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小外前几天,上海婴幼儿被单独隔离一事,引发了妈妈们的恐慌。看到这个视频的上海妈妈,怕孩子阳性,自己阴,每天都会和孩子亲密接触。最新回应出来了:
上海卫健委宣布:上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感染者监护人可自愿申请陪护。
上海新国博中心方舱W2舱开启“亲子收治”模式,阴性家长可陪护。
01每个孩子,都有父母在奋力托举那些和孩子亲密接触的妈妈们,难道不害怕病毒么?怕,当然怕,他们更怕的,是孩子分离的痛。因为在之前的防疫防控中,有因为家长阳性了,就会被拉到固定点隔离,孩子一个人在家。家长无奈,在家里安装电子设备,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陪护。也有全家都阳性,只是确诊时间不一样,一家三口被拉到了三个地方。家长心情跌到谷底,不光要担心自己的工作,身体状况,还要忧心孩子,能不能被好好照顾。如果只有孩子阳性,就只把孩子单独接去隔离,家长不能陪同。孩子哭哭闹闹,家长很是揪心。孩子大一点还好,自理能力强一些,小一点的孩子,没有自理能力,甚至表达能力都没有。这些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疙瘩。他们来到这个世界还没有多久,都还在以月龄来计算,家长还没有跟孩子分离过,孩子口渴了、饿了、难受了、疼痛、尿了、拉了都还只会哇哇哭泣。
在隔离点,都是确诊的孩子,大白还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只能通过眼睛跟大白沟通。众多确诊的婴儿放在一起,但是医护人员奇缺,人手根本不够用。爸爸妈妈们恐慌了。第一版改的政策是“亲子收治”,家长和孩子同时阳性,可以一同收治。政策刚刚出来,有孩子确诊了,家长不能陪护的,家长在知乎上去搜索,怎么才能变阳。看到这些,不禁心酸落泪。前天,“亲子陪护”的政策终于下来,父母们长舒了一口气,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就是只有孩子确诊,大人阴性,家长可以申请陪护。
无独有偶,昨天天津一位3岁孩子确诊,是由爸爸陪同。在这个人世间,只有父母,是不求回报的对你好。02父母与孩子,都是生死之交想起很久之前你我都看过的一个新闻,汶川地震中用身躯护住孩子的那个母亲。在地震中,一位母亲在房子倒塌的瞬间,用身体保护自己三个月大的孩子。当救援人员发现时,孩子获救,母亲已经停止了呼吸。在婴儿的被子里发现了母亲的手机,上面有条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在危机关头,父母最先考虑的,往往都是孩子,自己的安危放到了一边。还有另一个妈妈,自己怀孕后查出来生病了。医生让打掉孩子治病,妈妈却不同意,坚持将孩子生下来,却延误了自己的最佳治疗时机。
有些人不同意,说是孩子生出来,没有妈妈,很残忍。
纪录片《生门》中,真实记录了近80个女人的生孩子的经历。有妈妈陷入昏迷,心脏骤停;有妈妈胎盘前置,只能切除子宫保命。
生门之外,是新生的期盼;生门之内,是命悬一线的斗争。
每一个母亲和孩子之间,都是生死之交,妈妈都要历经怀胎280天,再在鬼门关走一遭,才得以让孩子来到人世间。
然而孩子生出来只是磨难的开始,养育一个孩子前几年,都没有一个囫囵觉,需要牺牲身材、睡眠、工作、休息时间等等。面对这样那样意料不到的情况来临时,大多数的父母,都会首先选择保护好自己的孩子,让他(她)不枉来这人世间,保护好他们,让孩子认真感受人世冷暖、爱恨情愁。知乎上一位网友回答很质朴,也很能打动人心:我把孩子带到世上是为了让他看花儿是怎么开,水是怎么流,太阳是何时升起,夕阳又是何时落下。为了让他看夜晚的星空,看早晨的朝阳。为了让他感受世间一切的美好。
03
父母与孩子,是双向奔赴
知乎上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生孩子那么疼带孩子那么累,大家还是愿意生,存点钱老了养老不好吗?
令我印象很深的一位知友是这样回答的:我想,生命的延续,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生一个孩子,参与一个新生命的成长,享受着带给彼此的快乐时光。
你看着他一天天长大成人,慢慢独立,你们还依然能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孩子,就是你在刚出生的前几年,亲力亲为照顾,奶声奶气的一声:“爸爸”、或是“妈妈”,能融化掉你全部的疲惫。孩子,就是那个你前面刚刚跟他发过火,然后过来要你抱抱、亲亲。孩子,就是无论你对他们如何,看你都是满眼小星星的人。大人对孩子的爱,有期许和要求;而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完全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爱。有一个节目就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让妈妈和孩子给对方打分。妈妈们的分数不一样,几分都有,但是都觉得自家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美中不足,但是,孩子们给妈妈打都是清一色的满分。让妈妈们都热泪盈眶。我们不要低估孩子能够为了父母,做到多大限度。《小欢喜》中宋倩和乔英子母女,为了乔英子宋倩付出了很多,对她要求很严苛。但宋倩不知道的是,在她对英子百般挑剔的时候,英子为了让妈妈少操点心,一直努力让妈妈开心。
明明不喜欢吃蒜泥,想妈妈能开心努力吃;觉得药汤难闻又难喝,但还是硬着头皮喝下去,还边喝边夸。而做妈妈的宋倩在享受着女儿的宠爱时,也根本意识不到女儿的真实想法。
一首三年级的小学生《挑妈妈》的诗: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
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孩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在孩子还让我们亲亲、抱抱的年纪,蹲下来,耐心听听,他们都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少些遗憾吧。04 写在最后孩子是父母的软肋,也是铠甲。妈妈是世界上最柔软的妈妈,面对病魔,又是最坚强的妈妈。爸爸虽不多言,也一样全心全意爱着自己的孩子。如果跟孩子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无奈分离,团聚后,要好好抱抱自己的孩子,用爱去弥补他。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我们给予孩子照顾,孩子也回馈给我们无附加条件的爱。在病毒肆虐的时期,我们都要保护好自己和孩子。愿每个家庭,都平平安安。
(全文完)网图侵删
作者介绍:沈小外,一位87后佛系老母亲,不鸡娃。关注女性成长,立志提升自我,追剧读书写作,坚持原创分享,在成长路上,用文字温暖你我。
学前儿童阳性、家长阴性的可能性有多大?微乎其微吧
本来就是,孩子们父母的命根子,作为母亲,愿意代替他的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