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毛主席大病之后,仿佛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慎重地做了一件事

执笔读春秋 2024-07-28 16:10:23

毛主席平生热爱诗词创作,他的每一首作品问世,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有时候,一些作品已经面世多年,他觉得不满意,还会拿回去重新修订。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当毛主席会见莫桑比克外宾时,谈到自己的诗词作品,他说:

有一些诗不能用,要经过修改。写文章和写诗一样,不经过修改的情况是很少的。为什么要经过修改,甚至还要重头再写?就是因为文字不正确,或思想好,但文字表现不好。

从这段话里我们不难看出,毛主席对自己诗词的重视。

因为这个缘故,毛主席在世的时候,曾经多次通过写信、谈话,甚至是开座谈会的方式,主动向诗词达人、文化名人征求意见,务必争取将自己的诗词作品修改完善。

但是对于诗词达人、文化名人们的意见,毛主席也不是照单全收。每次拿到修改意见后他都会慎重地考虑,反复地斟酌。

根据毛主席的护士长吴旭君的回忆,直到一九七三年的冬季,八十高龄的毛主席在一场重病之后,想起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把自己的全部诗词重新修订,再抄写一遍。

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缔造者,毛主席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敬爱他,尊重他,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在毛主席众多的身份当中,浪漫主义诗人这个身份可能比起别的头衔,是要稍微靠后那么一点点的。但是,毛主席对于这个诗人的身份却十分爱惜。

毛主席少年时代生活在湘潭一个相对富足的农民家庭,他从小遍读名著,七、八岁时就能创作童诗,《五古·咏井》就显露出了他在文学上的天赋。

后来在长沙求学的时候,毛主席也在一直不断地练习作诗,并写下了像《奋斗自勉》与《沁园春·长沙》这样的杰作。一九三六年初夏,斯诺访问延安时,毛主席曾对他坦承:

如果不是蒋介石背叛革命,我原来的想法就是在乡下当一个语文老师。

上世纪五十年代,天下大定之后,毛主席也曾经萌生退意,他要离开政坛,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去当一个纵情山水、逍遥快活的诗人。

然而,毛主席放不下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最终只能舍弃个人的愿望,继续为全天下的人谋福祉。

作为天才的词人,毛主席在世的时候,他所有的思想都完全反映在他创作的文章、报告和讲话稿里面了。这些文章后来被整理成册,就是首次出版于1951年的《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选集》里面的文章思想深邃,逻辑性强,语言深入浅出,它们在创作时充分地考虑到普通人的阅读水平。

但是《毛主席诗词》的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因为毛主席写的是古体诗词,里面用到的是文言词汇,普通人理解起来十分困难。

再加上中国诗词本身“以朦胧为审美”,并不追求解释的唯一性,这就给了一些民间批评家“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于这一现象,毛主席曾经指出:

我的几首歪词,发表以后,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

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生前创作的七十八首诗词,超过九成都深刻触及中国重大的军事、政治事件,具有极高的“诗史”价值。

若任由他人随意解读,难免会将毛主席的本意“歪曲”,这对后人了解中国那段革命历史,以及毛主席本人的思想、言行,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毛主席如此重视对自己诗词作品的修改,也是为了给中国的年轻人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一九五七年,《诗刊》杂志创刊之时,当时的负责人臧克家曾致信毛主席,希望他能对过去创作的诗词进行修订,以便刊发。

毛主席阅读来信后谦逊地回信说,自己的几首拙作“诗味不浓,缺乏特色”,担心流传下来会误导青年。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大力推广白话文,党内进步文人也多致力于现代诗的创作。为了普及教育,新中国的学校主要教授白话文和白话诗。

在此背景下,毛主席非常担心自己的诗词会成为“不良”的示范。为了使自己的诗词更加贴近时代,更适应读者群体,毛主席进行了诸多尝试,并刻意在词中打破旧有的格律束缚。

例如,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毛主席在上下阕的押韵中并未遵循同一韵部;有学者还指出,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主席甚至采用了湖南方言的发音来押韵。

毛主席对自己的诗词修改极为严谨,从标点符号到句子结构,他往往要反复斟酌,修改次数之多,时间跨度之长,可达数年乃至数十年。

如一九二七年创作的《菩萨蛮·黄鹤楼》,原词中有一句“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在三十多年后的一九六三年出版时,被改为“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由逗号变为了问号。

又如《七律·到韶山》,临发表前毛主席将“人物峥嵘胜昔年”修改为“遍地英雄下夕烟”,成就了这一经典名句。

再如《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原本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仅将逗号位置稍作调整,便使句子更加平衡和谐,美感倍增。

一九七三年的毛主席,已是一位重病缠身的古稀老人。他心肺功能受损,呼吸困难,足部浮肿,加之白内障导致视物困难,连看报纸都需助理帮忙朗读。

在此之前一年的二月,毛主席尚能在中南海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毛主席已与周总理有过深入讨论。

大局已定,余下的时间,毛主席只想完成自己的心愿。于是,在那个冬天,从一场大病中苏醒的毛主席,紧紧抓住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全身心投入到诗词的重修之中。

毛主席对诗词的改动之处不胜枚举,限于篇幅,本文无法一一详述。但是总体而言,他对生平作品的修改极其细致且认真。

因此之故,我们后世之人在阅读这些杰作时,不仅能深刻体会到主席诗词中蕴含的崇高思想情操,还能沉醉于其语言的精妙展现,并学习到古体诗词创作的精湛技艺。

所以《毛主席诗词》,无疑是毛主席留给后世的一笔宝贵财富。毛主席生前,一直怀揣着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美好愿望。

虽然这一愿望,在毛主席生前未能直接实现,但是通过《毛泽东文选》和《毛主席诗词》的出版,他那如璀璨星辰般的思想,已然照亮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灵。

毛主席爱护人民、教育人民的理想,终以另一种形式得到了完美的延续。

参考资料:

《毛泽东的诗和远方》——《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记忆>》,2023.12.25;

《试析毛泽东诗词修改与自注的史料意义》——《社科纵横》,作者:刘佰合,2010.03.15;

6 阅读: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