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吃的10种糕点!甜美,软糯,人人喜欢,但多数人没吃过

天象风烟食 2024-11-24 21:28:37

声明:本内容已开通全网维权,严禁抄袭、复制或搬运,一经发现,必追责。

糕点,中华美食文化之瑰宝,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糕点不仅是味蕾之享受,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之结晶。

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祭祀活动,彼时先民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将五谷杂粮捣碎成粉,佐以蜂蜜、果实等食材,精心制作成各式糕点,以供神明享用。

岁月流转,祭祀之糕点渐成日常佳肴,历经发展,品类繁多,风格各异。

昔时《周礼·天官》载有“糗饵粉粢”,此即糕点之雏形,由稻米、黍米捣粉而成。

至汉代,“饼”类大兴,训诂学家刘熙于《释名》释之曰:“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

彼时胡饼风靡,实则芝麻饼也。

唐代,糕点蔚然成风,长安糕点铺林立,专业饼师辈出,茶宴中点心佐茶,蔚为时尚。

白居易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宋代,节日繁多,糕点更盛,市井饮食之巅,《武林旧事》录民间糕点十九种,琳琅满目。

元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糕点技艺日臻完善,流派纷呈,京、津、粤、潮、苏、沪等派系竞相辉映,繁花似锦。

中国疆域辽阔,南北糕点风味迥异。

北方糕点,以京、津为代表,口感酥松绵软,口味纯甜纯咸,如京八件,上四样印有“福禄寿禧”,下四样寓意吉祥,尽显皇家风范。

南方糕点,则重油重糖,以糕类居多,苏、沪、宁、扬尤为显著,苏式月饼、猪油年糕等,工艺精湛,甜而不腻。

四川糕点,追求酥脆,原料多花生、芝麻、核桃,香甜中略带咸味,独具一格。

闽式糕点,甜咸兼具,海鲜风味浓郁,如礼饼、蛎饼等,尽显海滨风情。

潮式糕点,馅料以豆沙、糖冬瓜为主,葱香扑鼻,如老婆饼等,风味独特。

广式糕点,兼容并蓄,用料精博,制作精细,如叉烧包、蛋挞等,南北交融,中外合璧。

滇式糕点,后来居上,糅合众长,鲜花入馅,如鲜花饼等,香飘四溢。

糕点之美,不仅在于味,更在于形与意。

其制作过程中,钳花、镶嵌、滚沾、拉伸、挤注等工艺繁复,蒸、煮、煎、炸、烙、烤等法并用,匠心独运,终成佳作。

今天,跟诸位聊聊,中国最好吃的10种糕点!甜美,软糯,人人喜欢,但多数人没吃过。

1:八珍糕。这道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式传统甜品,源自明代医学大家陈实功之手,后被载于《外科正宗》之中,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初时,八珍糕以茯苓、建莲、芡实、扁豆、薏米、山楂、麦芽、山药八味药材为主料,辅以米粉、白糖、麻油精制而成,又名“八仙糕”,其效用非凡,陈实功本人亦因此享寿八十有余。

及至清朝乾隆年间,御医在此基础上略作调整,去麦芽、山楂,增两味新药,献给乾隆皇帝,自此,八珍糕成为乾隆帝养生延年的不二之选,自五十岁起,未尝离身。

八珍糕形态微黄扁圆,气香四溢,味甜而不腻,入口即化,在温开水中轻轻溶散,宛如琼浆玉液,诱人垂涎。

党参、白术、白扁豆、山药、薏米、茯苓、莲子、芡实八味中药,辅以白米面、白糖、江米面精制而成,药食同源,绿色安全。

其做法考究,需将药材拣选泡制,炒制至恰到好处,再与湿糖、糕粉拌匀,入模成型,蒸制而成。

每一步皆需精心操作,方能制成色泽米黄、口味松脆、略带中药芬芳的八珍糕。

2:桂花糕。源远流长,已有三百余载历史。

其起源流传着一则佳话:昔日杨升庵梦中受魁星指引,攀桂折枝,醒来后,桂花之香犹存。

至明末,小贩刘吉祥得其启示,采桂花制糕,色香味俱全,一经问世,便誉满天下,流传至今。

桂花糕形态多样,或晶莹剔透,如上海水晶桂花糕,宛如秋日晨露凝结而成,玲珑剔透;

或细软滋润,如咸宁桂花糕,色泽洁白如玉,宛如匠人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又或形如梅花,色泽诱人,如南京桂花糕,令人赏心悦目。

其口味更是妙不可言,香甜软糯,夹杂着桂花特有的芬芳,令人回味无穷。

桂花糕中,桂花颗粒若隐若现,仿佛每一口都能品出秋天的味道,清新雅致,沁人心脾。

制作桂花糕,需精选糯米粉、糖、蜜桂花等原料。

先将水与糖搅拌至糖融化,再加入玉米油拌匀,筛入糯米粉与澄粉,轻轻搅拌至无颗粒状态,倒入铺有保鲜膜的模具中,静置四十分钟,待粉浆充分融合,再上锅蒸制。

蒸好后,取出晾凉,切块装盘,均匀淋上糖桂花,一盘色香味俱全的桂花糕便大功告成。入口即化,香甜软糯,桂花之香在唇齿间萦绕,令人陶醉。

3:青团。又称艾团、清明团子,乃我国传统糕点之一。

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彼时晋文公为缅怀介子推,下令禁火寒食,青团遂成寒食节代表食品之一。

另有一说,青团始于唐代,每逢清明,江南人家皆蒸青团以祭祀祖先,此俗已逾千载。

再有传说,青团起源于清代太平天国时期,为农民智送食物予将领李秀成所创,后流传开来。

青团形态碧青油绿,圆润可爱,犹如春日里的一抹翠绿,令人赏心悦目。

其外皮以糯米粉拌艾草汁制成,软糯而富有韧性,散发着淡淡的艾香。

馅料则丰富多样,传统有黑芝麻、红豆沙等甜味,亦有创新如咸蛋黄肉松、榴莲等口味,甜而不腻,咸香可口,每一口都令人回味无穷。

制作青团,需摘取嫩艾蒿洗净,榨取青汁,与糯米粉拌匀揉成面团。

再将馅料包裹其中,轻轻捏合成团,放入蒸锅蒸煮二三十分钟,待热气升腾,青团便已成。

其中,以江南地区的青团最为著名,如杏花楼、沈大成等老字号,其青团口感细腻,馅料丰富,备受食客青睐。

品尝青团,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感受着那份独特的春意与温情,令人垂涎欲滴,难以忘怀。

4:驴打滚。亦称豆面糕、豆面卷子。

其起源可追溯至清朝时期,最初由满族人所创,因八旗子弟喜爱粘食而逐渐流传开来。

承德地区盛产的黍米,即当地人所称的黄米,是制作驴打滚的主要原料之一。

又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粉,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故而得此雅名。

驴打滚形态圆润可爱,色泽金黄,外层粘满豆面,犹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其口感软糯香甜,豆香馅甜,入口即化,黄豆面入嘴后细腻可口,不需咀嚼,细细品味,满口生香。

驴打滚的制作工艺颇为讲究,需将黄米面或江米面加水和成软面团,蒸熟后裹以红糖水馅或红豆沙。

再在外层滚上炒制的黄豆面,方能成就其特有的金黄色外观和香甜口感。

谈及何处驴打滚最为美味,当属东北地区、老北京和天津卫等地。

这些地方的传统驴打滚,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风味,深受食客们的喜爱。

5:沙琪玛。亦称萨其马、沙其玛,乃中国传统糕点之瑰宝,源于清代关外三陵的祭品,满族入关后,此糕点在北京流传开来,渐成京式四季糕点之一,享誉四方。

其色泽米黄,状如琥珀,形态方正,亦或是条状,观之诱人食欲。

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且桂花蜂蜜香味浓郁,令人回味无穷。

沙琪玛历史悠久,据《燕京岁时记》所载,其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烤熟成方块,甜而不腻,彼时已是民间及宫廷皆爱的美味。

道光年间文献亦载其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冠婚丧祭皆不可缺,足见其受欢迎之程度。

而今之沙琪玛,历经改良,选料更为讲究,工艺更为精细,全蛋液和面,加入泡打粉等材料,使其更为松软香甜。

糖浆则选用白砂糖、麦芽糖等熬制,炸好的面条均匀蘸裹,再压制定型切块,成就今日之美味。

谈及何处沙琪玛最为美味,实难一概而论,因地域、工艺、用料之差异,各具特色。

有珠海马山旧街之沙琪玛,酥脆可口,色泽诱人;

亦有经典品牌之传统沙琪玛,选料考究,做工精细,蛋香浓郁,松软细腻。

更有新派口味,如水果奶盖沙琪玛,搭配果仁,颜色金黄雪白,清香软糯,甜而不腻;

奶盖五黑沙琪玛,集五种黑色食材于一身,粗粮配比,营养丰富,口感绵密,奶香浓郁,清甜回甘。种种美味,皆令人垂涎欲滴,难以抗拒。

6:蛋黄酥。这一传统中式糕点,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历史可追溯至中亚的酥皮技艺,后经阿拉伯人、奥斯曼帝国的传播,最终在中国澳门、香港、台湾等地,与咸鸭蛋这一中式食材完美融合,创制而成。

蛋黄酥形态饱满圆润,外皮金黄酥脆,内馅饱满诱人,恰似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

口味上,蛋黄酥层次分明,酥皮薄软带椰奶甜,咸蛋黄味明显,沙沙的口感与甜而不腻的豆沙馅相得益彰,每一口都是味蕾的极致享受。

更有创新口味,如紫薯、抹茶、芝士、桂花等,为传统蛋黄酥增添了几分新意与风味,令人回味无穷。

制作蛋黄酥,需精心挑选小麦粉、黄油、咸鸭蛋、豆沙等优质原料,经过水油皮与油酥的巧妙结合,包裹着精心处理的咸蛋黄与豆沙馅,再经过烘烤,方能成就其酥脆可口、香甜软糯的口感。

至于何处蛋黄酥最为美味,当属那些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的糕点铺,如台湾的陈耀训蛋黄酥、彰化不二坊蛋黄酥等。

它们凭借着对食材的严选与对工艺的坚持,使得蛋黄酥成为一道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味佳肴。

7:鲜花饼。尤以云南所产最为人称道。

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约三百年前,由一位匠心独运的制饼师傅所创。据《燕京岁时录》所载:“四月以玫瑰花为之者,谓之玫瑰饼。”

此饼因花香馥郁、甜而不腻、兼具养颜美容之效,而广受欢迎,流传至今,成为云南经典点心之代表。

鲜花饼形态扁圆,宛如小巧酥皮月饼,外皮酥脆可口,内馅饱满,以云南特有的食用玫瑰花为主要原料,花瓣紫红,香甜适中,与酥软的外皮相得益彰,丝滑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品尝之时,但见金黄诱人的饼体,轻轻一咬,外皮即刻化开,紧接着便是浓郁的玫瑰芬芳,弥漫于口,仿佛置身于春日花海,令人陶醉不已。

至于做法,需精心选材,以新鲜玫瑰花瓣,配以适量糖等调料,制成香甜馅料。

再以面粉、猪油等和成水油皮与油酥,经过多次醒发、擀卷,最终包入馅料,底部扎孔以防破皮,放入烤箱烤制而成。

8:鸡仔饼。亦称小凤饼,乃中国传统糕点之精华。

源自清朝咸丰年间,已有逾百七十年之历史。相传为广州西关一位名叫小凤的女工所创制,后流传开来,成为广东四大名饼之一,享誉遐迩。

此饼形态独特,椭圆略扁,宛如娇小可爱的鹅蛋脸,在清一色的正圆形糕点中显得别具一格。

其外皮酥脆,内里馅料丰富,口感层次分明。

鸡仔饼以甘香松化、甜中带咸著称,馅料主要有冰肉、花生、芝麻、南乳等,冰肉晶莹剔透,入口即化,与花生、芝麻的香脆相得益彰。

南乳的加入又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风味。

使得整块饼食起来既有酥脆的口感,又有浓郁的香气,甜中带咸,咸中透甜,恰到好处,令人回味无穷。

至于做法,需先将猪肥肉切成小粒,加入高度白酒和细砂糖拌匀,腌制数日,制成冰肉。

再将花生、芝麻炒香,与糕粉、南乳、蒜蓉、五香粉、胡椒粉等调料拌匀成馅。

饼皮则以面粉、麦芽糖、细砂糖、花生油等和成,包裹馅料后,表面刷上蛋黄液,放入烤箱烤制而成。

烤制过程中,需掌控好火候,方能使得饼体色泽金黄、香气四溢。

至于何处鸡仔饼最为美味,当属广州本土所产,诸如广州酒家、陶陶居等老字号品牌,皆选用上乘原料。

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精心制作,保留了鸡仔饼的地道风味,令人一尝难忘。

9:茯苓糕。这款源于中式传统的糕点,又名“复明糕”,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传于明朝末年,闽南一带百姓在郑成功“抗清复明”的旗帜下,以蒸糕藏字条的形式传递联合行动的信息,因其意在恢复明朝,故得名“复明糕”。

后因“复明”与“茯苓”的方言语音相近,且糕中确含茯苓成分,故代代相传,渐称为“茯苓糕”。

茯苓糕形态雅致,色泽洁白如玉,宛如冬日初雪覆盖下的山川,清新脱俗。

其质地轻盈蓬松,入口即化,口感软糯而不失韧性,宛如云朵般轻柔。

口味上,茯苓糕带有茯苓特有的微苦与清香,甜度适中,甜而不腻,清香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制作时,需将茯苓烘干打成粉末,与面粉、泡打粉、糖等原料混合均匀,加入发酵粉揉合成面团,待其发酵至两倍大后,上笼用武火蒸熟。

蒸好的茯苓糕,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仿佛能瞬间唤醒味蕾,令人垂涎欲滴。

谈及何处茯苓糕最为美味,闽南地区当仁不让。

作为茯苓糕的发源地,闽南人民对茯苓糕的制作有着独到的见解与精湛的技艺。

无论是传统的茯苓糕,还是加入桂花、芝麻、猪油等配料的风味茯苓糕,皆能展现出茯苓糕的独特魅力与风味。

其中,同安茯苓糕更是享誉四方,其制作工艺讲究,口感松软可口,甜淡适中,且可食用数日而不变质,深受食客们的喜爱。

10:麻花。这款源于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油炸面食小吃,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朝,彼时是作为年节食品,供奉祖先和神灵之用。

另有一说,麻花由西汉末年的柴文进发明。历经岁月更迭,麻花逐渐从宫廷御膳流入民间,成为百姓日常的小吃,流传至今,深受各地食客的喜爱。

其制作多以小麦粉、白糖、植物油、芝麻等原料精制而成,将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油炸而成,口感酥脆,甘甜爽脆,甜而不腻,入口酥香,齿颊留香。

不同地区,麻花的口味与形态亦有所区别。如山西稷山麻花,咸香油酥,名扬四海,其麻花色泽金黄,粗细均匀,宛如巧匠精心雕琢的细丝,交织成美妙的图案,入口即化,香酥交织,余味悠长;

天津麻花,则以其大麻花著称,香、酥、脆、甜,独具一格,形态美观,犹如铰链般精巧,金黄醒目,外层均匀裹满了芝麻,更显诱人色泽,口感层次分明,外皮酥脆,内里柔软而不失嚼劲;

湖北崇阳麻花,小巧玲珑,香脆诱人,环环相扣,酥脆可口;

此外,还有天津十八街麻花,夹以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诸般小料,风味更佳;

河南宁平麻花、江苏藕粉麻花、湖南新化赵氏麻花等,亦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好了,今天就这样,我是风烟食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要坚守信念与梦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与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标,为自己书写精彩人生故事。经过风雨洗礼,才能欣赏到彩虹的美丽。陌生人,加油呀……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