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的是地方慈善会探索慈善救助新模式的真实案例,一共分为上中下篇,分别是:
上篇:从传统服务走向创新:地方慈善会是怎么做到的?
中篇:为什么这个公益创投就实现了成效翻倍?
下篇:公益创投是如何在创新基金会“玩开”了的?
本文是上篇,以下是正文内容:
如果说慈善会开辟了颇具创新的慈善救助新模式,你觉得新奇吗?
在普通大众的印象中,慈善会一般是扶危济困、助医助残、救急赈灾的,用传统的救济方式——直接给钱、送物资......
可在深圳有家慈善会却走了新路子——每届拿出最高300万资助一批有专业、有创新、有潜力的公益项目,就是为了提供更多样化的公益慈善服务。
摸索了7年,这家慈善会已走出一条卓有成效的慈善服务新路子。
这家慈善会就是宝安区慈善会。
这个卓有成效的慈善服务新路子,就是运用公益创投的理念和方式,“遴选——赋能——扶持”有潜力的公益项目,提升服务专业水平和效率,惠及更多困境人群。
这个有效的创新机制就是2015年创立的宝安区慈善会公益慈善项目大赛。
在2015年以前,宝安区慈善会也是以传统的救助方式帮扶困境人群,面临着服务渠道单一、困境居民需求难以有效满足等难题。而现在,每年通过资助9-13个公益项目,这些项目按照当地民生需求提供了更加多元、覆盖更多领域、惠及更多群体的社会服务,同时也提升了宝安区本土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能力。
为何宝安区慈善会不“按常理出牌”,要另辟新径创立“公益慈善项目大赛”?
这要讲讲宝安的故事。
一、那些年,宝安的“苦”与“泪”论历史,宝安区是深圳市历史悠久的区域,幅员辽阔,先后孕育了“东方明珠”香港和改革开放的“一夜名城”深圳。要说是深港文化之根也不为过。
论经济,宝安区是深圳的经济大区、工业大区和出口大区,产业基础较为雄厚,2018年宝安的生产总值位列中国百强区第8名。
就拿新冠疫情背景下宝安区的生产总值仍保持增速发展来说,2021年第一季度全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7.7%,远高于全国、全省、全市的水平,对全市贡献率达36.8%,排名第一。
(图1:深圳市各区人口总数分布表,图源自网络)
论人口,宝安区至少10年来保持人口总量全市第一的水平。如最近一次人口普查中宝安人口总数447.66万,占深圳市总人口的25.49%,户籍人口81.1万,占宝安总人口的18.11%,大部分为外来人口,民生服务需求相当巨大。
但是,宝安区位于深圳市城郊区域,与市中心区民生服务资源的高配置、高质量相比,宝安的配置率低且质量参差不齐,卓越的经济贡献、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民生服务不匹配。
所以,如何激活宝安本地社会力量、引进外地公益资源,提升宝安居民的幸福指数,促进宝安公益慈善生态进入良性有序发展,推动构建当地幸福民生事业呢?
2007年的时候,白马王子来了...
这时候,宝安区慈善会出现了,并发现了巨大的民生需求,且付诸了行动。
宝安区慈善会成立于2007年,是深圳市首家区级慈善会。自成立以来,慈善会深入宝安基层开展民生关怀服务,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民生问题,面对宝安庞杂的人口,举一家之力或只以单一的渠道、方式回应民生需求未免单薄,因此为宝安区拓展更多的救助渠道,创新救助方式,惠及更多的困难群体才是出路。
同时,需要吸引市区内的优质民生服务资源到宝安来,带动本土民生服务也活跃起来,一方面为宝安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及改革注入新力量,另一方面也提升本土公益力量的专业服务能力。
但是要如何同时满足这两种需求呢?
二、走出去,就会看见别人眼里的光宝安区慈善会一直有“走出去学习”的传统。
关于优化宝安民生服务配置的解决路径,是在一次赴佛山市慈善会学习的时候得到了启发,于是宝安区慈善会循着这个启发寻索合适的解决路径。
这时候,宝安区慈善会留意到“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大赛运用公益创投模式,公开遴选、赋能项目,不仅能为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潜力的公益慈善项目搭建竞赛平台,而且运用公益创投的理念与工具,又能提升公益慈善项目的服务质量与专业能力,这正是宝安区慈善会一直在寻索的服务模式创新路子。
为了检验公益创投模式对宝安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适用性,2015年初,宝安区慈善会联合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创立了宝安区公益慈善项目大赛。
宝安大赛运用公益创投理念,对标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的运作模式,采用“三级遴选赛制”选拔具有创新性、发展潜力的优质公益项目,经过一定创投周期的投后赋能,逐步提升公益慈善项目的质量。
(图2:公益创投运作模式)
理论上,公益创投模式迎合了优化宝安民生服务配置的需求,那么实践是否也验证了其适用性?
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将在下期发布中篇《为什么这个公益创投就实现了成效翻倍?》,欢迎围观。
(本文撰稿人任职于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公益创投部,宝安区慈善会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项目负责人 张宝辉)
更多精彩,请关注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