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渐成风尚。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印发《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明确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的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旨在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积极推动团标、行标和国标互相衔接、同向发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
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
再迎重要依据
产品碳足迹,简单来说就是一件产品从原料开采到最终废物处理处置时的全生命周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就像人们走过的地方会留下脚印一般,留下众多“碳信息”。
“产品碳足迹是碳足迹中应用最广的概念,是指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原材料的生产、运输、分销、使用到废弃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说。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氮氧化物(N2O)等。”胡杨新能创始人卢洋说。
近年来,碳足迹管理已经成为碳市场中颇有热度的高频词汇之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15部委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分阶段明确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规定了产品碳足迹的研究范围、原则和量化方法等。
为了更好地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委在2024年10月印发了《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同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这两个文件均对加快完善我国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规则标准提供了努力方向和基本遵循。
日前发布的《工作指引》,更是针对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的主要问题,以《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为基础,明确了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目标和要求。其重点任务更细化、措施手段更聚焦,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品碳足迹标准编制的重要依据。
仍有短板待补齐
如今,绿色低碳消费已经成为热潮,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规则也将碳排放数据纳为必要的考核指标,碳足迹已成为产品出海的重要“绿色通行证”。
据2023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有73.8%的消费者会在日常生活中优先选择绿色、环保的产品或品牌,90后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溢价接受度最高。这意味着,更绿色更低碳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将具有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
不过,开展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仍存在几道坎。
“现有的碳足迹国际标准主要由欧盟主导,然而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空间差异无法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异显著相类比,国际标准的实用性受到挑战。”一位业内人士说。
除了国际标准不适用于我国国情外,目前我国碳足迹管理标准尚未统一,导致不同企业和地区之间的碳足迹核算结果存在差异,影响了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公信力和可比性。
“碳足迹的核算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但目前一些关键数据的获取存在难度,如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等。这影响了碳足迹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技术瓶颈和企业参与度不高,也制约着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发展。”上述业内人士说。
“当前我国碳足迹数据库建设工作百花齐放,但是仍然存在数据标准不一、互联互通不足和国际认可困难等问题。”清华大学碳中和讲席教授、环境学院副院长徐明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看来,现有的“双碳”政策主要以直接排放主体为监管对象,在碳足迹管理中还应注意到供应链的全系统排放。
“在底层数据上,我们没有建成符合国际认可的、全面支撑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的系统数据库。同时,国内许多从事碳足迹认定的企业还缺乏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只能服务部分国内场景。”贺克斌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说,我国在碳足迹的规则、标准体系化等方面,大部分面对的是国内企业,缺乏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因此,以产品为杠杆倒逼供应链减排,还需要全新监管机制。
算好碳账还需健全
碳足迹管理体系
看不见、摸不着的碳足迹,如何能够算清楚?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对重点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进行精确计算和统筹管理,让碳减排有‘迹’可循。”卢洋说。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工作指引》提出四方面20条重点工作任务用来完成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
“一是明确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路线与技术要求。内容包括明确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路线,统一碳足迹核算标准文本、核算边界、活动数据获取和因子数据质量要求,加强碳足迹核算数据质量管控工作等内容。二是协调各类碳足迹核算标准协同发力。包括稳步推进碳足迹国家标准制定,明确碳足迹行业标准制定重点,规范碳足迹地方标准,探索制定新兴领域碳足迹团体标准,鼓励链主企业研制碳足迹企业标准,定期开展碳足迹核算标准的后评估工作。三是促进碳足迹核算标准有序衔接和实施应用。包括完善碳足迹核算标准协调机制,加强碳足迹行业标准跨部门协调,完善碳足迹团体标准评价采信机制,促进碳足迹核算标准有效应用,加强碳足迹核算标准宣贯培训。四是加强碳足迹核算标准国际交流衔接。包括加强国内外碳足迹标准协调衔接,积极参与碳足迹国际标准制定,推动碳足迹标准国际交流合作。”上述负责人说。
此外,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各方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产品碳足迹管理是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关键一环,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贺克斌在日前由清华大学牵头、联合50余家重点行业龙头企业、行业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目前在标准、数据、工具、场景和能力等方面仍面临一系列关键科技挑战,需要产、学、研、用各界深度合作。
“针对数据标准不一的问题,联盟基于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方法,编写了《生命周期评价数据集构建导则》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以期建立统一、国际领先的数据集构建标准。针对互联互通不足和国际认可困难的问题,联盟建立了‘天工生命周期评价数据平台’,来自社会各界的数据库可以在符合统一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平台进行发布,开放数据与商业数据共存,为用户提供互联互通的数据资源,在满足条件的时候向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库贡献数据,同时形成合力共同争取国际认可。目前,该平台已经汇聚了来自多个机构的超过1.2万条数据,待审核完成后将正式对外发布。”徐明说。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足迹工作的安排部署,主动担当作为,动员多方参与,会同各方全力打造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确保《工作指引》落地见效。”上述负责人说。
■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