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玮塌房了?
娱乐圈这瓜,真是吃都吃不完。
最近,“玖月奇迹”的王小玮突然火了,但这次可不是因为音乐,而是因为改名字。
你说这名字改了就改了吧,谁还没个艺名呢?
可问题是,这改名背后好像有点故事啊。
先说说这王小玮,以前叫王晓伟,一字之差,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
但这事儿一爆出来,网友们可炸锅了,各种猜测都有。
有人说,这是为了转运,毕竟娱乐圈信这个的人不少;也有人说,这是为了跟之前的“玖月奇迹”做切割,毕竟单飞了嘛,得有个新开始。
但不管怎么说,这改名风波算是把王小玮推上了风口浪尖。
你说一个名字而已,至于这么大惊小怪吗?
还真至于。
在娱乐圈,名字可不仅仅是个代号,它代表着你的形象、你的品牌、你的商业价值。
一旦名字出了问题,那可就不是小事儿了。
更何况,王小玮这次改名,还牵扯出了一系列的“旧账”。
以前的“玖月奇迹”怎么样?
现在的王小玮又怎么样?
网友们的好奇心都被勾起来了。
玖月奇迹抄袭?
!
说到“玖月奇迹”,不得不提的就是他们的音乐。
当年一首《中国范儿》火遍大街小巷,独特的双排键演奏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但就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却一直隐藏着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抄袭。
有音乐制作人爆料,说有人把《中国范儿》跟某海外电子乐队的编曲结构做了逐帧对比,发现副歌部分的和声走向相似度高达90%。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在原创性审查日益严格的今天,抄袭可是音乐人的大忌。
虽然法律上可能没构成实质性侵权,毕竟音乐这东西,很多时候都是“英雄所见略同”。
但这种争议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掉下来。
而且,这也不是“玖月奇迹”第一次被质疑抄袭了。
早在几年前,就有网友指出他们的其他作品也存在类似的嫌疑。
虽然每次都能勉强过关,但这种负面新闻无疑会影响他们的声誉。
你想啊,作为一个音乐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原创性。
如果你的作品总是被质疑抄袭,那还有什么脸面见人?
职称也造假?
如果说抄袭风波还只是“疑似”,那接下来这件事,就有点“实锤”的味道了。
那就是王小玮的“国家一级演奏员”资格。
据文化系统内部人士透露,这个职称的评定标准非常严格,既要看舞台表演年限,又要看学术研究成果。
可王小玮的公开履历中,除了商业演出和综艺曝光外,几乎没有专业论文或教学实践的记载。
这就有问题了。
一个没有学术成果的人,怎么能评上“国家一级演奏员”呢?
难道是走了什么后门?
更巧的是,就在王小玮的职称问题被曝光的同时,某老牌民乐演奏家也公开质疑职称评审的透明度。
这一下子就把事情闹大了,舆论哗然。
要知道,“国家一级演奏员”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评上的,它代表着一个音乐家的最高荣誉和专业水平。
如果这个职称都能造假,那还有什么值得信任的?
琴键上的生意?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黑料”,王小玮还有一个备受争议的点,那就是她的“玖月教育”。
随着“玖月奇迹”的走红,王小玮也开始涉足艺术培训领域,创办了自己的双排键教育机构。
这本来是件好事,可以推广双排键这种独特的乐器,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
但问题是,这“玖月教育”的收费实在是太高了!
单节大师课定价竟然突破四位数,这让很多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北京某知名音乐学院教授指出,双排键教学的特殊性在于乐器购置成本高企,但将师资溢价完全转嫁给学员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更让人惊讶的是,“玖月教育”官网显示的“签约艺术家”中,近七成竟然是“玖月奇迹”演唱会的合作乐手。
这不就是典型的“自产自销”吗?
这种商业模式在业界尚属首例,虽然不能说它违法违规,但总让人觉得有点不太舒服。
毕竟,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赚钱。
而且,这高昂的学费,真的能让孩子们学到真东西吗?
还是只是让王小玮的腰包更鼓?
当艺术成就与商业运作深度捆绑,评判标准是否应该引入除票房之外的维度?
教育培训机构的高额收费,究竟是为艺术传承造血,还是资本游戏的变体?
这场风波,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娱乐圈的种种乱象。
艺名可以随便改,作品可以“借鉴”,职称可以“运作”,教育可以“圈钱”。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还有什么是真实的?
还有什么是值得信任的?
或许,只有音乐本身,才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安慰。
在某个音乐论坛的深夜讨论帖中,有乐迷上传了王小玮十五年前的校园演出录像。
画面里尚未成名的少女演奏家,正全神贯注地驾驭着那台老式双排键。
琴声穿过像素模糊的镜头,在新时代的流量漩涡中激起阵阵回响。
这份最初的音乐赤诚,是否还能穿透重重商业迷雾抵达观众耳畔?
答案或许就藏在下一个琴键落下的瞬间。
我们都希望,这份赤诚不会被辜负。
毕竟,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一些真实的东西,来温暖我们的心灵。
我们希望音乐家们能保持初心,创作出更多真正优秀的作品,而不是被商业利益所裹挟,迷失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