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临终前忠告:此人不除,东吴必危!结果孙权没听,酿成大祸!

曦言说人间 2024-06-17 10:19:5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几句话出自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称赞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盖世功勋。

周瑜一生辅佐东吴两代君主,对东吴政权忠心耿耿,他在临终前曾经叮嘱孙权,让他除掉一个人,而孙权却不以为然,结果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大好机会,这个人是谁?能让周瑜如此忌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周瑜生平

周瑜出身于世家大族,从小就与江东猛将孙坚的儿子孙策交好,孙坚死后,孙策从袁术处借来兵马,准备回到江东重整基业,途经曲阿的时候,与周瑜再度重逢。

周瑜凭借自己的智谋,帮助孙策在曲阿大战中打败了刘繇,周瑜的卓越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胆识赢得了孙策的高度赞赏。三年后,周瑜又帮助孙策彻底平定江东,

两年后,孙策遇刺身亡,临终前传位于孙权,并且叮嘱他,让他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权即位之后,谨遵兄长的遗言,加封周瑜为大都督,统领江东所有兵马,周瑜在军中威望极高,他不仅以智谋著称,更以仁德服人。他时常关心士兵的生活,体恤下属的辛苦,使得军心稳定,士气高昂。

后来,周瑜又上书建议孙权,让他猥琐发育,休养生息,静观其变。这个策略使得东吴在稳定中逐渐壮大。

建安十三年,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挥师南下,荆州的诸侯刘琮不战而降,寄居荆州的刘备也望风而逃,投靠东吴。曹操信心满满,他认为只要踏平东吴就能一统天下。

面对强大的曹操,江东文武分成了两派,一派主战,一派主降,此时的孙权犹豫不决,只有周瑜站出来指出了曹操军的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同年,周瑜率水军在赤壁大破曹操,一战成名。赤壁之战的当天,江风习习,水波荡漾,周瑜巧妙利用风向和火攻,将曹操的战船烧得片甲不留。

熊熊烈火映红了整片江面,曹军士兵纷纷跳水逃生,溃不成军。周瑜指挥若定,从容调度,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一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周瑜成为名副其实的英雄。此后又在南郡打败了曹仁和徐晃的联军,从曹军手中夺得江陵,

一年后,周瑜向孙权建议攻取巴蜀,吞并张鲁,联合马超,并主动请缨去打巴蜀。他详细地分析了巴蜀的地形和战略价值,认为这是扩展东吴势力的绝佳机会,然而,不久之后意外却发生了。

临终遗言

由于周瑜在南郡与曹仁交战时,身中曹仁射来的毒箭,后来在征蜀途中,箭伤复发,周瑜深知命不久矣,命人叫来孙权,交代完一些事情后,他说:“此人不除,东吴大业难成。”孙权冷笑了一声,没有放在心里。而周瑜说的这个人就是刘备。

为何会是刘备呢?周瑜与刘备作为盟友,早就已经见过面了,后来赤壁之战胜利,刘备实力大增,他在吴国都城会见孙权,周瑜正好在一旁看到。于是上书对孙权说,刘备是当世的枭雄,而且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辅佐,绝对不是长久屈居人下的人。

周瑜建议把刘备留在吴国,然后为他大肆修建宫室,赠送他美女古玩,再把关羽和张飞分开,各自放置一边,这样一来,就能够成功削弱刘备的实力。

可惜的是,当时曹操忘不了赤壁之败,为了报仇,他不断发兵攻打东吴,孙权为了应付曹操,也就无暇顾及刘备了。况且当时的刘备连一块稳定的根据地都没有,对东吴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胁。于是孙权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

不久之后,刘备听说了这件事,他害怕极了,现在的自己还是兵微将寡,必须要得到东吴的帮助,周瑜的这句话必定会引起孙权的忌惮,到时候孙权将他视为威胁,联合曹操一起对抗自己,自己就完了,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出表示。

在这次会见结束之后,孙权在江边设宴送别刘备,孙权屏退众人,只留下了刘备一人,孙权问刘备,周瑜这个人怎么样?刘备看到时机成熟,就说,周瑜这个人文韬武略兼备,是能够统领百万之众的当世英豪,而且他的气量广大。

孙权见刘备欲言又止,就继续追问他,刘备缓缓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恐不久为人臣耳。”意思就是如此优秀的人才不会甘心久居人下,孙权应该多多防备他。

刘备欲抑先扬,之前对周瑜的夸赞都是为这一句话铺垫,刘备想要趁此机会离间周瑜和孙权之间的关系,可见其用心之险恶。

但孙权与周瑜共事多年,当然不会因为一句话而质疑周瑜的忠心,不过孙权却忽视了刘备的用心险恶,没有听出他的话外之音,他没有当场杀了刘备,而是将他送了回去。

孙权的行为无异于是放虎归山,毕竟刘备这个人从来都不是等闲之辈,他年少时就有帝王之志,小时候他与小朋友们一起过家家,他扮演的一直是皇帝的角色,长大以后又招揽了关羽张飞等人才,连曹操都把他当作可以与自己相提并论的英雄。

更可怕的是,但凡收留过刘备的诸侯,运气都会变差。吕布袁绍刘表兵败身死,就连一代枭雄曹操也差点死在刘备精心策划的衣带诏事件中,吕布曾经对他作出过一个评价,特别中肯,他说刘备为人反复难养,不是甘心久居人下的人。

曹操也评价过刘备是“外君子而内小人”,刘备擅长带着仁义的面具来蒙蔽世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进入西川,夺取同族兄弟刘璋的基业之后,刘备还留着眼泪对刘璋说,自己是迫不得已,能把背刺兄弟说得如此冠冕堂皇的也就只有刘备了。

而且刘备十分擅长笼络人心,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都是被他所洗脑,而加入到他的团队,有了这些人的辅佐,刘备可谓是如虎添翼。

孙权不杀刘备的后果

孙权的一生中,有三次绝佳的机会可以杀死刘备,但他都没有把握住。第一次是在赤壁之战前夕,火攻策略已定,刘备在东吴的军事部署中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那时,曹操大军压境,刘备的兵力薄弱,正是杀掉刘备的绝佳时机。然而,孙权选择了合作,放走了刘备。

第二次机会是在刘备入吴娶亲的时候。刘备借机联姻,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这个时候的刘备尚未在荆州站稳脚跟,孙权完全有能力在婚礼期间设伏,了结刘备的性命。然而,孙权选择了以联姻稳固联盟,错失良机。

第三次机会是在江边设宴送刘备的时候。宴席间,孙权对刘备推杯换盏,言笑晏晏,却心知肚明这是一个可以除掉刘备的绝佳时刻。只要在宴席上动手,刘备插翅难逃。然而,孙权再次选择了仁义,让刘备安然离去。

俗话说“一朝纵敌,万世之患。” 刘备在和孙权合作之后,借了他的荆州不还,又攻取四郡扩充实力,最后占领益州,进兵汉中,即位称王,后来建立蜀国,与孙权分庭抗礼。刘备逐渐坐大,从盟友变成了威胁。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的蜀汉政权逐渐稳固,孙权的东吴却始终无法一统天下。每当夜深人静时,孙权站在江边,望着滔滔江水,不禁思绪万千。他是否会后悔当初的决定?或许心中早已百转千回。

晚年的孙权,白发苍苍,回首往事,或许会感慨万千。如果当初在那三次机会中的任何一次,他狠下心来除掉刘备,那么今天的东吴是否会是另一番景象?

江山如画,豪杰辈出,然而历史的每一个决定,都在悄然改变着未来的命运。孙权的仁义成全了刘备,也给自己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结语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周瑜临终前的忠告“此人不除,东吴必危”,彰显了他对刘备潜在威胁的深刻洞察。然而,孙权多次选择了仁义与合作,放过了三次绝佳的除掉刘备的机会,最终酿成大祸。刘备逐渐壮大,最终建立蜀汉,与东吴分庭抗礼,使得孙权的统一大业成为泡影。

因此作为领导者,不仅要有强大的决策能力,还要对属下提出的建议虚心接受,并加以分析判断,一旦决策失误,就会向孙权一样,一失足成千古恨,与自己的目标失之交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 2018-03-07 连刘抗曹,联曹抗刘:机动灵活的外交家孙权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