的总统,这样的候选人绝对不可能是个傻子!他们表现成那样,肯定是因为更有用!

为啥会有用?
因为时代变了,社会最主流的传播媒介也变了。在信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短平快的视频表现,才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念稿的深度演讲,和一上来就泼妇骂街,以及喊口号式的振臂高呼,肯定是后面两个更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有效接受信息。

否则你讲得再长、再深,没人看也是没有用的。
就像爆火的短视频都有套路那样,成功的候选人也都有一套公式,那就是“喊口号+设立假想敌+简单粗暴总结自己的优势”,这套组合拳打下来,相对极端的表现力就能形成超强的传播链条,欧美那边无一例外。

因为只有精简才能被记住,只有特别极端才能被发现,才会成功出圈被传播出去。
但这套公式也会出现问题,那就是时间越短、内容越简单,那逻辑漏洞就会越多。就像每个人要在1分钟内回答主持人的问题,只能抓重点去互相攻击,根本没法完整阐述自己的逻辑链,所以才会看起来就像两个只会骂街的傻子。

想想看,国家大事和国际局势,是能用一两句话讲明白的吗?
所以啊,咱们不能把老美的总统电视辩论,当成传统辩论来看,重点不在于政见内容,而在于抓住人性和大众心理,尽可能煽情和拉票。那么在你看来,这届美国大选谁的舆论战打得更漂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