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3月,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国产大飞机在多个关键领域成果斐然。在技术研发上持续突破,攻克多项核心技术难题;生产交付节奏稳步推进,交付数量逐步提升;市场拓展成效显著,收获众多国内外订单;产业链建设也不断完善,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为我国航空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

1. 交付量突破
截至2025年2月,C919已累计交付16架,主要客户为中国东航(10架)、国航(3架)和南航(3架),执飞航线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18个核心城市。产能规划:2025年计划实现年产50架,预计下线30架;未来五年目标产能提升至年产150架。
2. 关键部件国产化突破
主起落架生产线打通:2025年2月,C919主起落架活塞杆首件交付,标志起落架国产化制造迈出关键一步。采用的300M超高强度钢(抗拉强度达2100MPa)及真空热处理技术,均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
供应链协同:带动国内供应商在材料、加工工艺等领域实现突破,如中国钢研联合抚顺特钢、宝钢实现300M钢批量生产。

1. 技术优势与后续机型开发
C919作为窄体干线客机,采用超临界机翼、流线型曲面挡风玻璃等设计,气动性能优于波音737MAX和空客A320neo。
宽体机C929进展:已完成初步设计,进入供应商选择阶段,并获中国国航签署首家用户框架协议,计划2029年完成首飞。
2. 国际适航认证推进
C919已完成欧盟航空安全局(EASA)取证的首个符合性试飞,进入系统性验证周期,预计2025年内完成全部认证流程,为进入欧洲市场奠定基础。

1. 订单规模
累计订单近1500架,其中确认订单约1000架,对应价值量近千亿美元(单架基本型采购价约0.99亿美元)。
国际市场布局:计划2026年进入东南亚市场,并积极开拓欧美航线,工银租赁等国际客户已参与订单。
2. 政策与产业生态支持
上海市提出到2026年实现大飞机产业规模800亿元目标,新增产业链企业60家以上。
中国商飞预测,未来20年中国市场将新增约9300架飞机(价值1.4万亿美元),其中70%为C919所属的单通道客机。

1. 国产化率提升空间
当前机体结构国产化率较高(中航工业主导),但发动机(LEAP-1C)和机载设备仍依赖国际合作,国产发动机CJ-1000正在研发中。
材料领域突破显著:C919复材用量达12%,钛合金和锂铝合金占比分别为9.3%和7.66%。
2. 国际竞争格局
全球窄体客机市场长期由波音、空客垄断(2024年交付量分别为348架、766架),C919的崛起可能重塑“三足鼎立”格局。
C919已从技术验证迈入规模化交付阶段,国产化突破与国际认证进展为其打开全球市场提供了支撑。未来需持续提升供应链自主化能力,加速C929宽体机研发,并依托“一带一路”拓展海外合作,推动中国航空工业跻身全球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