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现实背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梅睿祥 2022-09-26 14:58:03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适用于中国社会所有的历史阶段,尤其是古代,作为被统治的广大农民,一旦社会压力过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反抗,也就是“农民起义”,这股庞大的力量是中国多数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原因。

纵观这些农民起义,根据其领导者的诉求基本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推翻原有的统治,建立新秩序,诸如秦朝末年的大泽乡起义和项羽刘邦起义,元末的农民起义等等,第二种起义的根本诉求是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秩序,比如太平天国运动。

这场运动的初衷是促进社会的完全公平,但理想与现实最终背道而驰,这种理论和现实严重不符的情况通过太平天国之中妇女们的日常生活就能体现出来。

一、洪秀全领导下的太平天国运动

1.复杂背景下的无奈

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一样,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同样为农民们的忍无可忍,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近代之后的第一场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当时的国库因为毒品鸦片的腐蚀已经接近空虚,为了支付条约上的赔款,只能将压力给到农民。

为了在短时间内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统治者将赋税调整至原来的三倍以上,这种做法对于本就受到外国侵略的中国本土产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于一些乡镇间的中小企业来说,从事手工业的他们本就收入不高。

清政府的加倍收取赋税直接导致了多数企业的入不敷出,有些产业甚至不堪压力相继停产停工,这就造成了多数农民的失业,地方同中央之间的矛盾日趋加深,农民起义频繁爆发,其中“太平天国运动”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2.爆发与建立体系

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目标,旨在追求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平等社会,这种苗头早在道光24年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当时的洪秀全四处宣传自己所信奉的“拜上帝教”,以此为宗旨招揽人群。

当时备受压迫的农民对其宣传十分信任,很快在洪秀全的领导下于1851年1月发动起义,当时大约有两万人追随洪秀全举事,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领导班子,随着起义势头渐长,太平军额领导人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体质。

从洪秀全开始自上而下,依次封王,在抵抗清朝军队的同时进行国家的军政建设,这场农民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武器也越来越充足,挥师北上之后于1853年一月攻下武昌,此时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洪秀全麾下的军队达到了五十万人之多,战船达到一万艘之多,所占据的军械钱粮更是数不胜数,并在之后逐渐攻占其他城市,与清朝对峙,当然在外部进行战争的时候,为了维持内部的稳定性,洪秀全也是颁布了一系列的理论性纲领。

二、理想化的理论性文件

1.绝对公平的土地分配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953年定都天京之后,这个理论性纲领的最重要主旨就是强调土地方面的平均,规定只要是天下的土地,所有农民一同耕种,这就是强调所谓的耕者有其田,甚至直接强调了地位上的平均。

无论地位如何,长相如何,身家背景怎样,在土地拥有和耕种方面是绝对平等的,这一点是中国农民自古以来的追求,所以这项制度一经颁布就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但事实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存在缺陷,理论和现实在这里出现了对此背逆。

当时要求平均分配土地,但是在纲领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这就使得当时占据土地的官僚乡绅钻了空子,以伪地主之名占据土地,并以租赁之名强迫农民劳作,尽管太平军发现这种现象也没有及时解决。

农民的反驳与申告也因为纲领中没有明确规定而被搁置,因此负责办事的太平军根本没有理由没收所谓“地主”的土地,这一点说明纲领中理想化的“无处不均匀”和现实存在巨大反差,并且没有妥善解决的办法。

2.资政新篇的优越性

其实除了天朝田亩制度之外,还有另外一项理论性的纲领,它就是由洪仁提出的“资政新篇”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这个纲领具有很强的超前性,由于他早年在香港待过相当一段时间,在太平天国建立之后,推出了资政新篇这一纲领。

当时的香港被英国所占,所以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在当时“天朝田亩制度”的实施与预料中完全不符之后,继续另外一种适应社会经济现状的指导性文件出现,资政新篇便应运而生了,相比于之前的纲领,资政新篇的规定更加完善。

首先是从政治方面,明确提出用人方面的禁忌,比如禁止在朝廷之中结党营私,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主张像英国一样用法律的形式同时约束地方和中央,这项规定体现了最早期的民主和法制。

第二点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基本已经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接轨,主张建立学校,医院,等现代化设施,还主张建立养老院,聋哑人收容院等特殊机构,于此同时还强调放弃道观,寺庙等传统的建筑。

第三在经济方面也是主张向资本主义靠拢,比如主张发展教育,通过兴修水利和开设银行等商业性机构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此项规定为整个纲领的精髓所在,甚至有后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子。

第四点则在外交方面,主张与西方的各个国家交流往来,建立外交关系等等,同时也有着互不干涉内政的前提。

三、无可避免的背道而驰

1.与国情不符的过分超前

其实单说资政新篇,从其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来看,绝对堪称我国近代以来最为超前的纲领,但也是因为过于超前,造成其与我国当时的国情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在政治方面,单纯强调要模仿西方制度的优越性,忽略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根深蒂固千余年,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已经难以更改,其实传统的封建思想也是一样,上千年奴隶一般的思想一时之间难以融入资本主义性质。

前两点难以满足,后面就更加难以实施,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数千年的农业大国养育了认知之中只有耕种和收获的大多数农民,这些人在小农思想的加持下,根本不可能接受医院,养老院等一系列现代化建筑。

所以这种走资本主义的理论在现实中注定会背离,其实除了这一系列的之外,妇女的日常生活也能够佐证这一点。

2.太平天国的男女平等观

早从进入奴隶制社会开始,妇女一直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社会地位的变化,女性在数千年来都是处于被歧视的边缘化地位,其实在太平天国建立之后颁布的几个纲领之中,针对这一点也曾有过论述。

比如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曾规定,无论男女都是平等的,都拥有土地耕种的权利,此外为了促进公平,一些有辱女性的机构和行为也被废除,比如青楼的卖身行为。这种不正当的男女交易行为在纲领中指明废除,甚至强调了女性也可以入朝为官。

资政新篇中对于促进平等的问题上同样做了规定,比如禁止缠足,提倡监督,举报有辱女性的行为等等。这些看似头头是道的规定,在生活中并没有实现。

3.理想与现实的背离

这些理论中的种种公平制度,其实在现实中并没有实现,随着太平天国统治集团的腐朽化,女性的生活更加悲惨,从统治者洪秀全看,称帝之后的他骄奢淫逸,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不惜多次举行选妃的活动。

最高统治者尚且如此,手下的人自然纷纷效仿,女性依旧沦为贵族的玩物,生活依然是举步维艰,随着上层的腐败,底层官员方面的女性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凭借真才实学入朝为官,朝中女性官员几乎都变为了关系户。

都是贵族女子为了成为洪秀全的“天妃”而通过手段当官,出身普通的女子只能保持以前艰苦的生活状态,所以平等无从谈起,而当时主张废除“娼妓”也并未完全做到,就连洪秀全也会将自己的妃子“赏赐”给有功之臣。

总结

所以从总体来看,前期颁布的指导性纲领,在内容上堪称天衣无缝,实施起来却适得其反,尤其是女性这一方面,口口声声倡导公平,但女性的现实生活却依旧凄惨。

其主要原因还是思想问题,这些所谓的文献都只是空洞地提出理论和要求,并未从思想上将痼疾连根拔起,所以导致在理想的制度与现实发生巨大的背逆。

0 阅读:14

梅睿祥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