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家大国企全军覆没!昔日世界第一的中国机床,还有翻身机会吗?

小楠的日记 2024-11-18 15:00:2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Do选手

编辑|Do选手

“国之重器”四个字,曾经是沈阳机床的荣耀,如今却更像是对其命运的讽刺。

中国机床产业,一个充满矛盾的领域,产量和消费额一度傲视全球,稳坐第一的宝座,却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最终在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

曾经的“十八罗汉”,承载着民族工业的希望,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落的过山车式历程,最终几乎全军覆没,令人唏嘘。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面对“体积庞大却力量不足”的这种困境,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并应对呢?

中国机床产业的未来又在何方?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薄弱,百废待兴,机床保有量仅有9。5万台,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那时候,全球的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对中国实行了技术封锁,让中国的发展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床,这个“工业母机”,成为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

苏联专家提议创建一个特定部门来专注于机床行业的发展,随后就设立了咱们的一机部二局。

与此同时,18家国有重点企业和8家科研单位也相继成立,组成了后来被人们称为“十八罗汉”的国家队,肩负起了发展民族机床工业的重任。

"十八罗汉"的出现,意味着中国机床行业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十八罗汉”迅速成长,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沈阳第一机床厂成功打造了我国第一台车床——C616型号,这标志着我国从此有了自主制造机床的能力。

这台车床的诞生,不仅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中国机床工业的星星之火,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沈阳第一机床厂后来又打造出一款名为C620-1的卧式车床,这款机床影响深远,甚至被选为第三套人民币2元纸币的图案。这足以说明它当时的关键地位,以及国家对于机床行业的高度关注。

沈阳第二机床厂也迎头赶上,成功打造出首台卧式铣镗床,这为重型机械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设备支持。

北京的第一机床厂在1958年做出了个大动作,他们造出了亚洲的第一台数控铣床,型号是X53K1。这事儿挺牛的,因为只比全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晚了六年呢。

当时朝鲜主席金日成访问清华大学车间时,我国工程师还用X53K1机床雕刻了一块刻有“金日成万岁”的钢板相送,这足以证明当时中国机床的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20世纪60到80年代,全球正值冷战时期,欧美国家对中国实行了技术封锁,连苏联也撤走了大量专家。那段日子里,中国机床行业的进步遭遇了极为艰难的挑战。

外部环境的恶化,使得中国机床工业的发展道路更加坎坷。

虽然面临不少挑战,但在国务院的指导下,我国的工程师们还是一一攻克难关,掌握了包括五种主要类别在内的26种高端精密机床技术,而且他们的技艺也在不断进步。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机床产量猛增,到了1960年,产量已经是三年前的五倍了。

然而,由于技术积累不足、生产经验缺乏,1961年至1978年生产的164万台机床中,只有60%达到合格标准,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也为日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埋下了隐患。

更关键的是,国际环境的制约让中国机床行业很少能和发达国家进行技术上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在最前沿的研发领域,我们几乎是空白。

可以说,80年代以前的中国机床工业,虽然起步较早,但在技术积累和国际合作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机床行业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充满了新的发展机会。

中国正大步走向数控机床行业,积极牵手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引进他们的顶尖技术,与国际大腕共同切磋交流。

青海的机床厂跟日本企业牵手,南京的机床厂则和德国公司搞起了合作,两家都成功大批量生产出了数控车床。

不过,把市场开放来换取技术的想法在中国机床行业并没有完全如愿以偿。

那个时期,我们主要是通过两种方法来引进机床技术:一种是买进外国数控系统的生产许可,另一种是引进外国的数控芯片,然后我们自己进行反向研究开发。

但机床工业涉及大量专业知识,逆向工程并不能完全掌握核心技术,这导致十几年后,中国机床非但没有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反而在过度依赖进口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主控制权,沦为了组装厂。

在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进口商品的关税大幅降低,国际上的高端机床设备像潮水一样进入了中国市场。

外国的这些产品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品质可靠,做工精细,给我们的国产机床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机床行业正经历一场洗牌,即便是业内曾经赫赫有名的“十八罗汉”也面临着转型和整合。

1997年,机械部的门牌悄悄卸下,那些原本搞科研的院所纷纷披上企业的外衣。那些被称为“十八罗汉”的单位,也一个个被分配到了各个省市的怀抱。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对机床的需求大幅增加,中国机床行业迎来了短暂的“黄金十年”。

2001年至2005年,中国数控机床产量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沈阳机床、大连机床跻身全球机床前十产值企业。

济南的二机床厂靠着他们那些牛气的数控冲床,已经闯进了世界前三的制造商行列,他们的产品甚至都能在福特和日产的全球车间里看到。

2012年,沈阳机床以180亿的年销售额成为全球行业霸主,并在次年获得了央视“国之重器”的赞誉。

彼时,中国机床产业似乎一片欣欣向荣,一片光明。

然而,好景不长。

自2012年起,全球经济增速减缓,高端制造业纷纷回迁欧美,而中低端制造业则逐渐转移到东南亚。这一变化给中国机床行业带来了巨大打击,使得企业运营中的一些结构性难题再次显现。

过度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缺失、低价竞争等问题,使得中国机床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显得格外脆弱。

过度扩张和资金链断裂更是雪上加霜,曾经的行业巨头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最终都走向了破产重整的结局。

2018年,沈阳机床负债总额高达202亿,最终在次年被迫接受破产重组。

同年,大连机床因为欠债太多,无奈之下也步入了破产重整的程序。

"十八罗汉"损失惨重,真是让人感到惋惜。

2020年,尽管中国机床的产值和消费额均居全球首位,但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却不足10%,90%依赖进口。

这份数据暴露了一个事实:中国机床产业规模庞大,但实力还不够强。

24.1%的中国机床企业面临亏损,全球十大机床企业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的身影。

曾经的风光不再,现在面临的是让人不安的处境。

中国机床行业面临挑战,那么这个行业究竟怎样才能摆脱现在的难题呢?

中国机床产业的落寞,原因是多方面的。

技术发展滞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挑战。

在刚开始改革开放那会儿,用市场来换取技术的策略并没有达到我们原先期望的效果。

大连光洋与日本企业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日方为了防止技术泄露,设置了各种限制条款,甚至规定一旦擅自移动设备,机床就会自动锁死。

这种技术封锁,使得中国企业难以获得核心技术,只能在低端市场徘徊。

沈阳机床想收购德国的希斯公司,本想借此得到核心技术,但没成功。原来,德国的法律规定,不能把本土的产业轻易转移到国外。

中国机床行业现在也碰到了一个问题,就是缺少那种能让自己在市场上独树一帜的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的中低端机床市场,许多企业正面临着恶性竞争,为了能继续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通过降价促销来吸引顾客。

这种不良竞争,不只对行业大家的利益有害,还让企业难以投入到创新和产品的提升中。

中国机床与国外先进设备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从产品水平到加工精度,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在国际市场上,那些进口的机床真心厉害,它们用滚珠丝杠驱动,进给速度快得很,一般的都能跑到40米每分钟,有的甚至能加速到90米每分钟。对比之下,我们国产的机床就稍微慢一些,普遍速度是30米每分钟,最高也就是60米每分钟。

在机床精度温度补偿系统方面,国外设备能够实现十分稳定的加工精度,而国内这一领域尚在研发中。

国外的设备在1000毫米以内的行程中,可以把定位做到非常精细,误差仅在6到10微米之间。而相比之下,我们国内设备的定位误差通常要大得多。

在高速加工技术上,国外的高速铣削中心已经大量应用于航空模具加工,而国内仅有个别产品通过了生产验证。

这些差距,仅仅是冰山一角,折射出中国机床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对如此困境,中国机床产业必须寻求突破,而自主创新无疑是唯一的出路。

近年来,一些中国机床企业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行业带来了希望。

华中数控把精力集中在一个叫五轴联动数控系统的核心技术上,多年来不懈钻研。他们在军工、航天、造船等高精尖行业干出了大名堂,他们的一款七轴五联动的大型机床even,甚至还拿到了国家科技进步的二等奖,真是厉害。

大连光洋也坚持自主研发,专注于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即使面临负债和亏损,也从未放弃。

大连光洋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已掌握了超过95%的核心技术,而且他们的产品已经远销到了欧洲市场。

这些实例证明,要想让中国机床行业摆脱困境,自主创新是关键所在。

要真正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不被人卡脖子,咱们就得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能总是依赖外国的技术。

未来,中国机床产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加明确:

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例如高速精密加工、智能控制系统等。

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推动制造业全产业链的复苏,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加强机床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该行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政府得多给机床行业一些扶持,推动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和推陈出新,打造一个更有利于它们成长的条件。

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中国机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机床产业的兴衰史,是一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历史。

从“十八罗汉”的辉煌到如今的困境,中国机床产业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希望,一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技术的突破,为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正如歼-20等自主创新案例所证明的那样,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机床产业的未来,也必然要依靠自主创新,才能走出困境,走向新的辉煌。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努力,中国机床产业一定能够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竞争力。

想当年,中国机床可是世界第一,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名字?可如今,18家大国企全军覆没,这让人不禁想问,中国机床还有机会翻身吗?

想当年咱们刚起步的时候,啥都没有,就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造出了自己的机床。那时候,全球都在封锁技术,可我们没怕过,硬是闯出了一条路。从沈阳第一机床厂打造出第一台车床开始,中国机床工业就一路高歌猛进,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出口到了全世界。

但好景不长啊,随着市场的开放,外国机床纷纷涌入,咱们的技术短板就暴露出来了。虽然也尝试引进技术,搞合作,但核心技术始终没掌握在自己手里。结果呢,就是现在这样,高端市场进不去,低端市场又打得头破血流。

不过啊,也别太灰心。你看华中数控、大连光洋这些企业,他们就在坚持自主研发,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这说明,只要我们肯下功夫,肯投入,中国机床还是有希望的。

网友A评论说:“支持国产,希望中国机床能够重振旗鼓!”网友B则表示:“技术是关键,希望企业能够加大研发力度。”还有网友C调侃道:“要是中国机床能像中国高铁一样逆袭,那就牛了!”

总之啊,中国机床业的翻身之路虽然艰难,

信息来源:

国际金属加工网:从皮带车床到五轴联动 漫谈中国机床发展史

新浪财经:18家大国企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国之重器”怎么惨到这一步?

立鼎产业研究网:我国机床行业发展历程:政策持续发力+新兴技术助推,国产弯道超车可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