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关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有两次大的区划拆分,我们今天来说说这段历史。
我们先从清朝说起。
清朝入关时,蒙古族居住区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乌里雅苏台)和漠西蒙古(后来的准噶尔)。
其中内蒙古地区被称为内札萨克,为清朝最先征服的地区。清军打败漠南蒙古盟主林丹汗,征服内札萨克蒙古以后,不但解决了后顾之忧,又得到了大量骑兵,才敢放心倾注全力入关。
清朝康雍乾三朝,把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也纳入了版图。
我们现在重点说说内蒙古后来的历史变迁。
清朝时期。内札萨克(内蒙古)分为二十四部,四十九旗,由理藩院旗籍清吏司、王会清吏司管理。内蒙古一词即源自内札萨克蒙古。
要说清楚内蒙古的区划调整,不得不先说外蒙古的一段历史。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趁着清朝土崩瓦解,在沙皇俄国的策划下,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八世等分裂势力,策划蒙古独立。
11月30日,俄、蒙军队包围了位于乌兰巴托的库伦办事大臣衙门,解除清军武装,并将库伦办事大臣三多及其随从人员押送出境。12月下旬,杭达多尔济、车林齐密特等王公喇嘛在库伦宣布独立,拥立外蒙古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皇帝,自称“日光皇帝”,年号共戴,建立“大蒙古国”。
此时,离清政府灭亡只有几天时间了,在这种风雨飘摇下,清政府还电令蒙古王公取消独立,维护国家统一。
清政府灭亡后,北洋政府继续清政府的政策,对外蒙古独立不予承认。
袁世凯时期,1913年至1915年,沙俄与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先后签订《中俄声明》《恰克图协约》。这两个条约规定外蒙古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但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因此,外蒙古宣布取消“独立的大蒙古国与共戴年号”。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册封第八世哲布尊丹为“呼图克巴图汗”。
1917年,沙皇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外蒙古局势复杂,北洋政府决定快刀斩乱麻,用武力对付分裂势力。
1919年10月23日,徐树铮率领自己亲自操练的西北劲旅北上出塞,拉开了武力收复外蒙的序幕。10月29日,徐树铮抵达外蒙首府库伦。北京政府在库伦设立“中华民国西北筹边使公署”,由徐树铮部在外蒙古驻防。
只是徐树铮后来卷入北洋派系之争,被召回。在北方某国的支持下,外蒙古一步步脱离了中国。
在外蒙古的局势叵测的情况下,北洋政府决定未雨绸缪,下力气稳定内蒙古。
为了防止出现与外蒙古类似的分裂行为,北洋政府对内蒙古地区进行拆分。1914年,北洋政府从东到西,先后设立了三个特别行政区:热河,察哈尔和绥远。其中,昭乌达盟(今赤峰)划入热河;锡林郭勒盟划入察哈尔;乌兰察布划入绥远,实行分而治之。同时,把内蒙古地区的西部划入甘肃省。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以后,取代北洋政府成为中央政府。
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比北洋政府还彻底,把热河、察哈尔和绥远三个特别行政区直接改为省,加强行政管辖和军事驻扎。同时,对甘肃省进行拆分,成立宁夏省,把额济纳土扈勒和阿拉善额鲁特划入宁夏省,进一步加强管控。
这是内蒙古的第一次行政区划大拆分。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上世纪50年代,热河、察哈尔和绥远登上省撤销,内蒙古自治区成为我国横跨经度最广的区域。
鲜为人知的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地区的行政区划又进行了一次大调整。
当时中苏关系交恶,为了巩固边防,国家决定调整行政区划。具体调整为:将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分别划归邻近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将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分别划归宁夏和甘肃。这样,内蒙古自治区虽还存在,但只剩下中间一部分。我们来看一个文件,《关于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变更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的规定的通知》。
这次区划调整,只经历十年。
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的决定》,从1979年7月1日起,恢复内蒙古原来的区划,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版图终于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