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灭亡:一代英主柴荣去世前后,后周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静雅灯影摇窗念 2025-01-16 16:46:47

柴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帝王,在位期间文治武功,是一代英主,却仅仅在位六年就去世,死后不久后周就灭亡,这一过程堪称诡异。

很多人可能要问,柴荣去世前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后周为何突然灭国?

954年,后周太祖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时年33岁,正值壮年,也是干大事业的时候。

柴荣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培养自己的“班子”,他是幸运的,因为他身边人才济济,文有宰相王朴和范质等人,武有李重进、张永德、赵匡胤等人,他们大多是他在潜邸时期的旧人。

这些人当中,对柴荣影响最大的人应该是王朴,是他身边最重要的谋士。

柴荣继位之初,王朴就上了《平定策》,提出了“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即先易后难的策略,先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再消灭北汉,继而夺回幽云十六州。

柴荣采纳了这一策略,只可惜没完成就去世了,后来赵匡胤也采纳了这一策略,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柴荣不死,根本轮不到赵匡胤。

在王朴的影响下,柴荣确立了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

为了实现目标,柴荣宵衣旰食,没有一日安于享乐,在五年多时间里,就连续对南唐、北汉发起进攻,夺取了南唐大片领土,迫使南唐去帝号并称臣,解决了向北进军的后顾之忧。

在此过程中,柴荣当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王朴、赵匡胤等人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尤其是王朴,可以说是他的定海神针,有王朴在,他就能安心,也更有信心,王朴对他来说,作用不亚于萧何。

但是,就在柴荣准备出征辽朝前夕,王朴却突然暴毙而亡,这对柴荣的打击很大。

959年4月25日,王朴在外地视察归来后,拜访了好友前宰相李谷,他与李谷畅谈人生,还聊起了后周对辽朝的战争,聊到兴起时,他突然晕倒在地,经抢救无效后去世,死时年仅53岁。

柴荣得知王朴去世,差点伤心得背过气去,他亲自来到王朴府上祭拜,甚至屈尊跪在地上。

王朴的去世,让柴荣失去了主心骨,再也没有人可以像王朴一样指导他、鼓励他了,今后的路他只能独自走完。

王朴去世后没几天,柴荣就按照计划开始部署北伐之事。

为了不让北伐受到干扰,后勤也能得到保障,柴荣已经让义武节度使孙行友去防范北汉,同时让宣徽南院使吴延祚暂领东京留守,三司使张美任大内都部署,以维持京城的运转。

以前柴荣出征,留守后方的重任一直都是王朴来担负的,每一次柴荣都很放心,在前线打仗可以做到专注,从而提高胜率,现在王朴没了,他只能依靠别人了。

在安排好一切后,柴荣就带着赵匡胤等人出征了,沿着大运河直奔沧州,与提前抵达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汇合。

当时,后周军队经过柴荣改造,早就已经脱胎换骨,变得强悍无比,这一点史书是这么说的:

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

因为这一缘故,柴荣信心十足,他抵达沧州之后,就直接进入辽朝境内,辽朝宁州刺史王洪畏惧后周军队,直接选择投降。

之后,柴荣率军与前来迎战的辽朝皇帝耶律璟交战,辽军大败而逃。

接下来,战事就十分顺利了,各地辽军望风而降,柴荣仅花了42天,就收复三关三州共十七县。

这样的战绩,在五代时期是不敢想象的,柴荣出现之前,中原王朝对辽朝畏之如虎,即便是后来的宋朝,也没在辽朝身上占到太大便宜,可见柴荣之强悍。

5月2日,柴荣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讨论进攻辽朝重镇幽州之事,本以为诸将都会支持,让他想不到的是,大家竟然一致反对。

柴荣有点恼火,形势这么好,应该乘胜进攻,怎么能退缩呢?

于是,柴荣强令李重进当进攻幽州的先锋。

但蹊跷的是,就在进军的前一夜,柴荣竟然意外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无法继续指挥战斗了。

没办法,柴荣只得退往雄州驻扎。

这件事的诡异之处在于,柴荣早不病晚不病,偏偏在进攻幽州的千钧一发之际生病,再联想到诸将的态度,以及一个多月前王朴的暴毙而亡,不得不让人产生疑心。

王朴这个人,前文说了很多,事实上还有一点没说到,那就是他的忠诚,他曾说过“朴在周朝在”这句话,谁要篡位,先得干掉他,结果他就突然死了,不久柴荣也生病,怎么会这么凑巧?

事实上,柴荣确实产生了怀疑,所以他没有急于进攻,也没有急于撤退,而是驻扎到雄州。

柴荣作为一个经历过腥风血雨之人,深知他所处的时代,臣子谋反上位的大戏,上演的频率实在太高了。

说白了,柴荣意识到军中有人按捺不住,想要造反夺权了,但他不知道是谁,这就很糟糕了。

柴荣作为一代英主,自然是有一些手段了,既然不知道是谁,那就防范于未然,先做一些安排。

5月5日,柴荣下令在收复的三州设置防线,让韩通负责全局,5月8日下令班师回朝。

班师回朝途中,柴荣与来犯的北汉打了一仗,取得了大胜,这当然只是个小插曲。

抵达澶州之后,柴荣突然解除了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务,将其明升暗降,封为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之后,柴荣在澶州待了很多天,不见任何人,毫无疑问他已经扩大怀疑范围了,张永德作为禁军首领,只是他怀疑的第一个人。

张永德的身份不简单,他是郭威的女婿,作为皇亲国戚,又手握殿前军大权,是最具造反实力之人之一。

在这几天时间里,柴荣自感身体快不行了,必须为年幼的长子柴宗训做好安排,解除张永德的军权是有必要的,接下来就是李重进了。

与张永德一样,李重进也是郭威的女婿,同样掌握军权,是侍卫军的首领,也是最具造反实力的人之一。

不过,柴荣并未解除李重进的职务,而是任命其为义成军节度使,到地方任职去了,由此失去了对侍卫军的掌控权。

柴荣之所以这么做,只是出于怀疑,在没搞清楚真相之前,他不想杀人,所以只是将张永德和李重进冷藏起来。

但事情总要有人干才行,空缺的职务,必须有人顶上去。

于是,柴荣将自以为是毫无二心的赵匡胤提拔为殿前都点检,李重进的权力则交给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代为行使,此二人他比较放心。

但是,本着怀疑一切的原则,柴荣认为对赵匡胤和韩通也要有所牵制才行,于是给二人安排了一些助手,其中赵匡胤的副手是慕容延钊、王审琦和石守信;韩通的副手则是韩令坤、高怀德和张令铎。

如此一来,柴荣认为赵匡胤和韩通就无法独揽军权了,除非他给二人安排的副手,都背叛他倒向二人,这样的概率显然不大,他应该是可以放心的。

安排好军队之后,柴荣返回京城,开始着手稳定朝堂,为了防止权力集团的产生,他将自己60岁岳父天雄军节度符彦卿任命为太傅,封为魏王,让其统筹全局。

符彦卿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野心,他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虽然手握军权,却是公认的厚道人,口碑非常好,且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威望和资历都足以震慑群臣。

符彦卿的作用很大,不但可以稳定朝堂,还可以监视殿前军和侍卫军,一旦有变,他就可以号召地方藩镇予以镇压。

殿前军与侍卫军本就相互制约,又有符彦卿的监督,柴荣对军队安排不可谓不严密,基本上防止了造反的可能性。

除了让符彦卿总揽全局之外,柴荣还对宰相集团进行了周密安排,他让宰相王溥、范质知枢密院事,又让枢密使魏仁浦兼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这样双方就形成了制约,谁也别想大权独揽

师还,以枢密使魏仁浦为相,命质与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

有意思的是,王溥、范质、魏仁浦有个相同点,那就是他们在朝中朋友不多,且彼此之间关系也很一般,只是普通的同事关系。

比如王溥,对柴荣比较支持,但为人孤僻,大家都不喜欢他;范质自命清高,情商低,大家也不喜欢他;魏仁浦能力很强,却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军功,身居枢密使之位,很多人有所非议。

这样三个人把持着朝政,无法结成朋友,相互之间也能制约,又有符彦卿监督,柴荣认为肯定不会出事情。

经过一番操作,柴荣认为基本上为柴宗训铺平了道路,自己可以放心离去了。

6月19日,柴荣病重,临终前他只召见了一个人,那就是宰相范质,他将柴宗训托付给范质,范质含泪接受托孤。

当天晚上,柴荣就去世了,年仅39岁,群臣拥护柴宗训继位,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一切几乎都在按照柴荣的安排进行下去。

但是,柴荣想到了权力制衡,唯独没想到他委以重任的几个人,真的会联合起来造反,尤其是赵匡胤。

在柴荣看来,赵匡胤一直跟随他,功勋卓越、忠心耿耿,怎么看都不像是会造反的人。

事实上,柴荣的一套权力制衡,对韩通可能有用,但对赵匡胤一点用都没有,为什么这么说呢?

事情还要从柴荣继位之初的高平之战说起,那时候他率领侍卫军与辽朝和北汉作战,虽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但他同时发现,侍卫军积弊丛生,战斗力弱不说,还军纪涣散、不听指挥,人员参差不齐,哪像正规军。

于是,柴荣对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保留侍卫军的同时,新建殿前军,同时淘汰一批不合格的将领和士兵,然后提拔可用之才,招募士兵。

柴荣作为皇帝,当然不可能亲力亲为了,于是这个任务就交给了亲信赵匡胤。

种种迹象表明,至少在那个时候,赵匡胤就已经产生造反之心,并开始积攒实力,等待机会了。

赵匡胤接到任务后,确实展示出了很强的能力,组建了一支精锐军队,他也由此成为殿前军的创建者,对殿前军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赵匡胤利用整顿禁军的机会,拉拢了一大批将领,比如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等“义社十兄弟”,他还提拔了杨信、崔翰、田重进、张琼等一大批亲信。

就这样,赵匡胤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小团伙,这一切当然是瞒着柴荣进行的。

因为这一缘故,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的时候,柴荣给他安排的三个副手,其实都是他的党羽和亲信,根本起不到制约作用。

赵匡胤除了在军中广泛活动之外,对朝中大臣也极力拉拢,后周许多权贵,都跟他关系匪浅。

比如魏仁浦,他与赵匡胤家族的关系就很好,赵匡胤的母亲曾亲自登门以求结亲,虽然未能成行,但宋朝开国后,他的儿子还是娶了赵匡胤的女儿。

除了魏仁浦之外,赵匡胤还与王溥、吴延祚、潘美、曹翰等文武大臣,以及柴荣潜邸时期的亲信尹崇珂,形成了非常亲密的关系。

就连柴荣委以重任的符彦卿,赵匡胤都与之有联姻关系。

符彦卿有三个女儿,前两个女儿嫁给柴荣,即大小符皇后,小女儿则嫁给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

符彦卿这个人虽然没什么野心,但作为五代时期的“老油条”,见惯了朝代更替,他不想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所以很注重多线发展,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而赵匡胤恰恰看到了这一点,才将其成功拉拢的。

据记载,符彦卿看出了赵匡胤有篡位之心,却没有揭发,而是送给赵匡胤很多财物作为资助,跟赵匡胤的关系非常好。

这么一来,柴荣去世前在朝中和军中安排的那一帮人,一大半都是赵匡胤的人,他到死都不会想到,赵匡胤的势力已经大到这种程度了。

柴荣去世的时候,在军中对赵匡胤能形成威胁的,只有韩通一人。

而在朝中,范质虽然不是赵匡胤的党羽,但牵制作用被极大削弱,无关轻重。

也就是说,赵匡胤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团伙,目的是篡夺后周江山,所以柴荣的怀疑是对的,只是将怀疑对象搞错了。

说到这里,再将之前发生的事情串联一下,似乎那些巧合就可以说通了。

赵匡胤与符彦卿达成联姻之后,就准备除掉王朴,因为王朴既管政务也管军事,长期握着柴荣赐给他“便宜从事”的权力,对朝堂的把控力很强,对军队的管控力也很大,许多将领都只听他的话,只要有他在,赵匡胤根本不敢造反。

北宋建立后,赵匡胤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此人若在,朕不得此袍著”,此人便是王朴,由此可见王朴对后周的重要性。

因此,王朴是赵匡胤最大的威胁,结果他就暴毙而亡了,看似巧合,实则暗藏玄机。

除了王朴之外,谁还能阻止赵匡胤呢?

答案是张永德和李重进,但能除掉此二人的人,只有皇帝柴荣。

巧合的事情再次发生,柴荣北伐的时候突然生病,进而产生疑心,为了保住皇位,也为了给年幼的儿子铺路,于是罢免了张永德,外放了李重进。

柴荣四十岁不到,之前也没什么病,怎么会突然病倒,而且没多久就去世?

在史书当中,还记载了一件更巧合的事情,即“点检作天子”的故事,柴荣由此产生疑心,罢免了张永德,笔者认为这个故事可信度不大,但如果是真的,能办到的也只有赵匡胤。

柴荣北伐的时候,赵匡胤除了是殿前都指挥使之外,还是北伐大军的水陆都部署,柴荣的安全警卫和日常事务,都是他负责的。

说白了,柴荣能吃什么喝什么,赵匡胤可以管;柴荣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赵匡胤也能控制。

所以,柴荣的突然生病,并不是意外,赵匡胤的目的是让柴荣起疑,从而帮他解除张永德和李重进的威胁,自己好借机上位掌权。

柴荣在帮助赵匡胤及其亲信上位之后,就失去应有的作用,变成阻碍赵匡胤篡位的障碍了,于是他也死掉了。

柴荣死后,赵匡胤要做的事情就只有一件,那就是发动政变篡位了,但问题是按照后周制度,没有战事的时候,将领是无法调集军队的,该怎么办?

没有战争就制造战争,960年正月初一,契丹和北汉联军南下的消息突然传来,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连忙让赵匡胤领军出征,赵匡胤因此拿到虎符,开始调动军队。

如果契丹人真的来了,赵匡胤本应该快速行军才对,但他却慢悠悠地出城,走了一天也只走到距离京城不到二十里的陈桥驿,然后安营扎寨,停下来不走了。

当时,赵匡胤将殿前军的主力几乎全部带出城,负责京城防务的则是侍卫军的韩通。

不过,韩通的副手韩令坤、高怀德和张令铎等人,其实都是赵匡胤的人,也就是说韩通名义上掌控者侍卫军,其实早就被架空,能调动的军队很有限。

赵匡胤认为还不保险,出城前曾让王审琦和石守信留下来,这是为了防范韩通,并在政变发动后控制京城。

正月初二晚,就发生了“黄袍加身”的故事,这一招郭威才是原创,实际上是为了粉饰造反的事实。

第二天,赵匡胤就返回京城了,石守信已经控制了京城,唯一骑起兵反抗的人恰是韩通,但被赵匡胤的亲信王彦升杀掉。

当时,许多人都懵圈了,因为赵匡胤造反是没有任何征兆的,宰相范质同样十分惊讶,先是大骂赵匡胤,然后又对赵匡胤说,既然事已至此,那你当皇帝也没问题。

既入见太祖,质曰: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太宗性仁厚,流涕被面。然质知事不可遏,曰:‘事已尔,无太仓卒,自古帝王有禅让之礼,今可行也。

像范质这样忠于后周的大臣其实有很多,但这些人大多都像范质一样,既然已成事实,不如选择接受,可以保全自己,也可以保全柴荣一族。

正月初四,赵匡胤就接受柴宗训禅位,建立了宋朝。

后周的灭亡虽然看起来诡异,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柴荣去世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背后操控者极有可能是赵匡胤。

为了篡夺后周江山,赵匡胤很早就开始做准备,他拉拢了一切可以拉拢的对象,并利用自己的虚心假意欺骗柴荣,让柴荣对他坚信不疑,从而一步步落入他设下的圈套,真可谓惊天阴谋。

如果赵匡胤不造反,柴荣去世前的安排,可以说是接近完美的,但他百密一疏,想到了任何潜在风险,唯独没有想到赵匡胤的野心和能力,他错信了赵匡胤,所以丢掉了后周江山。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