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好些人都在问,豆粕为何大跌?要不要跑?
这就像人生路上,遇到了挫折或岔路口,不知道怎么办时,不妨就去看看当初为何出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最早是在8月26日写的豆粕《开辟新战场》,然后在1月1日又详细写了《2025年值得配置的品种(1)》。
当然,在星球中,我写得就更多了,比如在12月急跌时,我详细分析了豆粕的季度涨跌规律,提出“希望在春天”。

别的文章就不列举了。我们当初买入时,是怎么计划的?
看下图,我最初的想法是,豆粕3000元以下是底部区域,越跌越买;3000元以上就一直拿着,等4000元附近再卖出。
现在呢?
还在3000元以下。

当然,这是我的计划,你不是我,我们性格不一样,认知不一样,所以无法简单模仿。
比如,我是2800元时建仓的,然后一路跌到2500多,我是一路加仓,只有最后一笔挂单没买到。总之,12月的急跌,我买了很多。后来很快涨起来了,好像是大快人心。但如果一路跌到2300元呢?没看懂的人,会不会感觉天塌了?这种左侧加仓,类似定投策略,如果跌下来不买,甚至割肉,那就是必亏。
比如,现在反弹到2900元,如果又跌回2500元,会不会感觉很难受?但如果你下次2900元卖出,豆粕继续涨到3500元,怎么办?
比如,未来持有过程中,如果涨到3500元,又跌回3000元,过一年多再涨回去,怎么办?
再比如,你拿着豆粕的过程中,A股出现大牛市,你会不会暗骂,拿着这个破玩意,纯属浪费子弹?
我的计划是什么?
上面写过了。3000元以下分批买,拿到4000元附近。就这么简单,但过程中有无穷尽的考验。
我为什么很淡定?
1、买得够便宜,由于左侧加仓,持仓成本是2699元。若真的大跌太多,我这次底仓充足了,我会加仓一点,涨起来就高抛出去,用机动仓位做网格。
2、这是我的资产配置之一,占比并不大,不靠它吃饭,所以不急。
3、我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我无法预测未来,所以我把策略挂在嘴边。策略的核心不是预测,而是应对各种可能性。若真能预测未来,就不需要策略了。
对很多股票或期货,哪怕是我很熟悉的,我也不知道未来会突然出现什么消息。但只要买得便宜,利多的消息迟早会找上门。
没人能预测行情。比如前几年港股互联网大跌时,怎么没几个人看好?谁能想到今天的大涨?小米涨上天了,都开始吹了,几年前跌成那样,怎么没人推荐?
我也无法预测,但并不妨碍我一直定投港股互联网,也不妨碍我底部布局腾讯。
当所有人都在吹小米时,我们应该多思考下,下一个小米在哪里。就像几年前,所有人都吹茅台时,我们该寻找的是:下一个茅台。
资产配置的核心,就是配置那些下跌空间有限,上涨空间不确定的品种。
每次遇到大跌,或者长时间不涨,总会有人跑来,带着抱怨或责怪的口吻问,你说什么时候能涨。唉,我真的不知道,天时不是人能决定的。一般遇到这样的人,若不是怕伤害他本已很脆弱的心灵,我真想立马给拉黑了,因为他很影响我的情绪。
《庄子·徐无鬼》中有个故事:
郢地有个人,在他的鼻尖抹上了白色的泥土,大小只相当于苍蝇的翅膀。他让石匠用斧头把鼻尖的泥点削掉。石匠挥动斧头,随斧而起的风呼呼作响,任凭斧子向鼻尖挥去,瞬间泥点尽除而鼻子安然不伤。郢人也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没有任何失态。
宋国国君听说此事后,也把这个石匠召去,说:“你也来对我这么试试看。”石匠说:“我曾经确实用斧头削掉过鼻尖的泥点,但现在,那个能镇定自若站着,让我表演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
庄子说这个故事,是在慨叹自惠施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谈话是需要对手的,如果对手水平不行,也会影响谈话者的发挥。
讲了这么多,我都没去分析豆粕今天为什么大跌。因为那根本不重要,消息都是用来骗人的。你去问分析师,他们会告诉你,是因为利多消息落地,所以开始跌了。昨天的大涨则是因为要加关税,属于利多的消息。
消息看得越多,盈利就越少。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