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碗礼县酸菜拌汤和烤馍馍,拍了照片发在朋友圈里面,配上了详细的做法文字,没想到引起了许多老乡的回忆。
酸菜拌汤的做法其实也并不复杂,首先要选一块最正宗的礼县老坛子酸菜,那是用胡麻油和大蒜瓣子慢慢炝出来的香味,我总觉得这和武都那边的做法不太一样,因为武都喜欢放花椒,而我们这边更喜欢放干辣椒。
洋芋要切成细细的颗粒,不能像武都那样切成大疙瘩,要和凉水一起下锅煮,等水开了洋芋也就熟透了,这个时候要把白面和少许洋芋淀粉调成糊糊,搅拌的时候要慢慢滴水,直到面糊变得筋道。
我记得小时候在家里,妈妈总是不加洋芋淀粉的,她说这样更原汁原味,但现在我总觉得加一点淀粉会让口感更好,要是面糊变成了小疙瘩也不要紧,放在案板上用刀剁碎就行。
初三那年为了备考,班主任让我住校,和同村的同学一起搭伙做饭,那会儿我们都十四五岁,除了洋芋酸菜疙瘩汤也不会别的,每天就这一个菜,从开学一直吃到师范预选考试结束。
那时候的疙瘩汤和现在的拌汤不一样,我们都懒得炝酸菜,直接把生酸菜丢进锅里,洋芋也不讲究,切成大拇指头大小的块就行,搅面糊的时候用的是蕃面而不是白面。
住校的日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这种简单的饭食却让我记了很久,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味道,竟然还有点怀念,可能是因为那个年纪单纯,吃什么都觉得香。
考上师范后,我第一次吃到了纯白面馒头,咬下第一口的时候眼泪差点掉下来,想起了家里种庄稼的爷爷奶奶,想起了整天在地里忙活的爹妈。
他们年年种小麦、收小麦,可从来没吃过一口纯白面的馍馍,做馍馍时总要掺和些蕃面,或者用蕃面做的酵子,所以第一个周末我特意买了十个白面馒头带回家。
看着全家人吃着白面馒头的样子,我心里既欣慰又难过,欣慰的是终于让他们尝到了纯白面的味道,难过的是他们这辈子吃过太多的苦。
现在想想,那个年代虽然苦,但也有它温暖的一面,比如邻里之间常常互相帮忙,谁家揉面团了就叫上街坊来帮忙做馍馍,谁家蒸包子了也会给左邻右舍送一些。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日子渐渐好起来了,白面不再是稀罕物,酸菜拌汤也从救命的口粮变成了一道怀旧的美食。
听说现在农村的孩子们都不爱吃这些老味道了,他们更喜欢外面买的零食,但我觉得这未尝不是件好事,说明日子真的越过越甜了。
偶尔和老乡聊起以前的事,大家都说现在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可能是因为现在的生活太容易了,反而让我们忘记了珍惜。
我始终记得爷爷说过的话,他说人这一辈子,有口吃的就知足了,但现在想想,他们那一代人太容易知足了,所以吃了太多苦。
而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候,不仅能吃饱饭,还能吃好饭,所以更要记住那些艰难的日子,记住那些温暖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