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元帅待诸多烈士子女如亲生,左太北说:他是我们永远的父亲

王者丁小鱼 2022-12-25 02:12:38

永远的彭老总

彭德怀元帅戎马一生,驰骋疆场,打起仗来雷厉风行,令敌人闻风丧胆。在部队以粗犷不羁、刚烈严厉而闻名,但在家庭生活中却是一个感情丰富细腻而充满慈爱的“父亲”。

彭德怀一生有三段感情,两段婚姻,遗憾的是没有生下一个孩子。彭德怀虽然没有亲生子女,却以“父子之情在于心,而不在于血肉关系”的温暖亲情,抚养了7名侄子、侄女以及多名战友的遗孤,让孩子们享受到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的父爱,他那坦荡刚正的品质和光辉的榜样,是孩子们心中永远的父亲模样!

其中,著名革命英雄左权的女儿左太北就被彭老总视同己出地抚养成人。左太北对彭老总深沉而又博大的父亲,就曾深情感慨道:“他是我们永远的父亲!”

事无巨细,侄子、侄女的彭家“严父”

彭老总的侄儿彭启超

彭启超是彭老总的大侄子,父亲牺牲时他只有10岁,这个深受长辈革命意志影响的孩子决定去找大伯,参加八路军。1942年,彭启超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太行山,找到了大伯彭德怀。望着坚强的侄子,彭德怀百感交集,不仅让他当了八路军,为了让彭启超得到更好的历练,又把他送去延安参加了王震的部队。

除了彭启超,彭德怀的两个弟弟还留下了6个子女。1949年,彭德怀派他的老战友吴德峰,把其他6个侄子、侄女全部接到武汉汉口上学。一年后,又把他们接到了北京,彭德怀和侄子、侄女组成了一个新的大家庭,就像父亲一样为他们成长遮风挡雨。

刚开始家里没有做好准备,他就和侄子、侄女同挤在一间房里过夜,没有那么多床,他就打了地铺,在地上和孩子们度过了好几个晚上,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家庭温暖。

彭老总的家人

彭梅魁是彭德怀二弟彭金华的女儿,父亲牺牲后,她母亲因受到强烈的刺激,导致精神失常,年仅11岁的她便在家照顾母亲。到北京后,彭老总安排她重新开始读书,从小学、初中,一直到北京师大附中。彭梅魁非常珍惜伯父为她提供了梦寐以求的读书机会,她从不倦怠,非常努力,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并在1954年申请入党。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生活上和蔼可亲的彭老总,她撰写了《我的伯父彭德怀》一书。

侄子彭康白被送入北京钢铁学院读书,彭爱兰、彭康志、彭正祥、彭钢,4个年纪较小的孩子,也接受了良好教育。

安排好孩子们的读书问题,彭德怀的内心才得到些许的安慰,生活上他对侄子侄女们呵护备至,但要求非常严格,从不让他们搞特殊。

侄儿彭启超被伯父降了军衔

1955年,中南海授衔,彭德怀被授勋成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彭启超被授予中尉军衔。彭启超对自己的中尉军衔很不满意,毕竟他16岁就参了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还担任过副连长,打仗立过战功;建国后又在哈军工学习,按照他的资历,授衔上尉是绰绰有余的,比照那些和自己履历相似的同志,自己的军衔被压低了一级。凭哪条政策把自己的军衔压了一级呢?

于是彭启超找到院长陈赓询问,陈赓爽快地告诉彭启超,要求压低他军衔的不是别人,正是彭德怀。

彭启超很不服气,回到家便跟彭德怀“理论”起来,“伯父,我是你的亲侄子,你为什么不按政策规定办事,非要压低我一级军衔呢?”

大公无私的彭老总

彭德怀语重心长,“孩子,陈赓院长在和我谈到哈军工评衔时提到了你,说你的情况比较特殊,如果按调干学员统一授中尉军衔,确实有点吃亏。他问我怎么办,是我提出要压低你军衔的。”

“我凭着自己的本事授衔,你凭什么……”彭启超满腹委屈。

“因为你是我的亲侄子,我才必须这样做。了解你的人当然知道你是凭本事评上的;可不了解你的人,一定以为你是靠彭德怀的关系评上的。全军近百万干部要授军衔,在这个问题上,我只有牺牲你,才能服众。这里没有政策问题,只有全局问题,”彭德怀耐心地解释,“就说你父亲和叔叔吧,他们连胜利都没看到就牺牲了,我们活着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为一点蝇头小利去闹情绪呢!"

彭启超似乎想起自己翻山越岭寻找伯父时的执着,他轻轻地点点头,理解了伯父的良苦用心。

彭老总和小侄女彭钢

就在彭启超授衔这一年,国家和军队干部开始实行薪金制,而干部子女上学则改由家庭负担。一天,彭钢从学校带回家一封信,信里说彭钢作为烈士子女,上学费用仍按规定继续由国家供给。但彭德怀却提笔给学校回了一封信,说明“不要国家供给,费用由我来负担,现在国家还很困难,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我们减轻一下国家负担也是应该的。”

把信给了彭钢,彭德怀又给彭启超提了一个特殊的要求,由他每月从薪金中留出20元钱寄给妹妹彭钢作为生活费和学费。彭启超二话不说,一直坚持按照伯父的要求执行,但他却不知道这是伯父为了帮他攒钱而使用的办法。

原来彭德怀担心彭启超花钱大手大脚,才要求他负担妹妹的学费。实际上,彭钢的学费和生活费一直都是彭德怀在支付,彭老总告诉彭钢“你的生活费还是由我给你,你哥哥给的钱存入银行,以后他要用的时候,你再还给他。”

彭老总就是这样根据各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制定了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到他粗中有细的亲情和爱护。

彭老总和孩子们的合影

侄女彭爱兰的第一个孩子要出生时,丈夫出差未归,她本想给伯父办公室打电话要个小车去医院生产。可一想伯父从来不允许家里人用公车,就没敢拨这个电话。最终,她谁也没有惊动,挺着个大肚子,忍着疼痛喊来一辆三轮车,独自一个人去了医院。

1961年,彭德怀回家乡做调查研究,正巧碰上侄子彭康志结婚。这事要搁在旁人身上,家里的大伯回来了,又是大领导,谁不想将事情办得风风光光?可彭德怀极其低调,当有人提出是否用他的小轿车去接新娘时,彭德怀严词拒绝了。他劝彭康志母亲:“我们彭家不要搞这种排场,也不要铺张浪费。小车是公家的,怎么能动用它干私活?我们不能去占公家点滴便宜!再说了,这么搞,会脱离群众的。”在他的劝说下,侄子的婚事办得跟普通老百姓一模一样,简单而喜庆。

彭钢

在彭德怀的侄子侄女中,彭钢是最小的,活泼机灵,她和彭老总一块生活时间最长,前后长达15年,是受关照最多的,但她也像其他哥哥姐姐一样被严格要求。

彭钢学习非常优秀,1959年,她考入西安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后,曾到北京汽车制造厂当工人和技术员,后来又参军入伍,曾任解放军总政纪检部长,中央军委纪委副书记,全国妇联副主席等,是新中国解放军第九位女将军。不管身处什么职位,彭钢总是一身正气,一直牢记着伯伯的教导,做一个正直坦荡的人。

1963年,彭钢要结婚了。彭德怀按照中国传统习俗,精心为彭钢准备嫁妆,从床单、枕头,被里、被面等等,成家用到的物件,能想到的他都悉数备齐,还把金日成送给他的一块缎子拿出来给彭钢做被面。每次说到那张被面,彭钢满脸幸福:“那是一个粉红色的,上面绣着像梅花一样的花朵,他对别的孩子还真没有这样过!”

坦荡无私的彭老总

1966年,彭德怀被安排到三线建设指挥部任副总指挥。离京赴任前,彭钢的住房问题让他担心了,毕竟,彭钢结婚后几年一直跟着他住,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房子。于是他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为彭钢安排了住所。

后来彭德怀对这次开口要房一直耿耿于怀,觉得违背了自己做人的原则。事实上,左权的女儿左太北结婚后没有房子住,彭德怀也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了左太北居住。在彭老总的心里,为孩子他什么都可以奉献,但是要求国家给予照顾,他就觉得内心不安。

慈父情深,左太北的“第二个父亲”

左权将军一家三口

左太北是烈士左权唯一的女儿,百团大战时彭德怀任总司令,左权则任副总司令,两人是军中赫赫有名的“彭左”搭档。

左权牺牲后,彭德怀对左太北非常照顾。说来也巧,左太北的名字就是彭德怀给取的。在延安时,左太北在保育院上学,每到周末彭德怀经常接她到家里来玩,给她做好吃的,跟她讲述红军的故事,像父亲一样疼爱左太北。

军旅出身的彭德怀脾气特别急躁,但对待左太北却格外温和。小太北性格倔犟,只要想要什么就非要得到不可,否则就哇哇大哭不止。

面对小太北的无理取闹,宠爱她的彭德怀并不舍得呵斥,只是把她一个人放在屋里哭,等她哭得没有力气了,就进屋把她抱起来,给她讲道理。

有一次,彭德怀带小太北去逛集市,小太北在书摊看上了一本小人书。彭德怀拿起小人书翻了翻,觉得不适合太北这个年龄看,并不打算给她买。谁知一向任性的左太北便当街哭闹了起来,把个大老粗彭老总看得心疼不已,最终还是帮她买了书。

后来,母亲刘志兰因工作调动要到外地定居,留在北京读书的左太北不得不住校。彭德怀夫妇听说后,直接让左太北搬到他们家,还特意将侄女彭钢的房间腾出来给左太北住。

彭老总对左太北在学习上要求很严厉,在生活上却照顾细致,还经常会跟左太北讲述以前打仗的事情,让她了解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这里,有慈爱的“父母”,有可亲的“姐妹”,热闹的家庭氛围带给左太北从未有过的温馨,她快乐而幸福。

左太北

高中毕业后,左太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军工。开学前,彭老总在左太北的日记本上写下一句话:送给太北,祝你永远青春。

1962年寒假,左太北特地去吴家花园陪伴彭老总。寒假过得飞快,临行前,彭德怀交给左太北一笔钱,告诉她:“这是国家每个月给革命烈士子女的20元抚养费,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给你存着,现在我把这些钱交给你。唉,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再见到你?”

听完彭老总的话,左太北扑在他的怀里失声痛哭:“伯伯,您放心,无论什么情况,我都会回来探望您,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养育之恩,您就是我的第二个父亲,我永远爱戴您!”

左太北

然而随着时局的变化,致使后来左太北写出的信件都没有收到回音。直到1972年,左太北结婚生子也没有见到彭德怀最后一面,这成为了她心中永远的遗憾。

“在彭伯伯家里生活的这段时间,是我一生中非常难忘的回忆,”左太北曾深情地回忆,“彭伯伯经常给我讲关于父亲的故事,还有其他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伯伯的事迹,他们激励着我前行。”

多年的耳濡目染,左太北的待人处事已经与彭老总极为相似,她时时想起彭老总的谆谆教诲,一直在工作上和生活上都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

视如己出,黄岁新“最好的父亲”

黄公略将军

1931年9月,黄岁新刚出生不到8个月,父亲黄公略壮烈牺牲,年仅33岁。黄公略是彭德怀的好友,1922年8月,两人一起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平江起义时,黄公略与彭德怀并肩作战。两人可谓是生死之交。

黄公略牺牲后,黄岁新由母亲刘玉英抚养,尽管当时战事紧张,但彭德怀心中总记挂着黄岁新。1939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武汉各界捐赠给彭德怀一笔800元的慰劳费。彭德怀得知黄岁新生活困难,托人将400元给了刘玉英,解决了黄岁新的学费问题。

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后,彭德怀马上派侄子彭启超,赶到湖南将刘玉英、黄岁新母女接到了北京。

彭老总对黄岁新视同己出

1950年春天,彭德怀第一次见到了牵挂多年的母女俩,黄岁新心中一直感恩彭德怀,第一次见面就像见到了久未谋面的亲人,一见如故。

见到无私资助自己母女多年的彭老总,刘玉英落泪了:“谢谢,这些年来真得太感谢您了!”

刘玉英知道彭德怀没有子女,见两人相处这么愉快,就提议让黄岁新给彭德怀当女儿。

彭德怀心里头十分高兴,但考虑到黄公略只有一个女儿,于是说道:“你就一个女儿还送人,哪舍得?做半个女儿吧!”

从此,彭德怀对这“半个女儿”视若己出。繁忙如他,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去看望黄岁新。每次组织有物资发放,他总是第一时间分给黄岁新、左太北。

1952年夏天,黄岁新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平原农学院。她觉得自己得离开北京,有点后悔,便向彭德怀提出想复习一年来年再考北京的学校。彭德怀毫不客气地批评她:“就因为不喜欢新乡就不去报到,不服从国家招生的规定,这是很不应该的。”后来,在彭德怀劝说下,黄岁新高兴地去学校报到了。

1957年,黄岁新大学毕业,被分配东北牡丹江农垦局实习工作。彭德怀对她说:“当年,你爸爸带兵打江山,现在你要建设国家,我不会给特殊照顾,你要好好工作,争取早日加入共产党。”

私下里,他却让浦安修对王震说:“黄公略的女儿是早产,先天不足,后天营养又没有跟上,你要多关照啊!”彭德怀就是这样,情感上细心地关照黄岁新,学习工作上又严苛对待,让她独立地去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

黄岁新母女

1963年春天,黄岁新的女儿张献华出生,彭德怀马上将她们母女俩接到吴家花园坐月子,此时彭德怀已经脱离了领导岗位,妻子浦安修也已提出离婚离开,曾经忙于操劳国事的大忙人,如今孤单度日,

而黄岁新和女儿的到来,让他重新享受到难得的天伦之乐和温馨的亲情。彭德怀亲自给母乳不足的张献华喂牛奶,对这位外孙女宠溺得不得了。

因为彭德怀的背运,有人劝黄岁新和他脱离关系,免得收到牵连,但黄岁新断然拒绝道:“他是我最好的父亲!”

这让彭德怀欣慰不已,都说女儿是贴心的小棉袄,这闺女果然没有白疼,黄岁新坚决的态度,让彭德怀感受到为人父亲的温暖和快乐!

尾声

彭老总和孩子们的合影

其实,除了侄子侄女、左太北、黄岁新感受到彭老总博大深沉的父爱之外,还有更多的烈士遗孤也享受到彭老总那温暖的、浓烈的亲情,比如郭炳生(彭德怀湘军旧友郭得云之子)、陈晃明(红8军第1纵队司令员陈毅安之子)、任远远(任弼时之子)等等,彭德怀对这些战友的孩子视同己出,无私地为孩子们奉献了父亲般的慈爱深情。

无论他身处什么价段,他始终教育孩子们:“年轻人不要想着追名逐利,整些投机取巧的事儿,一定要努力学习,好好工作。自己有本事才能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彭老总的言传身教、血性硬骨与原则纪律,随着他的人格魅力,一点点地深植于在他身边长大的每一位孩子心中。正如左太北所说“他是我们永远的父亲”,他那坦荡率真的言传身教,使他们秉持和传承了他身上优秀的品质,在生活和工作上,始终继续和坚持着坦荡无私、清廉简朴的彭门家风!

1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