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午后,港股小米集团(1810.HK)股价加速跳水,日内跌幅扩大至5%,最终收跌5.49%,市值单日蒸发近700亿港元。次日(4月2日)开盘后,股价继续走低,盘中一度跌逾4%,报45.1港元/股,创下近一个月新低。
此次股价波动与3月29日发生的“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致3人死亡”事故高度关联。尽管小米汽车3月交付量超2.9万辆,产能提升显著,但资本市场更聚焦于事故对品牌声誉的潜在冲击。
据小米官方通报,事故发生于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行驶时,因施工路段改道未及时避让,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后爆燃,车内3名女性乘客不幸身亡。
数据显示,事故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时速116公里,驾驶员接管后碰撞时速仍达97公里。
争议焦点:
车门锁死与电池安全:家属质疑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导致乘客被困车内,最终因电池爆燃遇难。
小米未直接回应车门设计问题,仅称已提交数据配合调查。
AEB性能存疑:网友计算发现,车辆从116km/h减速至97km/h耗时2秒,制动效能远低于官方宣传的百公里刹停距离33.3米,质疑AEB系统是否失效。
辅助驾驶责任边界:NOA系统在碰撞前1秒退出,留给驾驶员反应时间不足,引发对“人机接管逻辑”的讨论。
三、企业态度:雷军承诺“不回避”,但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4月1日,小米董事长雷军公开回应称“不会回避问题”,并透露专项工作组已赶赴现场配合警方调查,提交了车辆行驶数据。
小米官方亦多次强调将“公开透明”处理事件,但未直接解答公众对技术细节的质疑。
舆论评价两极分化:
支持者:认可小米快速响应态度,认为事故调查需时间,不宜过早定责。
批评者:指责回应“避重就轻”,要求公开完整数据并说明技术缺陷。
四、行业警示:新能源车安全与资本信心的平衡难题
此次事件不仅考验小米汽车的危机处理能力,也为新能源行业敲响警钟:
·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辅助驾驶功能普及后,如何界定人机责任仍是行业难题。
·电池安全与应急设计:碰撞后电池爆燃风险、车门自动解锁机制等需更高标准。
·资本市场的敏感度:新兴造车企业的股价极易受安全事故影响,品牌信任度构建任重道远
小米SU7事故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已为企业和行业带来深刻反思。对于小米而言,如何在保障用户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智能汽车战略,将是其2025年“冲击35万辆交付目标”的关键考验。
正如雷军所言:“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而市场与消费者期待的,不仅是承诺,更是透明的行动与技术改进的实绩。
(本文综合自澎湃新闻、界面新闻、南方都市报等公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