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华表奖首度出京,缘何花落青岛

半岛都市报 2025-04-21 14:30:56

电影精神是时代的回响。华表奖首次出京,将在“电影之都”青岛写下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向新宣言。

“共筑电影梦,激扬时代情——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将于4月27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这不仅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里程碑式选择,更是百年城市基因与现代影视工业碰撞出的时代浪花。这座联合国认证的"电影之都"以红瓦绿树为幕布,以东方影都为舞台,正以全产业链优势迎接中国电影人的历史性盛会。

与时代共振,铸就电影之都

电影是向新的艺术。站在双甲子时空坐标回望,青岛的影视基因始终与时代共振。

2025年适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时光回溯,光影留痕,青岛一直是一座与光影一起生长的城市。

1905年,谭鑫培在《定军山》中的京剧影像,在此投射出中国电影的第一缕曙光;1934年,洪深在福山路故居创作的首部有声电影剧本《劫后桃花》,让青岛的海浪声第一次融入银幕叙事。从中国电影摇篮到联合国"电影之都",青岛用百年时光完成了从"天然摄影棚"到现代影视高地的历史跨越。

新世纪以来,从《手机》《长城》等大片在此取景,《环太平洋2》《疯狂的外星人》等国际制作在此摄制,勾勒出青岛影视产业升级的轨迹;《独行月球》《封神三部曲》等国产重工业电影的诞生,更奏响了东方影都向新发展的产业强音。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时代到数字纪元,电影艺术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演变,青岛也在书写着"电影与城市共同生长"的中国故事,完成从“天然摄影棚”到“现代影视产业高地”的百年蝶变。

领时代潮头,树工业化标杆

电影是逐新的求索。灵山湾畔,中国电影新质生产力在这里后浪奔涌、独领风骚,中国影视的工业化探索在这里生生不息、“新”潮澎湃。

仿佛和华表奖早有约定,《流浪地球3》于近日在东方影都开机,中国科幻电影的“尖峰战队”再次在青岛吹响集结号。“每次回青岛都能感受到电影工业的跃升"、“青岛是电影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青岛东方影都是我的福地”,郭帆、乌尔善等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多次由衷赞叹。

数据见证着这座产业高地的爆发力。《流浪地球》《封神》《刺杀小说家》等中国影视工业化里程碑作品均诞生于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2019年票房冠亚军,2021年票房季军,2023年票房亚军,2024年票房冠军,2025年《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和《蛟龙行动》联袂来袭……青岛堪称春节档电影票房的“压舱石”。

从《刺杀小说家》的异世界到《流浪地球3》的特效升级,中国电影的硬核浪漫在这里具象化。作为国内影视重工业基地里的“尖子生”,这里建成国内首个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引进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微米级超高精度面部扫描系统“穹顶光场”,形成了拍摄产能、特效虚拍、后期制作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集聚了一批“服化道摄录美”等影视制作头部人才和企业,为中国电影贡献近400亿元的票房。

从石老人海滩的露天取景到东方影都的水下摄影中心,从等潮汐拍摄到数字化造景,演了50年影视剧的特约演员刘亚洲感叹:"上世纪80年代在石老人拍戏要等退潮,现在东方影都的水下摄影棚能造出任何海底奇观”。当LED虚拟摄制系统实时生成数字青岛历史街景,仿佛看见两个世纪的电影文明在此交汇。从谭鑫培的京剧影像到郭帆的太空史诗,从洪深的家国情怀到乌尔善的神话新编,青岛始终是中国电影变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育时代基因,新生态

电影是人文的投射。青岛所特有的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交响,让山的担当、海的包容、风的敏锐、浪的坚韧融入城市人文根脉,形成“全民热爱”的独特影视文化生态。

从影院到景点,从“热映”到“热游”,"电影+"生态的让青岛文旅产业焕发新质生产力,更让艺术光影融入市井烟火。

在青岛,有一批被观众认可的华表奖得主——从唐国强(第4届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倪萍(第9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到黄晓明等,青岛电影人始终站在时代潮头;有跨界破圈的追梦人——老群演刘亚东出道50年参演影视作品400余部;有守护光影记忆的收藏家——宋蕾用70年中国电影海报梳理出青岛取景影片历史脉络;有一批对电影近乎执着的影迷——观影35年的市民宫赟告诉记者“每年要进影院看上百部电影”;这里还有为了电影远道而来的游客——“我到青岛旅游完全是因为那面宫崎骏的漫画墙”,小红书上有人这么在龙江路的宫崎骏童话街区照片下留言……

华表奖花落青岛,是中国电影锚定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回声。当这座城市的浪花吟唱光影传奇,当海风裹挟着胶片的记忆与数字的锋芒,青岛正以全产业链生态擎起中国电影的未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国家级电影盛典的落地,更是一座城市的锐意作为、厚积薄发,以及始终如一的发展自信与时代担当。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蕾 黄靖斐)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