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响应当时国家号召,一些知识青年积极投入农村建设。在广阔的农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则是被迫下乡,有的则是主动下乡。他们有个代名称叫“知青”,“知青”在那时富有时代特征。有的知青下乡后,一辈子留在农村搞建设,默默无闻,有的知青,因在农村表现好,被推荐回城市上大学深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今天,跟大家谈谈这位知青,她曾拒绝上清华、北大,发誓一生立志扎根农村建设。她目光长远,在那时就看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她决定留守农村,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位女知青名叫吴献忠。
她的出生背景及早年经历吴献忠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她的父母是受人尊重的工人,从小家境优越,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她出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会为生计发愁。
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她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也名列前茅,她深受其父母的影响。她的母亲告诫她: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物质世界丰富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世界。
吴献忠当时对艺术很热爱,想立志当一名舞蹈演员,后来思想发生转变。
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下乡回农村锻炼吴家有女初长成,长成亭亭玉立,成为一位漂亮的大姑娘。吴献忠经历建国以来最艰苦时期――60年代三年大自然灾害,很多人都吃不上饭。也看到城乡之间的差距,她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
她本立志当一名舞蹈演员,后来她的思想发生变化,人都是在变化中长大,在变化中求生存。
当时国家也制定相应政策,支援农村建设。在1968年,国家号召有志、有知识的青年回乡支援农村建设。
吴献忠本是一位优秀的高中生,看到这消息激动不已,为响应国家号召,她告别父母,主动下乡锻炼,被分配到辽宁抚顺的一个耿屯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农村锻炼。在这里有更多的考验在等着她。
她拒绝上清华、北大,发誓立志一生扎根农村建设吴献忠虽然对农村建设满腔热血,但面对农村的一切既感到新鲜又感到无从下手。因为她从小在城市长大,没干过农活。
那么她如何去建设农村?
既然来到了农村,既来之、则安之。她思索再三,决定改变自己。在农村的日子虽然辛苦,但痛并快乐着,她主动参与干农活,多做点,多学一点,多勤奋些。
她很快就适应了这里农村的生活。她热情、积极好动,感染公社里很多人,在苦闷之中给大家带来欢乐,也得到领导及同事们的一致认可。经过两年在农村的锻炼,吴献忠变成了熟练的农民,并掌握了许多农业技能。
在1970年,一些企业与高校去农村招收一批知青回城市工作及深造。其中北大、清华等顶尖学府也来到她所在的公社招人。公社里的人,大家一致举荐吴献忠去北京上大学,因为她本来就是辽宁抚顺市优秀的高中生,鉴于她在农村的表现,推荐她也是众望所归。
面对这大好机会,吴献忠却选择拒绝上清华、北大。她的父母及同事都感到很不理解,极力劝她回城市发展,她的父母为她操碎了心。
面对父母及同事们的劝说无动于衷,她坚定地说:“我不走了,我要留在农村,发誓立志扎根农村建设。”既然她这么坚定,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大家感到很惋惜。
大家都想方设法挤进城市,而她却反其道行之,她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她经历太多变故,后来创业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后来,她这举动,引起当时全国人民的关注,名噪一时,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名人”,也多次被邀请参加各地演讲活动。
所谓“人红是非多”,她因发表一些不当言论,特别是在那个年代,这些言论给她带来了牢狱之灾,被判入狱三年,后来得到平反。这件事对她的家庭打击挺大的,她的母亲为此哭瞎了眼,父亲含恨离世,昔日的爱人也离开了她。
得到平反之后,在上级部门的安排之下,吴献忠被安排到辽宁农科院当保洁员。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她在这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很快就做到这家公司的领导职位。
她经历太多的变故,对自己的人生重新审视,顺应时势,她决定辞职创业。
在1998年,她辞去所有职务,决定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出来创业。她与几个知青合伙创办了一家食品公司――辽宁抚顺知青食品有限公司。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公司稳步前进,成为当地知名产业,她也成为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她创办这公司的初衷是:帮助更多人就业。
现在年近七旬的她,对过往的事迹云淡风轻,淡然处之,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一道道痕迹。大家对当年拒绝上清华、北大的她怎么看?欢迎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