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科技春晚”于不久前正式落下帷幕,从两款旗舰机型预热之际,一个太空元素、一个“向上捅破天”就赚足了眼球,华为Mate50成为首款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机,而“北斗卫星”也成为Mate50实现该功能“重要法宝”。
全球首款“北斗量子手机”诞生
近日,在广西南宁,北方雷科(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北斗量子手机”。
这款手机不仅搭载了先进的北斗技术,还拥有“量子技术”的加持,在普通手机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不换卡、不换号、不限运营商”4G/5G/北斗短报文自适应量子加密通信。
看到这,这款“北斗量子手机”似乎有点“黑科技”的味道了,除了搭载的北斗短报文功能,我们已在Mate50上见识过了,那这款手机的“量子加密通信”是噱头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语音、视频通信是把发送方的信息转换成电信号或光信号,经由电缆或光缆将信息传送到目的地,然后通过智能设备,把传输的信号转换成信息送达给接收方。
而量子通信则依靠它独有的量子态,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不断变化自己的形态,每经一次干扰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其中量子密钥是保证量子通信过程中安全性的“秘密武器”。
相比于传统的特殊密码组合,量子密钥基于分发技术实现了真正随机,并且量子是不可克隆的,即使有不怀好意的人想要窃取通信内容,量子系统也会第一时间反馈给通话双方,因为窃听者的介入已经改变了密钥内容,量子密钥为通话安全上了一把“不可破译”的安全锁。
除此之外,量子密钥凭借它广泛的适配度再次与北斗短报文搭上联系,也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北斗量子手机”。因此,从技术上来说,这款手机的确能达到“北斗+量子”的通信功能。
“北斗+量子”强强联合
其实早在今年5月份,我国的运营商就开始携手合作伙伴探索量子安全技术,中国移动联手鼎桥等业界伙伴正式发布量子加密通话业务;致力于打造“算力+量子”的信息终端产品;中国电信也于7月份发布了基于量子信息技术的VoLTE加密通话产品。
目前这款“北斗量子手机”应用的范围还不算大,主要在应急通信、渔业海洋等场景下使用,公司官网暂时还未上架这款手机的具体配置与价格信息。
不过,从该公司之前上线的一款“北斗高精度智能手机”来看,支持移动、联通、电信的4G/3G/2G网,基于国产北斗芯片,实现面向千万级大众化的北斗亚米级高精度定位及位置服务。
不仅是“短报文”功能,北斗的定位导航、精准授时也在逐渐面向C端市场,Mate50搭载的北斗短报文功能为智能手机上卫星通信开了个好头。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新建网手机中有128款支持北斗(并不是特指北斗短报文功能),出货量合计1.32亿部,出货量占比达到了98.5%。
值得关注的是,想要实现量子加密通话,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通话双方均使用的量子手机;第二,要开通激活量子通信服务后才能实现“加密通信”。这样一来,量子通信的使用成本便成倍的增长了。
对消费者来说,如果没有特殊需要,何必花这么大的价钱去“尝鲜”呢!
从日前发布的“北斗量子手机”宣传信息来看,的确实现了技术上的融合与创新,为海洋渔业、森林高原、“无地面信号”的紧急场景下,提供了另一种通信选择。
但技术应用成本仍是摆在面向C端市场的一道鸿沟,如何“降本增效”,实现智能终端设备上的大规模应用,是北斗和手机厂商共同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