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优秀民营企业家“董大姐”又耿直发言了。
在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董大姐直言:“绝不用海归派,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在无法辨别是否是间谍的情况下,只能保守地选择,在国内的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 。”
这话一出,舆论哗然。董女士或许未曾料到,她这一以偏概全的论断,可能伤害了无数为梦想远渡重洋、学成后一心报国的留学生的心。
留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巨大贡献回顾中国历史,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帝制。这场伟大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便是一位留学生。他心怀救国救民的宏愿,回国后振臂一呼,彻底改写中国的历史。
再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李大钊等早期领导人,都曾留学日本,在异国他乡探索救国真理。

他们在国外勤工俭学,在欧洲大陆寻求革命火种,将先进的理念和坚定的信仰带回国内,为新中国立下不朽功勋 。
新中国成立后,在艰苦的创业年代,留学生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1954 年,钱学森先生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后,带领科研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让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脊梁,拥有了捍卫国家安全的关键力量。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敏锐地意识到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性,将派遣留学生作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此后,大批留学生奔赴海外,学成归来后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发光发热,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坚力量。
时至今日,每年仍有数十万中国留学生奔赴世界各地求学。在国外,许多留学生积极投身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事业中。他们组织中国文化节,穿汉服、展示书法、剪纸、京剧等传统艺术。

他们分享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春节的阖家团圆、贴春联、放鞭炮,到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国际社交平台上,留学生们时刻关注着关于中国的舆论动态。当遇到不实信息抹黑中国时,他们会挺身而出,用事实和数据予以反驳。也许是人在国外,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无数爱国留学生用一言一行守护祖国。

董女士作为知名企业家,其一言一行备受关注。从企业用人策略的角度来看,董女士强调在国内高校培养自己的人才,体现了格力对于本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视和信心。
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文化特点以及过往的人才培养经验,选择更契合自身需求的人才培养和选拔路径,本无可厚非。
格力作为国内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多年来通过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了一支庞大且实力强劲的研发和管理团队,为企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像在格力的一万多名研发人才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内高校,他们在格力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格力在空调技术、智能家电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但她此番耿直发言,将海归群体与间谍划等号的言论,实在是不妥。
诚然,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间谍问题不容忽视,但将个别现象扩大到整个群体,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这种片面认知不仅缺乏事实依据,更是对广大留学生群体的极大不公。
作为管理者,理应广纳全球贤才,秉持开放包容的用人理念。而董女士此番言论,暴露出其用人观念的保守,也与当下全球化人才流动的大趋势脱节。
道歉是个人自由,但企业家发言应有考量如今,董女士的不当言论已引发社会热议。从逻辑层面分析,董大姐的观点确实存在明显硬伤。
如果因为海归里有间谍就不聘用留学归国人员,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因为任何群体都可能出现间谍,是不是就意味着任何群体都不能聘用呢?显然,这种推理是成立的的。
间谍行为是个体的违法犯罪行为,不能将其扩大到整个海归群体,给这个海归学子贴上带有歧视性的标签,会寒了那写真正爱国的学子心。

做人凡事应三思而后行,作为公众人物,董女士更应当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需不需要道歉,是董大姐的个人自由。
但从目前社会各界发出的声音来看,明显很多人是不同意这种论调的。从法律和社会公平角度而言,我国劳动法第三条明确规定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格力作为一家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公然设立这样针对海归群体的用人原则,与我国就业政策中倡导的公平就业精神背道而驰。

就业市场应该为每一位求职者提供平等的机会,不论其学历背景是国内高校还是海外留学,都应该以个人的能力、品德和岗位适配度等因素作为评判标准,而非以群体身份来进行筛选和排除。
最后我认为,优秀的企业家应彰显应有的胸怀与担当,放下个人偏见与傲慢,正视每一个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文章素材来源聊一波王波明
海归里确实有间谍,国家有统计,不用质疑,而且很多都是化点钱拿个文凭、镶镶金回家的。格力和董小姐真有眼光,值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