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结束了,城里人想要在农村买房,彻底没机会了

美家指南 2025-03-20 11:30:42

这次两会之后,城里人惦记农村宅基地的最后一丝念想,算是彻底被掐灭了!

先看消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里“两个不允许”的政策,在两会期间被反复强调:

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

而今年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更是直接表态:“农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绝不能成为资本和权力的‘唐僧肉’!”

说白了,农村宅基地的大门,从法律到执行层面,都被焊死了。

01、为什么“两个不允许”是铁律?

这次两会上,农业农村部负责人明确表示:“守住农民土地权益,就是守住乡村振兴的根基。”而“两个不允许”正是这一原则的直接体现。

城里人买农村房?想都别想!

这些年,总有人想钻空子。比如某明星在综艺里晒出“田园别墅”,网友一扒发现是违规购买的农房。某企业家在郊区圈地建私人庄园,最后被勒令拆除……这些案例背后,都是政策高压线的存在。

根据中央文件,宅基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专属福利,城里人既没资格买,也没资格继承所有权。哪怕你户口迁回农村,但只要不是本村集体成员,照样没戏!

退休干部也别想“下乡圈地”

新增的“不允许退休干部占地建房”,更是直击痛点。过去有些干部利用信息差和人脉,打着“养老”“返乡”名义在村里盖别墅,甚至变相搞“小产权房”开发。

现在政策一锤定音:甭管你是谁,只要不是本村人,宅基地一寸都不能动。

02、为什么不能动宅基地?

政策收紧的背后,是两大矛盾的交锋:乡村振兴需要钱,但土地必须姓“农”。

7万亿乡村振兴资金 vs 资本下乡的“圈地冲动”

今年两会透露,中央财政已提前下达1593亿元衔接资金支持乡村振兴,未来还将撬动超7万亿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基建、物流和产业。但资本的天性是逐利,比如:

中铁局在山东、甘肃布局农业灌溉项目;

格力进军东北农场,搞智能冷链物流;

连卖衣服的贵人鸟都转型“金鹤农业”,种起了大米。

资本涌入本是好事,但若开放宅基地买卖,难保不会有人“挂羊头卖狗肉”:借农业项目之名,行圈地炒房之实(无特指,请勿对号入座)。美国的教训就在眼前:比尔·盖茨买下百万亩农田,成了全美最大地主。若中国放开限制,富豪们的“田园梦”恐怕会让农民无地可种!

权力“下乡”的隐患更可怕

城里土地开发饱和后,某些人把目光投向了农村。退休干部、企业家若与地方势力勾结,通过“合作开发”“民宿入股”等名义变相占地,农民很可能被“合法合规”地挤出土地市场。

03、宅基地为什么不能丢?

对农民来说,宅基地不仅是房子,更是最后的保障线。

1、y情三年,农村成了“避风港”

城里人失业了还能回村种菜,电费低至3毛一度,水费甚至免费。这种低成本的生活韧性,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若宅基地被资本收割,农民失去退路,后果不堪设想。

2、“死资产”变“活钱”的正确姿势

政策并非一刀切禁止盘活宅基地,而是让农民自己当家作主:

出租:靠近景区的农房改民宿,年入可达12万(如浙江义乌案例);

入股:宅基地作价参与乡村旅游项目,享受长期分红;

养老变现:安徽试点“土地换养老金”,2亩地月领800元。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完成宅基地确权,拿到“红本本”。否则流转、抵押全是空谈!

04、城里人的“最后机会”

1、城镇户口子女能继承吗?

答案是:能继承房屋使用权,但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也就是说,老家的房子你可以住,可以修,但一旦倒塌,土地就会被收回。

建议:趁早回乡修缮老宅!

2、小心“小产权房”陷阱

一线城市城中村的宅基地房价格诱人,但这类房子法律不认、拆迁无赔、交易无效。深圳某买家花50万买城中村房,遇拆迁时血本无归,法院判决:“合同无效,自行承担损失!”

05、宅基地改革往哪走?

两会释放的信号显示,政策将在“死守红线”与“盘活资源”间找平衡:

三权分置: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离

所有权归集体(绝不能卖);资格权保障农民居住(一户一宅);使用权可流转(出租、合作最长20年)。

试点探索:跨村调剂、有偿退出

浙江义乌已试点“宅基地使用权拍卖”,农民收益比拆迁更高;安徽某村将闲置宅基地集中改建公寓,村民可置换或出租。

但这一切的核心仍是:农民自愿、集体主导、zf监管。

写在最后:

农村宅基地不是商品,而是8亿农民的“根”。两会再次明确:谁动农民的根,谁就是动国家的底线!

对城里人来说,田园梦可以靠租房实现,对农民来说,攥紧红本本、用活新政策,才能真正让“死资产”变“活钱”。

最后记住这三点:

1、没确权的宅基地,等于白送都不要!

2、土地流转合同,必须白纸黑字盖章!

3、遇上强拆克扣,12345举报到底!

注:本文结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两会政策动向综合撰写,仅供大家参考。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