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红色潮
藏品:北京红色收藏家张先磊

这本红蓝套印的《黎明前奏曲》封面,主题前进:在光明灯塔的照耀下,一艘载满抗日民众的木船正破浪前行,船头,一位身躯高大的战土高擎红旗,目光如钜坚毅地远眺远方;船上有的划船,有的高举拳头,有的正展开歌喉,形成一幅歌声嘹亮,意气风发的集体塑像。封面上下方分别标有“一九四一.四”和“东海各救联合会编印”的字样。

封二精晰的红印目录,46首歌曲,每首刻印笔迹端正生动,叹为观止。
歌曲内页印刷全部呈蓝黑板样,完整清晰。

历经八十多年毛边书,设计印刷堪称精美,是罕见的红色文献史料藏品。
1941年前后山东解放区的“东海”,指的是胶东半岛东部沿海的抗日专区(东海专区),涵盖今威海、荣成、文登等地。它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关键区域,承担军事防御、政权建设和群众动员等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文艺宣传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歌曲作为重要的宣传载体,既是战斗的号角,也是历史的见证。经典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诞生于1935年民族危亡之际,歌曲以激昂的旋律和战斗性歌词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意志,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 共分八个乐章,如《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等,以黄河为意象,歌颂中华民族的抗争史诗。 在延安首演后迅速传遍全国,通过磅礴的音乐语言展现了人民的力量,成为凝聚抗战决心的“精神长城”。《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1937年) 以轻快昂扬的节奏刻画游击战术的灵活乐观,极大鼓舞了敌后军民的斗争信心,至今仍是军民团结的象征。《南泥湾》(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1943年) 歌颂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将荒原变为“陕北江南”。 通过劳动与战斗结合的主题,传递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强化了“生产自救”的群众动员。《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1936年) 以悲怆旋律控诉日军侵占东北的暴行,激发全国同胞对国土沦丧的痛切共鸣,推动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战歌曲本的特点:大众化与通俗性的结合 。 歌曲采用民间曲调、口语化歌词(如《大刀进行曲》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便于不识字的群众传唱,实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政治动员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歌曲内容紧扣党的政策,如《团结就是力量》呼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路军进行曲》(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强化军队纪律与使命,成为“无声的思政课”。战地文艺的实践创新的结合。文艺宣传队深入前线、农村,将歌曲与活话剧,快板等结合(如“鲁艺”师生创作的《生产大合唱》),形成“文艺轻骑兵”模式,极大提升了宣传效果。民族精神与国际主义结合。部分歌曲融入国际反法西斯元素,如《延安颂》中“抗日的烽火已燃烧在太行山上”与苏联《神圣的战争》遥相呼应,构建反侵略的全球叙事。

抗战歌曲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革命斗争的组成部分。通过旋律与歌词的感染力,打破信息壁垒,在文盲率高的农村,歌曲成为传递抗战形势、政策的最直接媒介; 塑造集体记忆,如《黄河大合唱》将个体苦难升华为民族救亡的集体叙事,强化身份认同;建构文化领导权,通过文艺形式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念(如群众路线、持久战)深入人心。这些歌曲至今仍被传唱,提醒后人:文艺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变革的参与者。

封底
免责声明:原创不易,欢迎转发,点赞,评论,注明出处来源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