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之间的首次大规模会战——城濮之战,无疑是春秋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争不仅决定了晋国与楚国在中原地区的霸权地位,更深刻影响了整个春秋时代的政治格局。
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38年,那时宋国刚刚被楚国击败,宋襄公因股伤而死,宋成公被迫暂时屈服于楚国的强大压力之下。
时间推移到公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即位,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晋国逐渐强大起来。
更重要的是,晋文公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这为宋成公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年后,宋国正式宣布脱离楚国,投靠晋国。
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楚成王熊恽的强烈反应。
为了维护楚国在中原的优势地位,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命令成德臣率领陈、蔡、郑、许四国联军共同讨伐宋国,试图迫使宋成公重新归顺。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宋成公迅速派遣大司马公孙固前往晋国求援。
此时,晋文公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他在流亡期间曾受到宋襄公的热情款待;另一方面,楚成王也曾对他有过恩情。
如何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成为摆在晋文公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深思熟虑,晋文公决定采取一种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
他意识到直接对抗楚国会引发不必要的冲突,于是选择先攻打卫国和曹国这两个楚国的重要盟友。
这样做既能避免与楚国正面交锋,又能有效地缓解宋国的压力。
卫国和曹国曾经对晋文公不友好,尤其是曹国国君对重耳极尽羞辱之能事。
因此,晋文公以报旧仇为由,发动了对这两国的进攻。
攻打卫国并非易事。
卫国虽然没有明显的过错,但拒绝借道给晋军的行为给了晋文公一个合理的借口。
卫成公担心得罪晋国又失去楚国的支持,最终还是选择了拒绝借道。
结果,晋军顺利攻破了卫国五鹿,并迅速向曹国推进。
曹共公完全没有预料到晋军行动如此迅速,很快就被俘虏。
晋文公并没有继续追究卫国,而是将主要力量集中在对付曹国上,确保能够快速取得胜利。
随着曹国的沦陷,楚成王熊恽不得不亲自率兵救援。
但他到达时,曹国已经被占领,晋军已经撤退。
楚成王意识到局势对自己不利,开始寻求外交途径解决争端。
他派人前往齐国和秦国请求调停,希望能通过和平手段结束战争。
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展开了巧妙的外交运作。
他先是将宋国送来的财宝分送给齐秦两国,请求它们帮助调解;然后又秘密地把从曹卫两国夺取的土地划给宋国,以此激怒楚国,破坏和谈的可能性。
最终,齐秦两国因为楚国拒绝调停而感到不满,转而支持晋国。
在这种情况下,楚将成得臣提出了一项谈判方案:如果晋国放弃攻打曹卫,楚国就解除对宋国的围困。
但是,晋文公并未同意此提议。
相反,他采纳了元帅先轸的建议,故意扣留了楚国使者宛春,进一步激怒了成得臣。
成得臣愤怒之下,撤去宋国之围,带领五国联军前来挑战晋文公。
双方在城濮相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晋文公表面上遵守之前与楚成王的约定,退避三舍,实际上是为了收缩防线,准备反击。
战斗中,晋军利用虎皮蒙面的战马吓退陈蔡联军,接着又设下埋伏,击溃了郑许联军。
最后,在晋军的合围下,楚军全面崩溃。
尽管楚将成得臣的儿子成大心表现出色,但终究无法挽回败局。
最终,楚军沿睢水撤退,晋文公下令停止追击,放过了成得臣一行人。
城濮之战标志着楚国首次在中原地区遭受重大挫折。
晋国凭借其卓越的战略规划和灵活多变的战术赢得了这场关键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不仅让晋文公获得了周天子的认可,成为新的霸主,也为中原各国带来了短暂的和平。
而对于楚国来说,虽然失去了此次争霸的机会,但其军事实力并未受到严重削弱,未来仍有卷土重来的能力。
成得臣作为楚国的名将,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令人惋惜。
尽管他最终选择了自杀谢罪,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在战场上的英勇和智慧。
可以说,城濮之战不仅是两国实力的较量,更是两位杰出将领之间的一场对决。
它不仅改变了历史进程,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值得思考的话题。
晋国的成功有人吹,可是晋国的靖康之耻没人提,被楚悼王的军队北伐,不但绛城被攻破,晋烈公也惨遭俘虏[得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