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打不过解放军,62年中印战争:尼赫鲁密令前线停火,联系中国

正观历史 2024-10-18 12:46:48

1962年12月8日,眼见中印双方已经在边境停火一周,中国出于和平解决中印边境冲突考虑,主动向印度提出,双方军队各自后撤20公里。

大国梦碎的尼赫鲁非常矛盾纠结,不撤军,打不过中国;撤军,他无法面对印度官员和民众。无奈之下,尼赫鲁只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对着媒体公众措辞强硬同中国决战到最后一人,转身悄悄下令前线停火,并通过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与中国秘密联系。

一、击败印军,中国主动停火、撤军

1962年10月20日凌晨,印度军队在经过几次试探性骚扰后,向解放军边境驻地发动又一轮的大规模进攻。解放军随即与印军产生激烈交锋,由于当时我解放军准备充分,在战斗中的表现异常惊艳,刚交火就给了印军一个“下马威”。

当时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地区部署了16000多人的部队,在西段地区部署了将近6000多人的部队,在战斗中还不断派增援部队。尽管这样的兵力部署从军事角度上来看,确实不差,但我解放军更强,仅用了32天时间,就将印军在中国领土范围内建立起来的据点全部拔掉。印军充满信心的克节朗、邦迪拉、西山口等多个军事据点,在解放军的进攻下,像是纸糊的一般。

最终,解放军在击毙、俘虏8700多人后,于1962年11月21日零时起,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后撤。

1962年12月1日,中国发布声明: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存在于中印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

在发布声明的同时,中国也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即原来解放军就是在传统习惯线以北的中国领土上进行自卫反击的,但我们仍然从目前的驻地撤回到实际控制线、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地区后撤20公里。之所以这样做,中国还有另外一个想法,想让印度军队也向后撤20公里,这样双方就能够尽可能地脱离接触,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双方冲突的发生。

当然了,这些都是我们的美好期待。

为了更好的推进和平解决中印边境冲突的进度,中国方面建议双方官员在边境会晤,商量双方冲突过后的相关事宜。为了和平,我们做出了最大程度上的退步。不仅对尼赫鲁来京会晤表示欢迎,也主动表示,如果尼赫鲁有所不便,我们周恩来总理愿意前往新德里,这样的做法也符合国际惯例。

这并不是“低姿态”,中国军队当初把战线推进至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就是为了彻底击退印军的武装进攻,打破印度用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计划,也是为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创造条件。如今枪声停止,中国调整态度和印度积极接触便是下一步的计划。

当然了,中国军队打到印度边境,又从边境撤走,并不足以逼迫印度政府和中国政府进行谈判。

二、印度不领情,慷慨激昂的“主战派”领导舆论

印度陆军参谋长乔杜里对这个问题曾经做出过回应:“我的部队除了对等地响应中国的停火行动外,别无它途可循。”所以当时乔杜里给自己的部队下令“部队在午夜以后,如不再遭到射击,即不得开枪。”

和印度陆军参谋长乔杜里的态度不同,印度政府内部官员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截然相反,他们认为这是耻辱。虽然中国军队的停火行动,使得印度军方的压力大大减轻,但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

中国在停火后,提出要和印度进行和谈,以解决中印边境冲突。这样的做法,在这些整日待在办公室里的人看来,是莫大的耻辱,当时印度政府官员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赞同“拒绝中国的和谈提议,同中国决战到最后一人”这一观点。

即便有几位阿萨姆邦的国大议员主张接受中国的提议,但终究势单力薄,很快就被反对之音压了下去。

不仅如此,当时反对和中国进行和谈的政府官员,还积极筹备反攻相关事宜。他们认为1962年战斗的失败只是指挥上的失误,只要换一个指挥官,印度就可以卷土重来。为此,有一些激进派至已经开始物色新的指挥官,准备向中国发动又一轮的进攻。

但经过那一仗,印度军方已经见识到了中国军队的实力,对重新发动战争并不“感冒”。所以这件事到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就在印度官员因为意见不统一争吵得拍桌子时,身为印度最高领导人的尼赫鲁非常矛盾。

一方面是难以挽回的军事败局,另一方面是慷慨激昂的政界舆论。印军在1962年的失败已成定局,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他们作为失败一方,已经元气大伤,继续发动战争,胜算并不大。但这样就会得罪在政界占大多数地位的“主战派”,倾向于哪一边都不利于未来的仕途。

在刚收到中国“通过和谈解决中印边境冲突”提议的时候,尼赫鲁本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最终,疲于应对的尼赫鲁选择拖延时间,不作回应。

三、尼赫鲁秘密联系中国,暗地下令印军停火

为了尽可能地拖延时间,稳住国内“主战派”的情绪,尼赫鲁召开了一场政府议会。在议会上,尼赫鲁把新上任的国防部长尚卡拉奥·巴拉奥·恰范搬了出来:“国防部长恰范至今还没有接到北京关于停火的官方通知(实际上当时中国已经向全世界宣布在中印边界地区停火了),在接到通知之前,我对北京的建议不拟发表意见。”

同时,尼赫鲁在议会上还表示“即便是要谈判,我们的立场仍然是必须恢复1962年9月8日以前存在的位置。”1962年9月8日的时候印军在中国境内建立有几十个据点,他这样说,完全符合“主战派”的意图。

听了尼赫鲁的讲话后,“主战派”议员在议会上仿佛得到了支持一般,一个个都起身发表了一番“豪言壮语”。

议会结束后的当天,印度国内除印共之外的所有反对党发表了联合声明:“中国提出单方面停火的建议只是他们搞的另一个诡计,其目的是要借此在全国阵线中制造混乱和分裂,赢得时间,以巩固其地位并调集兵力,对我们再一次发动可耻的进攻,阻止我们动员内外资源,并在世界民主国家的朋友中制造思想混乱。”同时,他们还向尼赫鲁喊话,要求“印度总理切勿陷进圈套,要求政府向全国保证将坚持‘坚决抵抗和不谈判’的政策。”

“主战派”如此激进是尼赫鲁所没有预料到的。为了稳定国内舆论,印度政府于当天晚上就宣布,已经收到中国官方发布的关于停火的通知。

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照顾“主战派”的情绪,印度政府在宣布“已经收到中国声明的文本”的同时,加了一句“让我们等着瞧吧”。似乎印度才刚刚开始进行战斗。

既然承认已经收到中国停火的通知,那尼赫鲁继续拖延时间、不回应的策略也就行不通了,只能和北京进行交涉。在刚收到中国停火通知时,印度外交部就召见了1名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的人员,要求我方对“实际控制线”做出详细说明,并解释中国所说的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是否仅适用于中印边界的西段地区?中国是否要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设立检查站?

印度的这些问题在我们的停火声明中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听到对方的提问后,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仍然进行了复述。

对此,印度政府认为我们的澄清是含糊的,他们只有在得到进一步说明后才会对“中国的停火建议充分考虑”。

我们当然不会满足印度的无理要求,借此机会,印度如愿拖延和谈进程。

1962年12月7日,在停火一个星期后,周恩来向尼赫鲁致信,希望印度能够对中国的停火行动采取相应措施。为了打消尼赫鲁的疑虑,周恩来在信件中还特意说道“实现这些措施,双方都不会发生一方占便宜,另一方吃亏的问题。但是如果仅仅中国一方自行后撤,并不能保证防止双方冲突。如果印度拒绝合作,停火还会遭到破坏。”

1962年12月8日,中国发出一份措辞强烈的照会,指责印度“故意纠缠,逃避对实质问题的答复。”

在照会中,向印度提出了3个核心问题,每一个都让尼赫鲁无法理直气壮地回答。

一面是无法挽回的败局,一面是国内慷慨激昂的“主战派”,尼赫鲁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但现在事情发展到这里,他也不得不作出回应了。为此,尼赫鲁开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尼赫鲁一方面对印度官员们说“印度同中国的斗争将继续下去”,另一方面在背地里向印度军队下达了“遵守停火,避免对中国军队进行任何挑衅”的命令。

为了不让中国产生误会,尼赫鲁还大费周章的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通过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秘密传达给中国。

为了稳定国内舆论,尼赫鲁并不敢光明正大的这样做。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只是一个玩弄权术的政客,并不适合指挥作战。而我们对于这些也不在乎,不管是公开宣布还是秘密联系,只要印军停火,就对和平解决中印边境争端有利。

1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