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种影响力堪称世间之最?思索此问,我脑海中首先映现的是烈士陈树湘的形象,他曾是毛泽东家中的小菜农,以“决绝之勇”闻名。在我看来,毛泽东对陈树湘所施加的影响,无疑是世间最强大的。
陈树湘早年家境贫寒,自幼务农,五岁丧母,八岁起便为地主割草放牛,饱受欺凌。随着年岁渐长,他开始展现出聪慧的一面,利用放牛间隙,悄悄在学校附近旁听课程。接触到先进知识后,陈树湘立下决心,要改变自身及所处困境,摆脱生活的苦难。
九岁那年,陈树湘跟随父亲为了躲避饥荒,迁徙至长沙并定居下来。
1921年冬季,毛泽东与杨开慧迁居至小吴门外,其居所恰巧紧邻陈树湘家,两者相距不过数百米,位于清水塘附近。因此,陈树湘频繁地向毛泽东提供蔬菜。
当陈树湘初次面见毛泽东之际,毛泽东正与几位朋友交谈。陈树湘倾听之际,深感他们所论之事,皆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只是自己难以言表。
自那以后,陈树湘频繁地向毛泽东家中运送蔬菜,且每次都会逗留较长时间。为了能多留一会儿,他还会主动协助杨开慧担水。
一段时间后,毛泽东注意到了那位名叫陈树湘的男孩,彼时他身材修长,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察觉到陈树湘对革命抱有浓厚兴趣,毛泽东决定引领他一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念,让他亲身体验共产主义事业的优越性。同时,毛泽东为他更名为“陈树湘”,寓意如同春日里萌芽的树木,终将在湘江边成长为一棵挺拔的大树。他对陈树湘说道:
你未来的使命是为民众争取天下,确保他们免受欺凌与压迫,能过上安稳美满的生活。
陈树湘结识毛泽东后,他的思想境界逐步提升。他首次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投身革命,为贫苦大众而战。毛泽东让这位出身贫寒的人,深刻理解了自身“贫困”的根源,并提供了一套理论,指引了一条道路。他让陈树湘明白,贫穷并非命中注定,受欺压的生活也不是永恒不变。人们有能力成为自己的主宰,甚至有能力改变世界。
历史长河中,从未有人有过如此设想,但毛泽东等人不仅萌生了这样的念头,更为之指明了道路。陈树湘对此深感振奋。
1922年,勤奋好学的陈树湘符合了加入共青团的条件,他结识了多位志同道合、致力于改善穷人境遇的人士,诸如何叔衡、李维汉、夏明翰等人。在同伴们的持续熏陶下,陈树湘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他开始将个人的追求定位于救国救民的大道上。
受毛泽东的影响,陈树湘极为重视身体锻炼。到了二十岁的年纪,他已长得高大强壮,精神状态也有了极大提升,眼中闪烁着与青年时期毛泽东相似的坚定光芒。正是在这一年,陈树湘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确切地说,是在他二十岁那年。这也标志着他革命道路的正式启程。
在此期间,他并未持续伴随在毛泽东身边,然而,毛泽东对他的作用始终存在。
1927年间,许克祥指挥部队发生反叛,导致革命事业遭遇波折,迫使陈树湘紧急前往武昌。在武昌与毛泽东重逢时,毛泽东察觉到陈树湘已蜕变为行动迅速、思维敏锐的革命战士。
令毛泽东感到意外高兴的是,陈树湘在那个时刻展现出了自己的主见,他表达了加入北伐军的意愿。毛泽东对此表示赞同,并给予了他肯定。接着,在周以粟的引荐下,陈树湘前往了叶挺麾下的第4军24师新兵营,在那里他被任命为班长。
那一年,他跟随部队加入了由毛泽东指挥的秋季武装起义。在接连不断的战斗中,陈树湘锻炼了自己的毅力,他的目光逐渐变得坚定。与此同时,他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也在不断加深。
朱德对陈树湘寄予厚望,为了加速其才能的展现,于1928年提拔他为连长,随后又委任他为红二纵队第四支队的政治委员。
1929年2月,毛泽东与朱德领导部队,在大柏地策划并执行了对敌军刘士毅部的攻击行动,陈树湘的部队也参与了此次战斗。此次交锋中,我军成功俘虏敌军团级以下官兵共计800余人,并且获取了大量武器装备及军用物资。
由于在战斗中的卓越表现,陈树湘被晋升为独立师师长,他陆续肩负起了第七师、第九师以及第十九军54师的师长职责。
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的职权被削弱,王明与博古的错误指挥导致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对抗国民党围剿的行动中失利,损失惨重。鉴于此严峻形势,1934年10月10日,为避免国民党军队的持续追击与封锁,中央红军被迫踏上长征之路。
在长征途中,陈树湘被任命为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的师长,他面临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带领34师作为全军的后卫部队,确保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能够顺利突围。
那时,陈树湘率领的第34师总人数为6000名战士,相比之下,国民党军队的兵力则高达30余万(另有说法为42万)。
为何选择陈树湘?原因在于,他是在毛泽东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作战时善于随机应变,且勇猛果敢,因此他是执行这项艰巨任务的理想人选。
陈树湘作战能力出众,在第五次反围剿行动中,他被指派负责泰宁的防御。期间,他根据实际情况,预先利用当地建筑设置掩体。面对国民党军队飞机的猛烈轰炸,他不仅成功击退了汤恩伯麾下两个师的连续攻击,还在梅河口连续坚守了七天七夜,有效抵御了敌军的多次冲锋。
当刘伯承把这项重要且困难的任务分配给陈树湘时,他详细地阐述了任务的复杂性,同时也坦诚地告知了可能面临的最不利情况。他说道:
敌军大举进犯,当前局势危急,关乎生死存亡。后卫职责重大,你们需坚定决心,完成上级赋予的重要使命。同时,必须有所准备,以防万一被敌军包围,届时将不得不独立作战。
关于陈树湘当时是否有回应,已无从考证。但从他一贯坚韧不拔、勇于面对困难的性格来看,可以合理推测,他可能只是以一个敬礼回应,表明自己会全力以赴,确保任务圆满达成。
为确保中央红军主力能够顺利渡过湘江,陈树湘指挥部队顽强地牵制了敌军十多日。由于他在拖延战术上的出色表现,国民党前线指挥官陈诚意外受罚:因指挥不当而被解除了职务。
那时,陈树湘在主力部队撤离之际,首先接管了红三军团六师的防御位置,随后在文市镇构建起另一道防线。这一举措成功地阻挡了国民党中央军周洪元部的追兵。
令人惊奇的是,陈树湘在与敌军交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镇定。他和战士们与远超己方的周洪元部队连续战斗了七十二小时,并未显著落于下风。这为中央红军主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他们迅速把握机会,渡过了江河。
时间不断流逝,陈树湘率领的第34师人员大幅减少,情况愈发严峻。陈树湘深知,他们已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11月26日,陈树湘在归队途中,向团级及以上干部发表讲话,他提及:
红34师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尽管其上级单位几经调整,但他们始终坚守纪律,服从上级安排,无论被派遣至何处,都坚决完成任务。在应对敌人的第四、第五次围攻时,该师多次立下赫赫战功。现在,是时候再次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贡献力量了……
次日,为确保中央红军顺利渡江,陈树湘指挥第34师穿越雷口关,挺进灌阳地区,在水车和文市周边布下防线,以抵御敌军。历经连续四天五夜的激烈战斗,该师兵力大幅缩减,仅存千余人。与此同时,敌方的增援部队持续不断地抵达战场。
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中央红军最终成功横渡了江面。然而,此时34师已陷入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之中,他们唯一的突围希望在于翻越高达1900米的宝盖山。但这个策略很快就被国民党军察觉。当陈树湘等人计划从湘江边的凤凰嘴渡口继续推进时,遭到了桂军43师和44师两个师的顽强阻击,导致他们失去了最佳的渡江机会。
为了挫败敌方的恶意计划,陈树湘迅速做出决定,亲自指挥部队与桂军展开激烈战斗。然而,陈树湘的部队已连续作战数日,体力透支且饥饿严重。尽管他们英勇牺牲了一百多名战士,但仍因力量悬殊而不得不暂时撤退。
截至12月5日,陈树湘的队伍缩减至约300人。为确保革命力量得以延续,100团团长韩伟挺身而出,自愿带领剩余的30多名战士,负责掩护陈树湘等人进行突围行动。在执行掩护任务期间,韩伟采取了极端措施,选择跳崖以阻滞敌人(事后被成功营救)。
12月10日,陈树湘在带领队伍突围时,不幸腹部中弹,伤势严重。两天之后,尽管身受重伤,陈树湘仍坚持指挥部队,在道县四马桥镇富足湾设下埋伏,以掩护参谋长王光道及34师剩余的90多名战士突围。他们的目标是进入九嶷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并逐步建立革命根据地。
在成功协助王光道等人突破重围后,陈树湘的伤势迅速加重,迫使他必须在道县四马桥镇富足湾的一处岩洞内静养。此刻,他们的队伍已缩减至百余人,陈树湘躺在担架上,频繁陷入昏迷状态。
12月17日,本地安保队伍展开了全面的山地搜寻,逐渐逼近了隐蔽的岩洞。士兵们开始焦急起来,其中一名士兵望着伤势未愈的陈师长,内心的愤慨难以抑制,立刻高声呼喊:“要为陈师长讨回公道!”他的这一呼喊,激起了所有士兵的共鸣,大家纷纷响应:“为陈师长讨回公道!”随后,他们准备冲出岩洞。
陈树湘此刻展现出惊人的冷静,尽管伤痛使他额头上汗珠连连,纱布下渗出血迹,他仍竭力命令他们:“别捣乱,立刻返回。”
士兵们听到师长那震耳的吼声,刹那间全体静止,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师长,静待他的下一步指示。陈树湘强忍着身体的极度疲乏,用他所能发出的最大声音向士兵们训话:
各位同志,身为毛泽东领导下的革命团队一员,我们的使命是为广大劳动人民争取天下,当前的挑战仅是阶段性的。
陈树湘之所以这样表达,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一个事实:队伍中的每个人,都与他有着相同的觉悟,明白他们为何而战。正是这种对战斗目标的清晰认知,让他们能够毫不畏惧生死。
陈述完毕后,陈树湘突然剧烈地咳嗽,待稍微平复,他再次努力提高自己的声音说:
与对手硬碰硬,岂不是正落入他们的圈套之中?我们人数本就处于劣势,硬拼绝非上策,应当采取智谋取胜。
接着,陈树湘把部队交给了王参谋长,多次叮咛:“务必保证他们安全脱险。”士兵们不禁泪流满面,他们意识到,这是师长在与他们进行最后的告别。
王参谋长坚决不愿遗弃师长,坚持要带他一起走。陈树湘心里明白,自己目前的伤势只会成为部队的累赘,因此他坚决拒绝离开。他已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为将士们的撤退提供掩护。
陈树湘最终率领两名警卫及一名机修人员,竭尽全力,携带一挺机枪,抵达了邻近的洪肚庙。他计划以此地作为防御点,凭借优越的地势条件,协助其余同志成功突围。
当陈树湘负责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突破重围时,他已抱定决一死战的决心。而这一次,他更是下定了必死的信念。
陈树湘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即便受伤,仍旧设法协助将士们突围。但遗憾的是,尽管成功突围,陈树湘当时已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最终,在馒头岭下的冯督庙,他不幸落入何湘部之手。
得知其身份为师长后,领头的人迅速起了不良念头。他利用陈树湘昏迷的机会,将其带至一家药房,指示药房掌柜务必全力救治,目的是待其康复后,能将其作为功绩献给县里。
那时,陈树湘身处药店主人何正生的居所内,何湘获知相关情报后,急切地想要从陈树湘那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然而,彼时的陈树湘因体力透支已难以言语,何湘无奈之下,只能吩咐何正生给他服用补血药物。药物下肚后不久,陈树湘陷入了昏迷状态。
当陈树湘再次睁开眼时,发现自己正身处前往县城的押解途中。在担架上的他,半梦半醒间隐约捕捉到周遭的低语声:
此次行动取得重大成果,成功捕获一名高级官员,可前往县城领取奖励金。
陈树湘闻言心生急迫,他深知自己即将面临的困境,毕竟他亲身体验过那段黑暗时期。别的不提,光是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就已惨遭国民党杀害。在那之前,她还经历了严酷的刑讯与非人的虐待。
陈树湘深知,鉴于他的身份地位,国民党定会竭力通过各种严酷手段迫使他开口。他尤为担忧的是,敌人可能会以他的生命作为筹码,进而威胁并牺牲更多的红军战士。
陈树湘低头审视了自己腹部的伤势,心中迅速有了决策。
行进途中,经过一处称为将军池的地方,他瞅准敌人毫无戒备的时机,亲手撕开伤口。为避免敌人察觉,即便疼痛使他额头上汗珠不断滴落,他也始终保持着沉默。凭借坚定的毅力,他把手穿过裂口,把肠子从腹腔中拽出。
此时,敌人终于意识到了情况的异常,但由于从未见过这样的场面,他们竟呆立当场,一时不知所措。在他们尚未来得及采取行动时,陈树湘强忍剧痛,毅然决然地自己动手,切断了自己的肠子,彻底断绝了生存的希望……
12月18日那天,陈树湘年仅29岁,他离世时并未留下任何子女。
陈树湘牺牲后,敌方首领极为恼怒,决定不予其完整遗体。12月20日14时,湖南省主席何健麾下的“追剿指挥部”,把陈树湘的头颅悬挂于长沙小吴门外中山路口的一盏石制路灯柱上,同时在旁边张贴了一份公告。
与陈树湘一同留下的警卫员,同样未能逃脱不幸的命运。
关于陈树湘牺牲时心中是否浮现出引领他步入革命道路的毛泽东的身影,无人知晓。但众所周知的是,他最终不负毛泽东所赐之名,从当初那个稚嫩的“小树苗”,成长为矗立于湘江边的一棵巍峨大树。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与事,而其中最珍贵的相遇莫过于“成长与成就”。当陈树湘与毛泽东相遇,便上演了这样一段佳话。两人的邂逅,无疑是一次深刻的际遇。陈树湘在遇见毛泽东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这次相遇,如同钥匙开启了新门,为他们各自的道路铺设了基石。没有华丽的开场,也没有刻意的安排,两人的相遇简单而自然。然而,正是这次看似平凡的相遇,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陈树湘在毛泽东的引导下,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开始了新的征程。总而言之,陈树湘与毛泽东的相遇,是一段关于成长与成就的传奇。这次相遇,不仅改变了他们个人的命运,也为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1955年的军衔授予庆典上,毛泽东深情地谈起了陈树湘,他言道:
我认识一位同乡,名叫陈湘林,假如他未曾捐躯,或许现今已位居高级将领之列……
结语部分:在此收尾之际,需要提及的是,虽然我们已详尽探讨了该话题的多个层面,但探索的脚步不应就此停歇。我们所积累的知识与见解,应成为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石,而非终点。未来的道路上,或许会有更多未知等待揭晓,也会有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因此,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持续探索与学习,才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希望本次探讨能为大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同时也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携手共进,共同揭开更多未知的面纱。
该文由李满在长沙县福临镇的陈树湘旧居撰写。撰写之际,陈树湘旧居周边万亩油菜正值花期,绚烂绽放。每年此时,众多游客纷至沓来,赏花之余,亦探访旧居。料想今日之繁荣景象,正是先烈们心中所愿目睹之盛世!所附图片展示了陈树湘旧居及其旁竞相开放的油菜花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