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斌国
美乌矿产协议争议升级:资源博弈下的弱国外交困境2025 年 3 月 28 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全乌电视马拉松节目中公开指责美国频繁修改矿产协议条件,引发国际社会对俄乌冲突外溢效应的新一轮关注。这场看似经济合作的谈判,实则暴露了大国博弈下乌克兰的主权困境与生存焦虑。

协议内容:从 “有限合作” 到 “全面控制”
美国提出的新版协议草案显示其意图远超最初的稀土合作范畴。根据乌方披露的条款,协议要求:
资源收益分配:乌克兰需将未来所有矿产(包括石油、天然气、稀土等)收益的 50% 注入由美国主导的 “重建投资基金”,且收益需兑换为外汇并优先偿还美国援助。
管理机制:设立五人董事会(3 名美国成员、2 名乌克兰成员),美国对资源销售拥有否决权,并可优先获取特许权使用费。
基础设施控制:协议覆盖矿产开采相关的港口、管道、铁路等基础设施,美国要求对这些项目的投资拥有 “优先认购权”。
与 2 月草案相比,新协议虽删除了接管核电站的条款,但强化了对资源全产业链的控制。乌克兰议员热列兹尼亚克批评称,这一草案 “不再是备忘录,而是明确的协议”,且 “未提及安全保障”。
谈判动态:从白宫争吵到 “边改边签” 僵局
2 月冲突:泽连斯基本月访问华盛顿期间,因拒绝签署包含 “5000 亿美元债务条款” 的协议,与特朗普总统爆发激烈争吵。特朗普以 “缺乏尊重” 为由训斥泽连斯基,副总统万斯更将其称为 “支持民主党的白眼狼煽动者”,最终乌方被要求离开白宫。
3 月博弈:美国财长贝森特 3 月 26 日宣称协议 “最早下周获批”,但泽连斯基强调 “条款不断变动”,要求先签署框架协议再细化内容。乌克兰副总理斯维里坚科 28 日表示,乌方已收到协议文本,但仍在 “谨慎研究”。
美方策略:美国通过 “强压” 手段推动协议,包括威胁停止援助、中断情报共享,并将协议与俄乌停火挂钩。特朗普甚至暗示,若泽连斯基不妥协,“乌克兰下场不会太好看”。

国内争议:主权让渡与安全焦虑
政治分歧:乌克兰最高拉达议员热列兹尼亚克等反对派强烈反对协议,认为其 “将国家资源拱手相让”。部分议员批评泽连斯基 “误导美国”,夸大乌克兰矿产价值。
安全诉求:泽连斯基多次强调协议需与安全保障挂钩,但美国仅在协议第 10 条模糊提及 “支持乌克兰和平努力”。乌方要求将安全保障写入协议核心条款,但美方未予回应。
经济代价:乌克兰智库分析指出,协议可能导致乌方未来 30 年损失超过 2000 亿美元资源收益。此外,美国要求的 “优先投资权” 可能排挤欧洲企业,阻碍乌克兰加入欧盟的进程。
国际影响:大国博弈与资源争夺
俄罗斯的反应:尽管美国放弃接管扎波罗热核电站的要求,但俄方仍视乌克兰资源为 “战利品”。俄外交部警告,任何涉及乌东部资源的协议 “无效”。
欧洲的介入:欧盟 2 月向乌克兰提出 “互惠” 矿产协议,法国则早在 2024 年启动相关谈判。分析认为,美国的强势可能促使乌克兰转向欧洲寻求平衡。
全球供应链:乌克兰稀土储量占欧洲的 30%,美国若控制其资源,可能削弱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但乌克兰开采技术落后、基础设施匮乏,实际收益可能低于预期。
未来走向:妥协还是破裂?
泽连斯基的困境:乌方需在 “资源换援助” 与 “主权维护” 间权衡。若签署协议,可能引发国内抗议;若拒绝,美国可能削减支持,甚至推动泽连斯基下台。
美国的战略目标: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协议实现 “三重收益”:获取战略资源、削弱俄罗斯影响力、为 2024 年大选塑造 “美国优先” 形象。
可能的结局:
短期:双方可能签署框架协议,但安全保障和收益分配细节仍存争议。
长期:若乌克兰未能获得安全承诺,协议可能被议会否决;若美国施压成功,乌克兰将沦为 “资源殖民地”,加剧社会动荡。

弱国外交的生存悖论
美乌矿产协议的谈判本质是弱国外交的缩影。乌克兰在战争压力下被迫让渡资源主权,而美国则利用其主导地位实现战略利益最大化。这一协议的最终走向不仅关乎乌克兰的未来,也将重塑全球资源格局与大国关系。对于泽连斯基而言,如何在 “生存” 与 “尊严” 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其政治生涯的最大考验。
核子猎潜艇评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