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看了最近颇有声势的电影《瞒天过海》——如果你平时很少看悬疑片,或者之前没看过原版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那么该片还可以看看,否则此片实在是太乏善可陈了……
这么说吧,作为一部翻拍电影,《瞒天过海》中所有精彩的地方,几乎都是从原版搬过来的,而其自身新加的东西,要么是可有可无的简单转换,要么是破坏观感的减分项。
比如影片中真凶的性转(由男变女),受害人的更改(由儿子变父亲),冒充身份的变化(由律师变警察)等等,都是聊胜于无的调整,说创新么也算创新,可确实没啥值得深究。
相对的,《瞒天过海》中的故事节奏感却被破坏得比较厉害,最显著的一点,便是影片太追求反转了,有时候完全是为了反转而反转。
可悬疑片的精髓并不仅仅在于反转,同时也在于故事逻辑性和角色可信度,反转贵精不贵多,讲究一个层层递进和水到渠成,《看不见的客人》就是个很好的典范(双线叙事+人物关系磨合),而《瞒天过海》更像是乔文娜和“郑威”吕程两人全程自说自话,他们说啥是啥,原本很厚的一张饼,硬是被这样摊平了。
此外,我对影片最大的印象,是强加了一段古怪的社会议题和阶级叙事。
我个人其实是很喜欢商业电影里能添加一些社会属性的,抨击一下有钱有势的权贵有多么为非作歹、为富不仁,强调一番势单力薄的平民百姓又是多么生活不易、乐观顽强,这些能引起大众共鸣的总是有些积极意义的。
可奇怪的是,《瞒天过海》把这一套话术加进去后却没得到我的好感,相反,还让我更不舒服了……归根结底,是它做得太差,想讲点“正确”的话却挠不到痒点。
与罪案直接相关的乔文娜和明浩,一个是富商之妻一个是议员之子,刚出场就把负面身份标签拉满了,也把他们俩都可能利用钱权作恶的能力摆了出来,可随着故事推进,又把两人改成了孤儿院长大的青梅竹马,很大程度上,当初的人设就失效了。
改就改吧,让乔文娜变成惧怕离开豪门、穷凶极恶的人也不是不行,可她开口闭口都是钱,闹得人贼尴尬,而明浩实际上是个重度抑郁的苦情人……这么一来,完全是把先前的批判性给抵消了。
而且,虹姐和吕程在为吕平鸣不平时,以及向乔文娜发难时,也经常是没三两句就开始往“你们有钱人如何如何坏,我们穷人如何如何苦”上面靠,道理么当然不能算错,可话不能这么讲,总得先讲清楚是人不行,然后再说有钱人的问题吧,一上来就贴标签带节奏,这是搞舆论的招数……
就好比过去行人或小电瓶与汽车发生车祸了,无论是非对错一律认定开车的人全责,虽然也是种解决办法,但不能一直这样下去。
《瞒天过海》并没把新添的社会议题与人物、故事很好地结合起来,想要的目标没达成,甚至还起了点反效果,因此我觉得这一段创新属于是画蛇添足。
我倒不是说《瞒天过海》有多烂,可它确实算不上好,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还是去看看原版《看不见的客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