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局势风起云涌的今天,特朗普的第二任期一开局,就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他没有选择像以往一样对中国“开炮”,反而一头扎向墨西哥和加拿大,直接加征25%的关税。
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这个在第一任期被称为“最大对手”的国家,却获得了一份意外的“缓冲期”。有人拍手称快,有人疑惑不解:这是外交的高明棋局,还是特朗普不得已的“妥协”?为什么会这样呢?
故事的背景并不复杂。特朗普正式宣誓就职美国第47任总统。可这一天过后,美国的政坛和国际社会却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浪。
他重新打起了“美国优先”的旗号,先是废除了拜登时期的80多项政策,又急吼吼地宣布美国进入“能源紧急状态”和“南部边境紧急状态”。表面上看,这些决策是为了“重振美国”,但细细一琢磨,似乎更像是给他的选民递交了一份“履职成绩单”。
然而,真正让人目瞪口呆的还在后面。特朗普当天签署了一份行政命令,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分别加征25%的关税。这两个国家和美国关系密切,经济也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特朗普这一招无疑是直接掐住了两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他却对中国展现了罕见的克制,不仅没有直接加征关税,反而给出了一个75天的缓冲期。这一反常操作,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热议。
墨加成了“替罪羊”
特朗普一向自诩“谈判高手”,但这次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关税操作,怎么看都像是“欺软怕硬”。墨加两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极为紧密,尤其是墨西哥,几乎是美国制造业的“后花园”。
这种产业链上的依赖关系,使得两国在面对美国关税威胁时,几乎没有反制的余地。而特朗普选择从这两个“老朋友”开刀,无非是想快速展示“强硬领袖”的姿态,同时拉回一部分流失的产业。
但问题来了,这一刀砍下去,真的能补回美国经济的亏空吗?更大的可能是,这两个邻国的经济受损后,反过来会拖累整个北美经济圈。有人说,特朗普的这步棋就像“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毕竟,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经济一旦下滑,美国的跨国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中国的“特殊待遇”背后
相比之下,中国的待遇显得有些“特殊”。特朗普不仅没有直接加税,还将对Tiktok的“禁令”延期了75天。这一决定,让外界普遍认为特朗普对中国的态度“软化”了。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从过去8年的中美贸易战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关税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特朗普从第一任期的“高喊对华加征60%关税”,到现在的“延长缓冲期”,态度上的转变并不难理解。一方面,美国已经深刻体会到对华贸易战的高昂代价。
产业链的断裂、对华出口的萎缩,以及中国反制措施带来的影响,都让美国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拜登政府时期的对华政策,也进一步激化了两国间的冲突。如果特朗普继续沿用“极限施压”的老套路,不仅短期内难以获益,甚至可能让美国在中美博弈中失去更多筹码。
于是,特朗普选择了“缓一缓”。他希望在未来的100天内,通过谈判和试探,重新评估中美关系的可能路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在就职当天没有对中国“下狠手”。不过,别以为这是善心大发,特朗普已经放话,如果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未来的关税可能高达100%。这份“缓冲期”,更像是一场针对中国的心理战。
能源与边境:“美国优先”的老调重弹
除了贸易战,特朗普还在能源和边境政策上搞出了一系列“大动作”。他宣布美国进入“能源紧急状态”,并废除了拜登时期限制开发近海油气资源的政策。这一举措,实际上是为美国传统能源和化石燃料产业“松绑”。特朗普的盘算很简单:通过刺激能源产业的发展,来拉动就业和经济增长。但问题是,这种“回头路”真的能让美国再次伟大吗?
与此同时,他还宣布南部边境进入紧急状态,并允许军方参与抓捕非法移民。这一政策与他第一任期时的“边境墙计划”一脉相承,只不过这次更为激进。特朗普试图通过这些举措,来巩固他在保守派选民中的支持率。然而,这种短期的“政治红利”,很可能会以长期的社会撕裂为代价。
中美“自由搏击”阶段的隐忧
中美贸易战走到今天,已经完全进入了“自由搏击”阶段。中国在多领域的产业升级,让美国的“遏制战略”变得越来越难以奏效。而随着中国对美出口的“两用物项”管控政策落地,中美之间的博弈已经开始从贸易扩展到更广泛的科技和安全领域。
特朗普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选择暂时搁置对中国的全面加税措施。一方面,他试图为未来的中美谈判留出一些余地;另一方面,他也希望通过这种策略,避免在与中国的博弈中“打光最后的弹药”。不过,随着美债危机和国内社会问题的进一步加剧,美国在中美竞争中的劣势可能会越发明显。
写在最后
有人说,特朗普的这番操作,表面上看是“退一步”,实际上却是“蓄力而发”。但也有人认为,这更像是美国在中美博弈中的“不得已而为之”。
无论如何,贸易战的结局早已说明了一切:靠关税大棒并不能解决美国的问题,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泥潭。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遭遇,只是这场“大鱼吃小鱼”游戏中的最新案例。而中国,依然是那个“不动如山”的对手
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