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三多一少”,我又翻出一张方子!名家刘仕昌所传,应重视

中医内科黄俊臣 2023-11-16 15:20:59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我十分推崇的中医临床大家,刘仕昌前辈的一张方子。

干啥的呢?缓解糖尿病三多一少。

刘仕昌,曾经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岭南杏林名家。感兴趣的朋友,您可以上网查一查。

这方子,看似十分平淡无奇。你来瞅瞅——

天花粉、葛根、生地黄、麦冬、太子参各15克,山药30克,五味子6克,山茱萸10克,甘草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临床,可随证加减。

关于这个,我手头还有一张医案,可以供您参考。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76岁。

她当时的问题,就是出现了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包括多饮、多尿、多食易饥,而且进行性消瘦。一晃,三年过去了。

三年的时间,从前那个壮实的老太太,逐渐变得干瘦干瘦的。

最近这一个月,患者病情开始加剧,眩晕、眼前视物不清,手足麻木,大便干燥,心烦,晚上睡觉多梦。尿液短赤发黄。整个人的生活质量,大不如前。

怎么办?患者慕名求治刘仕昌前辈。

刘师为患者仔细诊察。刻诊,见患者脉象细数,舌淡红而偏干。一查空腹血糖,是12。

当时,刘老坚定地为患者使用了上面的方子。并在其基础上,加了玄参、知母各15克,鸡内金、天麻各10克,水煎分服两次,每日一剂。

就这样,患者用此方,前后调治了一个多月。中间略有加减。最终,患者的诸多症状基本消失,大大缓解,复查口腹血糖,降到了7.78。

怎么样?这个案例,你看着是否眼熟?临床上,与之类似的糖尿病患者,特别多见。此案曾经在1995年的《新中医》上刊发过。

现在,我们来说说这里的道理。

咱们从刘仕昌老前辈那张方子说起。

你再看一下:

天花粉、葛根、生地黄、麦冬、太子参各15克,山药30克,五味子6克,山茱萸10克,甘草5克。

这里头,几乎每一味药,都有滋阴的功效。天花粉,滋阴止渴。葛根,生津。生地黄和麦冬,滋阴清热。太子参,滋补气阴。山药,能滋阴健脾。五味子、山茱萸,酸而生津。

很显然,这些药材配合在一起,目的就是在给患者滋阴,尤其是以滋补胃阴为要。葛根、太子参、山药,都是在滋补脾胃之阴。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上文医案里这个患者,中医辨证属于胃阴不足。

总是饥饿,那是胃阴不足,虚火内扰。胃阴不足,所以患者会感觉到口渴,不停地饮水自救。脾胃之阴不足,无法有效利用和疏布水谷精微,所以患者就会多尿,消瘦。

上文医案里的患者,便干、心烦、多梦,尿赤,脉细数,舌干,这些都是阴不足,有虚火的表现。阴不足,虚风内起,所以患者就手足麻木、眩晕。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去滋阴。因此刘仕昌老前辈用了开篇提到的方子,并加入玄参和知母滋阴清热,加入鸡内金和胃消食,加入天麻来止眩晕。

这就是治疗的基本思路。

在这里,我还是想建议你,能把上面刘仕昌先生的验方,好好记下来。

虽然说,类似的方药,你可能看了好多遍了,但是这一次,我依然建议你能用心。

因为什么?糖尿病三多一少症,这太普遍了。我国作为糖尿病大国,受此类问题困扰的人太多了。因此,这方面的治疗经验,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专业医者,都应该好好积累。

其中,以脾胃阴虚论治,是不错的经验。这是中医在面对这类问题时,所独有的思维方法。事实证明,它用于临床,是有效的。上面医案里患者的表现,可以说十分典型,很有代表性,因此它可以被拿来借鉴。

当然,我还是那句话,非专业读者,对这些临床经验的运用,要谨慎,必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合理进行。盲目套用,是不对的。

总之,我以上叙述的,就是一则比较有价值的临床经验。希望读者朋友,能从中受益。

13 阅读:1395
评论列表
  • 2023-11-18 18:38

    以脾胃阴虚为基本病机是正确的,如何加减那就看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了。感谢作者分享。

    参考古方几千年说不出步骤低能不 回复:
    哈。好个每位患者情況。假如你情况是指病情。那么你是在否定基本常识。吃的越多效果越大 你等于在說吃一克有效。再吃一克那一克会变成水的可笑言论。如果你情况指抗毒能力。但你们几千年都沒有毒性研究。又那如何知道抗毒能力。如果你说情況指每人体质不同。但你们几千年留下的方子一句适用体质都沒有 又如何体质不同
  • 2023-11-18 22:13

    1.人以食为天,脾胃是后天之本,这个“本”出了问题就意味着气血营养的摄取吸收减弱或是减少,从而送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气血能量就受到影响了。久之,人体各部因正气不足而“能”下降。 2.中医的脾包括了西医的胰腺,单纯以控制血糖的指标来治病这显然是只走了“治标而不治本”的路子,这就是为什么得了糖尿病需“终生服药”根源。 3.中医的“三消”包含了西医的糖尿病,需根据不同的“证”来调理以从“本”上解决问题。口渴多饮属上消,善饥吃的多属中消,尿的多属下消。在调理治疗上需要辨清楚是哪个“证”或是“哪几个证”,然后下药“施治”。只有“证”辨的准了,药才能下的准确而从根本上显效。我的理解大体这样的。希望能普及给诸位参考。不当望斧正!

    参考古方几千年说不出步骤低能不 回复:
    哈。好个每位患者情況。假如你情况是指病情。那么你是在否定基本常识。吃的越多效果越大 你等于在說吃一克有效。再吃一克那一克会变成水的可笑言论。如果你情况指抗毒能力。但你们几千年都沒有毒性研究。又那如何知道抗毒能力。如果你说情況指每人体质不同。但你们几千年留下的方子一句适用体质都沒有 又如何体质不同
  • [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