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乐自曝砍片酬仍无人投资:港片寒冬下的演员自救与行业困局

娱闻琪说 2025-03-28 17:38:32

影帝自降片酬背后的行业危机

2025年3月22日,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春茗晚宴上,古天乐以会长身份公开披露行业惨状:即便带头自砍片酬,仍难吸引投资,原定两年拍摄8部电影的 “拍住上” 计划仅完成4部,剩余项目靠 “硬撑” 推进。

这并非孤例,刘青云为《爸爸》主动降薪至 “七位数以下”,张家辉自嘲 “拍戏要看谁更能饿肚子”,曾经日薪百万的影帝们集体陷入 “降薪求工” 的尴尬境地。

数据更显残酷:2024年香港电影总票房13.4亿港元,创13年新低;影院数量十年腰斩,2025 年上半年开镜影片不足10部。监制田启文直言行业进入 “冰河时期”,灯光师转行卖保险、场务白天送外卖已成常态,连TVB资深绿叶戴耀明都在茶餐厅端盘子,网友戏称 “港片片场变外卖站点”。

资本退潮与题材同质化的双重绞杀

港片寒冬的根源,在于资本与观众的双重离场。内地投资方因合拍片回报率下降,将预算转向网大与短视频;香港本土财团受房地产市场拖累,新鸿基十年影视投资缩水97%。流媒体平台更以 “腰斩价” 收购港片,传统影院上座率跌破两成。

题材同质化加剧了危机。警匪、ICAC、贩毒、黑帮等元素的排列组合,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2024年港产片豆瓣平均分仅5.3,《海关战线》《焚城》等大制作票房扑街。网友调侃:“古天乐、刘青云、张家辉排列组合,ICAC查完毒贩查股市,编剧怕不是买了素材包无限续杯。”

人才断层与创新乏力的恶性循环

人才断层成为致命短板。近三年电影专业毕业生转行率超60%,30岁以下演员占比不足5%。新生代导演因缺乏机会,纷纷投身短视频赛道。反观韩国,通过 “电影振兴委员会” 政策扶持,催生出《寄生虫》、《黑暗荣耀》等现象级作品,香港却陷入 “老带新带不动” 的困局。

古天乐试图通过 “老带新捆绑制” 破局,在《冲锋》中硬塞三位新人,手把手教戏,却因资本撤离导致项目夭折。特效公司亏损1.2亿研发的机甲建模技术,因无项目落地沦为摆设。行业创新举步维艰,正如网友所言:“港片编剧还在用20年前的模板,观众却早已走进元宇宙。”

破局之路:从 “悲壮自救” 到 “生态重构”

面对绝境,从业者展开悲壮自救。古天乐自掏腰包维系项目,甚至与群演蹲路边吃盒饭;刘青云零片酬接拍社会议题片《爸爸》;刘德华以 “一元片酬” 拍摄公益短片《光影不息》。《九龙城寨之围城》靠怀旧港味狂揽6.8亿票房,铜锣湾影院推出 “《扫毒》沉浸场”,观众穿防弹衣参与枪战,上座率飙至85%。

破局需多维度发力:政府层面争取税收优惠与拍摄补贴;产业端推动 “港产片 + 内地资本 + 流媒体” 融合;创作端鼓励类型创新,如《咒》式小众题材突围。古天乐提出 “技术反哺” 计划,用特效公司研发的AI虚拟拍摄技术降低成本,却担忧 “创新作品能否在低迷市场中吸引观众”。

寒冬里的微光:观众与行业的双向奔赴

尽管前路艰难,仍有微光闪烁。网友自发发起 “拯救港片” 众筹,《扫毒 3》周边模型预售超2000 万;短视频平台掀起 “港片经典混剪” 热潮,《无间道》播放量破百亿。正如古天乐所言:“转行是为生活,但热爱电影的人要坚持!” 当银幕亮起时,照亮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一个行业的尊严与希望。

或许港片的黄金时代再难复制,但寒冬中仍需有人守护放映机的光芒。下次经过影院,不妨为这些 “笨拙的坚守者” 买张票 —— 毕竟,我们怀念的不仅是港片,更是那个敢想敢闯的江湖。

0 阅读:9

娱闻琪说

简介:独特视角看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