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科技霸凌围堵中国半导体,ASML沦为“棋子”
近些年,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打压可谓步步升级,而且还联合日本、韩国、荷兰等盟友,企图通过出口管制、技术封锁、限制设备维护等手段,彻底切断中国获取先进芯片制造技术的路径。
作为全球光刻机垄断巨头,荷兰阿斯麦(ASML)成为这场科技战的核心工具。美国不仅禁止其向中国出口极紫外(EUV)光刻机,还施压荷兰政府进一步限制深紫外(DUV)设备的销售,甚至要求停止对已售设备的维护服务。
ASML的处境堪称“夹缝求生”。尽管中国市场占其营收近50%(2024年数据),但在美国的压力下,其2025年对华销售额预计将骤降至20%。与此同时,ASML首席执行官富凯更公开发声,称所谓的“安全风险”,只不过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幌子。然而,面对美国的霸权胁迫,这家欧洲科技巨头被迫牺牲商业利益,沦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二、ASML的困境:从威胁“搬家”到失去中国市场
ASML并非没有反抗。2024年,富凯公开威胁称,若欧洲政府无法提供有效保护,公司将考虑搬离荷兰,甚至迁往法国。这一表态背后,是ASML对欧洲政策独立性丧失的绝望——荷兰政府在美国压力下步步退让,导致其无法自由开拓中国市场。
然而,即便迁址,ASML也难以摆脱美国的长臂管辖。正如法国阿尔斯通被美国“肢解”的教训所示,欧洲企业在全球科技博弈中的话语权已日渐式微。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中国市场的变化。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更是唯一能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研发成本的经济体。过去,中国依赖ASML的设备推进芯片制造,但美国的封锁倒逼中国加速自主化替代。
2025年3月26日的SEMICON China展会上,中国企业展示的六大核心设备,尤其是采用新光源技术的“阿里山”光刻机,已突破7nm以下制程,甚至触及5nm领域,直接绕开了ASML的技术壁垒。这一突破导致ASML股价一周内暴跌7.4%,市值蒸发近百亿美元。
三、中国半导体的绝地反击:从“卡脖子”到“撕开封锁网”
中国的技术突破绝非偶然,而是长期投入与战略韧性的结果。面对美国的封锁,中国半导体产业以“举国体制+市场驱动”双轮突围:
1. 资金与产业链协同:2020年至2021年,中国芯片企业注册量激增20倍,地方与民间资本涌入半导体领域,形成从材料、设备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截止去年,中国在成熟芯片领域的产能已达到了全球的28%,出口产值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并且仍保持着至少20%的增速扩张。
2. 技术路线创新:中国避开与ASML正面竞争,选择新光源技术实现弯道超车。例如,中科院研发的固态深紫外激光源支持3nm工艺,哈工大攻克13.5nm极紫外光源,成本较ASML降低30%。
3. 市场反哺研发:中国庞大的电子消费品、智能汽车等市场为国产芯片提供了试错与迭代的空间。以华为为例,其7nm芯片已实现自主设计,中芯国际14nm制程量产稳定,正向更先进节点迈进。
四、全球半导体格局重塑:欧美垄断时代终结
中国的突破不仅动摇了ASML的垄断地位,更宣告了欧美“技术霸权+高利润收割”模式的终结。
ASML的垄断神话破灭:其EUV光刻机单价超1.5亿美元,但中国技术路线的成本优势将迫使ASML降价求存。富凯曾警告,若失去中国市场,ASML将面临“不可逆的衰退”。
全球产业链去美国化:美国滥用出口管制已引发盟友不满。荷兰外交部虽表态配合美国,但私下担忧失去中国市场的代价。而中国成熟的28nm以上制程产能,正成为全球芯片供应链的“稳定器”。
新秩序下的合作与博弈:中国并未封闭发展,而是通过“一带一路”技术合作、国际半导体联盟等扩大影响力。正如项立刚所言,SEMICON China 2025标志着全球半导体产业从“西方主导”转向“多极共存”。
结语:封锁越狠,突破越猛
历史反复证明,技术封锁从来压不垮中国,反而成为自主创新的催化剂。从“两弹一星”到光刻机,每一次封锁都在加速中国的崛起。如今,ASML的焦虑与欧美的筹码耗尽,恰恰印证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韧性。当“阿里山”光刻机点亮国产芯片的未来时,一个更公平、多元的全球科技新秩序已悄然降临。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正如ASML CEO的无奈预言:“中国突破后,我们的时代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