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阳镇梁子树村穿越石门山

天水尤九成文史 2024-02-03 17:08:38

文(图)/尤九成

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以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之字而命名,在诺大中国可谓绝无仅有,又有柏林观、仙人观(又名留老庵)、五阳观、七真观等众多道教宫观,堪称中囯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创始地、发源地,历史文化十分悠久。而毛峪河谷古称“茅谷”,因“七茅”兄弟七人(道教尊称七茅真君)在此隐居修道而得名。据伯阳镇韩河村七真观所存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立《朝元观记》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七茅”兄弟七人即在今伯阳镇毛峪河谷隐居修道,后人将此谷称为“茅谷”。石门山雄、险、秀、幽、奇兼备,以其险为最著,兼有泰山之浑厚、华山之雄伟、黄山之奇幽、峨眉之秀丽,享有“西北小黄山”之美名,风景优美。石门山五阳观现存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王建绩撰《增修石门山祖师洞献殿山门神道碑铭》赞称:“石门山者,陇右之名山,关西之灵岳也。”石门山现存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秦州知州齐佳士撰《重修石门山记》碑誉称:“秦州石门山,陇坻之灵峰,西河之鹫岛,接昆仑而矗磅礴,映华岳而擅奇特。名山大川,脉络相属,盖为一州第一洞天福地。”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中称“刑马山”:“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水出刑马之山伯阳谷,北流。”伯阳谷水即毛峪河,伯阳谷水(毛峪河)出自伯阳谷南之刑马山,向北流,可知刑马山即指石门山一带秦岭主脉,而刑马山相传就是轩辕黄帝带领部族活动过的地方。据明胡缵宗纂修《秦州志》记载:“又五里有陇东山,盖小陇之东也,又曰毛峪。其峪南二十里有石门,其石峡如门,石青而丽,峪水出焉,北流入渭”,并将“石门夜月”列为秦州十胜之一。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赵世德纂修《(康熙版)秦州志》记载:“(秦州)州治东百里有石门山,两峰对峙,形势如门。每月出,必从其间渐升而上。郡传石门夜月即此云。”另据清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之一•沿革山水》记载:“中国山河维首,皆在雍、凉。况乎刑马之山,伯阳水出;仇夷之山,神池濆涌。诞毓神圣,名传皇古。”

人生本身是一场单向度的旅行,生活既有柴米油盐,更有诗和远方。人间最美四月天,四月春风拂面,气温正好,适宜出游。4月8日,天气晴朗,春暖花开,春光明媚,我随天水背包客一行35人由伯阳镇梁子树村穿越了石门山。天水背包客是天水一个非常活跃的户外活动群,群主清心阁与四道风两人均是熟知天水山川地理的金牌领队、资深户外运动强者,经常共同组织或单独发起户外活动,组织的户外活动多以穿越型为主,适合于体力较强的户外运动爱好者。

早上8:15时麦积区报名参加者9人在盘旋路高速公路口候车,8:30坐上所包大巴车向伯阳镇方向进发,入毛峪河谷,于9:40时到达伯阳镇梁子树村。梁子树村是伯阳镇红崖村的一个自然村。这里地处毛峪河上游,青山叠翠,山环水抱。下车后,但见一个小村庄倚山傍水,静静地躺在时光的侧面。村庄地处河谷台地之上,村旁有一条2米多宽的水泥路,水泥路下又有一条土路,两条道并行,伸展向远方山谷深处。大家在群主、领队清心阁和收队四道风带领下,沿毛峪河河谷逆流而上,顺河谷旁的土路由西北向东南前行。稍前,土路与水泥路交会。过梁子树村,抬眼眺望,一条幽深的河谷伸向远方。前行不远,一条清澈的山溪横在眼前,哗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这就是毛峪河。由于前段时间降雨较多的缘故,水势较大。脚踩河上趔石而过,沿河谷一条四五米宽的土路前行。时正值春季,万物萌生。尽管山峦、河谷一些落叶乔木还未发芽,但山岭上的松林一片青翠,显现出勃勃生机。行走于山水之间,清风拂面,甚为惬意。

走了一段路,道路变窄,变为三米左右,前方远处出现一高一低两座山峦,呈“∨”字形。沿着土路继续前行,山峦愈来愈近,逐渐进入幽谷深处,道路变成2米左右宽的土路,一些路段还有前段时间雨后留下的积水。路旁长着茂密的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树叶泛出鹅黄色的光彩,蓄势待发。我走在整个队伍后面,同行的驴友中还有一个小女孩,身着月白色带图案上衣,穿粉红色裤子,身背紫色背包,一脸的青春稚气,跟随大人也走在人群当中,事后才知道,这个小女孩年仅9岁,是这次户外活动年龄最小的一个。

继续前行,两座山峦对峙而立,左侧东北方一座形如麦垛状青褐色山峦,其态势与奋蹄疾驰的骏马脖颈上竖起的马鬃极为相似,故称马鬃崖(读á)。据山崖下立的木质甘肃天水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景点介绍牌介绍,马鬃崖为花岗岩绝壁陡崖,属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出露的石门花岗岩体,为印支期地壳重熔“S”型岩体,距今约213百万年左右,呈岩基产出,以肉红色中粗—粗粒黑云钾长花岗岩为主。岩体中节理、裂隙构造发育,因长期受风化剥蚀及流水顺节理裂隙侵蚀作用,使岩体受重力作用而崩塌,形成不对称的悬崖,崖面被风吹雨淋,勾勒出马鬃般股股垂向条纹,时隐时现,别有韵味。右侧西南方另一座黛青色山峦,犹如一只张着嘴的黑鹰仰望天空,称黑鹰咀(一作嘴)。黑鹰咀与马鬃崖隔河相望,据山崖下立的木质甘肃天水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景点介绍牌介绍,莲花山余脉直插东北,在毛峪河边被峡谷深切阻断,形成一道向北凸出的三角形山梁,形似一雄鹰嘴部的利喙,因面得名“黑鹰咀”。黑鹰咀区域出露岩石为石门花岗岩,为印支期地壳重熔“S”型岩体,距今约213百万年左右,呈岩基产出,以肉红色中粗—粗粒黑云钾长花岗岩为主,岩体中早期原生破裂构造发育,为张性横节理及斜节理切割岩体,在长期风化剥蚀和流水顺节理侵蚀等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花岗陡壁断崖。

进入峡谷,但见峡谷两面峭壁对峙,危崖耸立。两侧的山峦将河谷挤压成一个狭窄的Ⅴ形通道,小道在窄窄的河谷底部伸展,这就是小石门。小石门是毛峪河上游石门景区的花岗岩峡谷地貌,马鬃崖、黑鹰咀两峰对峙,望之如门,当地人称为“小石门”。两岸悬崖绝壁林立,踞秦陇之险,扼巴蜀之喉,有“一夫当关,万夫难过”之势。小石门出露山体岩石为石门花岗岩体,呈赭红色,杂有黑褐色,仿佛由一些不规则长条块状岩石拼接而成。岩体节理裂隙极其发育,主要有北西向三组。当流水沿花岗岩体中近于直立的剪切裂隙冲刷下切时,形成千仞峭壁。

过小石门,峡谷稍宽,河谷中灌木丛林密布,小道两旁树木伸出的枝条密密匝匝交错在一起,将道路的上部几乎全遮住了,成为一处绿阴通道,流淌的毛峪河有节奏地弹奏着乐曲。抬头眺望,远处Ⅴ字形河谷正中出现一圆锥形山峦,主脉延展而来的一条支脉将沟谷一分为二,这里是一处分岔路口,道路前方河道上出现一座木板搭建的简易桥。因此地黄龙口和饮马河两峡水交汇,远观有双龙喷水之象,故曰“双龙峡”。传说青、黄两条龙相斗,胜负难分,遂相峙待机,结果化为两峰,中间山谷名双龙峡。双龙峡位于石门景区兴隆峰(又称北峰)东北,两山对峙,有一处长约500米、最宽处20米的峡谷。山体为印支期地壳重熔“S”型岩体,距今约213百万年左右,呈岩基产出,以肉红色中粗—粗粒黑云钾长花岗岩为主。峡谷幽深,谷壁直立,由印支期石门花岗岩节理、裂隙长期风化剥蚀和流水的冲刷侵蚀等地质作用所形成。双龙峡西侧有一山形如柱、高峻陡峭的山峰称“天柱山”,为莲花山主峰,有石阶可攀登,罕有人至。传说是神仙去南天门的通道,石阶称“天梯”。登上天柱山山顶北望,渭水如带,东流而下,近瞰则云海翻腾,犹如置身虚空,称“天门观云”,为石门山八景之一。

过木板桥,向右直行进入峡谷深处,矗立于峡谷正中的圆锥形山峦将峡谷一分为二,又是一处分岔路口。这里是毛峪河上游,一条清亮的山溪由左侧十字沟布满苔藓的石缝中奔涌而出,汇入干流。十字沟是渭河支流毛峪河上游的一级支沟,东北—西南向发育在主沟两侧,左右岸分支基本对称展布,沟口和主河几近垂直相交,以主河为骨架,平面上构成“十”字形。沟道深切于花岗岩山体中,由流水沿岩层中的垂直裂隙长期冲刷下切扩展形成,左岸(东岸)支沟近2.2公里,右岸(西岸)支沟长约1公里。沟道内空间狭窄,巨石密布,岸壁如利斧斩劈,岩面湿滑陡不可攀,林木繁茂难于穿行,沟道纵坡坡降变化剧烈,高差悬殊,石坎罗列,跌水众多。双龙峡左岸的十字沟,地形北高南低,沟壁沿地表出露的肉红色中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一组原生节理不断切蚀,形成垂向上高差不等、连续突变的多级阶坎,沟内奔腾流水飞流直下,流经3弯18跌,如素练凌空,在百米内三折其势,由于高度不同,三段瀑布轰然落潭之声各有差异,被称为“三响瀑布”。仰观三响瀑布,水流跌落陡悬长空,共形成三级落差,顶段高差15~35米,中间一台落差3~5米,最低一幕落差7米,只觉雪浪翻流,形如幕帘,抛珠溅玉,清凉可人。冬季则流水结冰,巨大冰柱悬空矗立,晶莹透亮。

过小溪,向右继续直行进入Ⅴ字形峡谷。这里是峡谷最窄处,山峦环抱,清溪如带,河谷两面绝壁对峙,小道在左,溪水在右,小道与溪水并行。向上仰望,天空窄如一线,俗称小石门一线天。过小石门一线天,峡谷渐宽,溪水蜿蜒展布。河谷中稀疏的落叶乔木还未发芽,但林木下的野草已经吐绿,一些灌木已伸展出嫩绿的枝条。沿着峡谷中松软的溪边小道走了一段路,奔涌的山溪又在眼前,出露于河中的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石头上覆盖着一层鹅黄色的苔藓。再往前走,过一片茂密的落叶针叶林,道路右侧一条窄而浅的渠沟穿过林地伸展向山溪,林下有一片稍为开阔的平地,沿渠沟方向过山溪就是通往石门山后山的路。领队清心阁说想往前走的人可以继续走一走,不想走的可在此歇息。一部分人停留在此地歇息,我和另外一些人跟随领队清心阁、收队四道风沿小道逆山溪方向继续前行,两三处地方大树被雨水冲倒,翻倒的树横在道路上部,行人只能弯下腰从狭窄的空间穿过,一直走到路旁山坡下的一块水泥界碑处,界碑上用中英文书:“天水表积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三级保护区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9年8月19日。”

沿原路折返,回到通往石门山后山的松林平地处,与停留在此地的驴友会合,已是11:38时,大家三三两两铺开坐垫席地而坐吃午饭,一些人带着熟食,而另一些人则在地上支起户外炉煮面。我与驴友同行并排而坐,悠闲地吃午饭。吃完午饭,驴友各自将废弃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收拾好背上,清心阁还将以前到此的缺德人乱扔在地上的垃圾一个个捡拾到塑料袋中背上,细节见人品,令人不禁肃然起敬。我们歇息到12:25时才在清心阁带领下起身向石门山进发。从松林平地处右拐顺渠沟方向沿林间小道出松林,便到毛峪河旁,我们前行的方向也由西北向东南变为东北向西南。这里是毛峪河上游,山溪潺潺,清澈见底。脚踩山溪中趔石跨过山溪,又是一片松林,林间有一条小道。出松林,山麓台地处有一个小小的庙宇,为单檐悬山顶式土木结构建筑,内塑灵官神像,手执法宝。过灵官殿,是一条东北—西南展布的Ⅴ字形沟谷,沟谷两旁森林密布,称赵四家沟,为毛峪河西侧支流,沟底一条清澈的小溪弹奏着乐曲,淙淙流淌,哗哗哗奔流不息,在山沟高低有落差的地方还形成了一处处小瀑布,飞珠溅玉,甚为好看。我们逆赵四家沟溪流前行,时而走在溪流左侧小道,时而脚踩趔石过河走在山溪右侧沟底。走在丛林密布的山野,聆听着大自然的天籁之曲,身心也融入这片天地,充实而宁静。

走了一段路,来到溪流沟谷与另一干沟分岔处。这里石门山主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向东北延展而来的一条支脉将沟谷一分为二,溪流沟谷在左,干沟在右,又是一处分岔路口。在领队带领下,右拐由干沟缓坡而上,上坡折而向下进入干沟沟底。干沟是一条浅浅的Ⅴ字形沟谷,沟谷两侧遍布高大的落叶乔木,地上铺着厚厚一层落叶。愈行沟谷愈窄小,铺展向沟谷的低缓斜坡成为前行的路。再前,沟谷又宽,沟谷两旁漫山遍野长着石芥菜,沟底出现了一股小小的流水。继续前行,透过沟谷茂密的林木,沟谷中部出现一座圆锥状高峰,这就是石门山北峰。两侧斜坡交会于沟底,沟谷狭窄,沟谷中的树木愈加粗壮。再前,高峻雄奇的石门山映入眼帘,石门山东支向东北延展而来的一条支脉将沟谷一分为二,又是一处分岔路口。我们左拐由左侧一条浅沟而上,攀爬石门山后山。这里属两山交会处凹槽形低点,山峦向下伸展出一个坡度约60度左右的斜坡,丛林密布,古木参天。半坡处斜长着一株高大的桦木,主干挺拔粗壮,上分两杈,呈纺缍状,上小下大,宛如一棵巨型人参斜插云天,引得人不由得驻足观看,拍照留影。这一段坡路斜坡丛林下野草丛生,土质潮湿,每走一步都得小心谨慎,大家重心前移,手拄手杖,“之”字形一步步向上攀爬,吃力了就停下来喘口气,或借助斜坡上的树木稍作歇息。同行的驴友冰河给大家大声说着加油鼓劲的话,鼓舞着人努力攀爬,14:50时终于爬上石门山主脉玉灵峰(又称南峰)东支山脊上。

山脊上修建有旅游步道,是从放马滩森林公园由旅游道经石门山山门游览石门景区的必经之路之一。沿山脊上水泥铺筑的步道右拐上行,顺台阶而上,即到石门景区山神庙,我们前行的方向也由东北向西南变为东南向西北。山神庙建在右侧一台地之上,建于1988年,单檐悬山顶式建筑,坛台木板上绘众山神像7尊。过山神庙,是一段建在凹形山体上爬升的陡峭人工石台阶,坡度约70度左右,右拐由石崖上凿成的石台阶折而向上,悬崖边长着一株高大的松树,虬枝苍劲,傲立苍穹,青翠欲滴,令人不禁赞叹青松顽强的生命力。山腰分岔路口处立有一块旅游指示牌,向左由旅游步道而上可到达玉灵峰(又称南峰)三官殿,向右沿旅游步道直行则通往兴隆峰(又称北峰)。

沿山腰处旅游步道,拐过皇天峰(又称小南峰)半山腰陡崖下修建的石门山小山门,就到达聚仙桥。聚仙桥架于皇天峰(又称小南峰)与斗姆峰(又称小北峰)山腰之间,使两峰相通,中似门槛,传说为月宫吴刚用大斧所辟。聚仙桥为明代所建,木结构圆弧拱式桥,长 11.8 米,高 3 米,桥面上建有长廊柱木栏厦亭,飞跨两峰,玲珑俊逸。在晴朗的中秋之夜远眺,明月从聚仙桥下冉冉升起,皎光四射,清莹如镜,有“石门夜月”之称,为古秦州八景之一。相传,在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八月十五日,嫦娥、八仙一行赴蟠桃大会回归,路行至此,嫦娥因酒力发作不能行走。这时正值万民昂首赏月之际,为了替嫦娥掩饰,八仙分别从黄山、泰山、峨眉、华山、青城山取来峰、松、石、土布成了石门山,何仙姑还将手中的量天尺变成高入云际的量天树,遮住了月光。这事引起了吴刚的不满,他抡起折挂大斧,将山劈作两半,形成了石门山的南北峰。吴刚的斧响彻云霄,惊醒了嫦娥,她慌忙从吴刚劈开的缺口中,升上月宫。众仙们忙用树枝、鲜花搭桥仰望,这就是聚仙桥的来历。从此,每逢中秋,嫦娥都要到聚仙桥观望。这时的月亮浮在石门南北峰中间,清辉满山,树影婆娑,仿佛整个宇宙都溶解在一片银色中,四周万籁无声,形成了“石门夜月”之佳景。而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也为石门景区增添了无限魅力。清末天水名士张世英(今秦州区人)题额“陇月先得”。桥下侧 1 株古松,约过千年,苍峻挺拔,与峰顶同高,称“等山松”,或誉“量天插云”。雨后初晴,桥下云腾似海,浓雾飘荡山腰,称“石门云海”。站在聚仙桥上,向西远眺,但见南北两峰对峙,峰谷相间,松林密布,风光如画,谷底映月湖清晰可见。驴友齐聚聚仙桥上,四道风操控无人机,拍摄了由石门映月湖向聚仙桥方向独特视角的视频。

过聚仙桥,向北沿斗姆峰山腰处凿成的石台阶曲折而上,是一段木质带护栏式台阶。斗姆峰上建有灵官殿、财神殿、文昌宫、钟楼。灵官殿建于明代,呈长方形,高 6.5 米,长、宽各 4 米,进深 3.8 米,为四角挑檐八柱廊亭式结构,殿外前廊有八柱,殿内塑王灵官(王善)像,左右两壁塑白象与青狮,塑像身后背屏结构精巧,保存完好。财神殿与灵官殿相对,建于明代,1985年重修,单檐硬山顶式建筑。殿内坛台上塑武财神关公像,香案左金童像一尊,右玉女像一尊。坛台下左侧塑关平,右侧塑周仓,壁画绘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文昌宫呈方形,长、宽均 3 米,有塑像 3 尊,殿内正殿坛台上塑文昌帝君(孔子)像一尊,左右两侧塑男童(天聋)、女童(地哑)像各一尊。钟楼建于清代,亦呈方形,四柱攒尖顶式建筑,上下两层,钟楼上层正中悬挂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铁铸大钟一口。钟高1.55米,下沿直径0.83米,钟壁厚0.05米。钟为狮头形钮,上刻八片尖角莲瓣,钟口下沿是八瓣弧形波浪式,每瓣中有铸刻的莲花。每个莲花正中铸刻八卦符号,钟身满刻文字。铭文记石门山四至:“东至分水岭,南至燕子关河,西至庙儿咀,北至梁子树。”钟楼下方小道旁立有一块棕红色石碑,上书“石门仙境”4字。

沿钟楼旁小道而下,兴隆峰(又称北峰)与斗姆峰交会处有一稍宽的平台,平台上建有三清殿,坐北朝南,三门四柱,雕粱画栋,气势宏伟。这里道分东西两条,西侧一条山道通兴隆峰可达石门景区最北部麒麟峰;东侧一条由三清殿而下可至兴隆峰三仙庵和麒麟峰盘古洞、桃花庵。

沿三清殿西侧登山步道向北登上兴隆峰,半山上建有赵公殿,呈方形,高 3.6 米,宽 1.7 米,长 1.7 米,进深 1.25 米,内塑赵公像,壁画 1 幅。山顶有祖师殿(又称无量宝殿),明崇祯元年(1628 年)建,清光绪年间重修,为八卦悬顶重檐歇山式,副阶周匝结构殿堂。殿高 7 米,宽 3.8 米,进深 1.2 米,塑像 7 尊。殿内祖师像高 2.9 米,殿外墙壁嵌砖雕山水。东部山腰有 1 洞窟,宽、高、深均 2 米多,据传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采药时住过,故称药王洞。

沿三清殿东左拐,由山道向北经三仙庵登上麒麟峰,半山建有三霄殿(又名娘娘殿、圣母殿),内塑三霄娘娘像。每年农历四月初一石门山举办娘娘庙会。峰顶建有王母宫,八角重檐攒尖顶,三间四柱式,高 4.75 米,前堂宽 4.5 米,后殿长 4.5 米,通深 9.2 米,为前堂后殿式建筑,内有塑像 7 尊,其中王母像高 2.3 米。麒麟峰原有明代依崖而建的三层楼,后毁于火灾,现仅存栈道遗迹。在距地面 2 米处还有一盘古洞。

游完石门北峰,再游南峰(又称玉灵峰),顺原路折返,过聚仙桥,顺石门山旅游步道来到登南峰路口处。沿登山石台阶徐步而上,我们前进的方向也由西北向东南变为东北向西南。行至半山腰处,道路分为两条,林荫下还有未消融的积雪。小道左侧台地处建有三官殿,单檐硬山顶式建筑,高 4 米,宽 4.2 米,进深 6.7 米。殿内正中塑天、地、水三官像,左右两侧塑金童、玉女像,有塑像 5 尊,塑像面形方圆清俊。由小道右侧步道拾阶而上,在一马鞍状山脊上建有灵霄殿(又称玉皇殿),单檐硬山顶建筑,高 3.3 米,宽 3.25 米,进深 3.55 米。殿内塑玉皇大帝像,两侧塑太白金星、妙乐天尊、黑鹏、红鹏等道教天神。殿前山脊出露一巨石,酷似狮头环视。灵霄殿后山腰处有一不大的平台,站在此处,眺望石门山北峰,但见群峰林立,山势险峻,壁立千仞,如劈如削,青松覆盖,浓荫蔽日,风光旖旎。过灵霄殿来到殿后,峰回路向左转,原先山脊上是一条登石门南峰的陡峭小道,现已修建成一段木质护栏式台阶,由此攀爬而上,就登上石门山南峰主峰。南峰海拔 2095 米,是石门山最高峰。南峰峰顶青松覆盖,呈龙脊状,兀立峭拔,极为陡峻。峰顶亦修建了一段木质护栏式步道,横架于南峰主峰绝顶,直伸展于峰顶西南,宛若仙界步云梯,为石门南峰绝佳的观景台。站在此处,山风扑面,犹如置身虚空,眺望对面五子山,环视四周远山近水,一览无余,美不胜收。峰顶西南有卧虎台,地势险峻,誉称“鹫岭卧虎”,据传过去常有虎豹出没歇息。卧虎台南有卧龙台,冈峦如龙,誉称“龙腾峰顶”。在南峰西麓,原有孤魂殿(一称股肱殿)、邱祖殿、祖师殿、戏楼、僧房等,现无存。

游完石门南峰,顺原路返回,沿登山步道来到石门山主山门处,主山门为单檐牌坊式建筑,上部为木结构,下部为石质结构,中间为圆拱形山门,为从石门南门旅游道或石门山前山映月湖游石门景区的唯一通道。山门前有一平场,为石门景区服务区,建有石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设有售票处、检票口,还有一售卖呱呱、凉粉、面皮的小吃摊点。在石门景区服务区稍作歇息,一些驴友还在小吃摊点吃了些地方风味小吃。由石门景区服务区往前,路分两条,一条由东向西经十八盘石台阶下山到石门山前山可达五阳观、映月湖、九门九道厢、伯阳镇石门村留老庵(又称仙人观),由温家峡北行可达千佛洞、麦积山温泉、街亭古镇、崇福寺、神农山、黄龙山(又称大龙王山)、黄家峡、东柯杜甫草堂、秦亭山、赞公土室、甘泉古镇、双玉兰堂、甘泉云雾山、白石峪秦汉古道、龟凤山;另一条由北向南沿蜿蜒曲折旅游登山步道下山到石门景区南门服务区,为石门山旅游道,过九女峰、放马滩,经兰州饭店天水和谐园、麦积镇康家崖村,沿麦积山景区环道可达净土寺、石莲谷、仙人崖、罗汉沟、麦积山、瑞应寺、麦积植物园、雕窠峪、天池坪、豆积山罗汉崖、香积山、曲溪景区。我们沿石门景区旅游登山步道步行下山,过石门山入口处的南门服务区,于17:11时在南门服务区前停车场坐上早已等候在此的大巴车,沿牧骑滩(又作木其滩)过九女峰、放马滩,由温家峡经东柯谷,于18:51时返回家中。

伯阳镇梁子树村穿越石门山,为从石门后山游石门景区之路,全程10.06公里,累计爬升681米,强度中等,为笔者第三次由这条路游览石门山,但一次与一次的境遇不同。心中有光,脚下有路,砥砺前行,走过低谷,上坎下坡,翻越高山,登上峰巅,心随路转。该前行时前行,该拐弯时拐弯,走走停停,一路风光尽收眼底。人生道路何尝不是如此?越是向上的路就越不好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样才能走得更远。登上一个高峰并非到了顶点,还有更高的高峰,但只要坚持下去,才能站上你从未到达过的高峰,看到更美的风景。

参考文献: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13.1.

潘守正释解·《〈水经注〉天水及周邻河流释解》,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5.11.

明·胡缵宗/潘守正辑录点校·《秦州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5.3.

汪明校注•《麦积区金石校注》,西安:陕西三秦出版社,2015.9.

天水市麦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尤九成等编撰•《天水市麦积区志(1985—2007)》,北京:方志出版社,2019.9.

作者简介:尤九成,字泳春,号秦亭山人,生于1970年10月,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人,天水地方文史学者、作家、诗人,《天水市麦积区志(1985—2007)》《麦积史话》主要编撰人,《麦积年鉴》创编人,《天水市麦积区全面小康建设志(1979—2021)》执行主编,麦积区第五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子在伯阳的传说代表性传承人,麦积区旅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陇右文史学会副秘书长,区作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麦积区书法家协会、区摄影家协会等团体会员。被天水市人民政府授予“天水市地方志工作先进工作者”,被中华文艺学会授予“中华文艺诗文名家”称号,《天水市麦积区志(1985—2007)》荣获天水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天水市第一届科学研究暨麦积山文艺奖哲学社会科学类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三国古战场木门道考》被省地方史志学会评为优秀论文。著有《麦积历史人物》(与潘守正合著),发表诗文700多篇,诗文散见于《当代诗文精品荟萃》《中国诗词年选》《中国当代诗词》《中国当代诗词大典》《中国当代诗词作家》《中国民间诗人新编(诗词卷)》《中华诗词名家典藏》《中华诗语(诗词卷)》《星星》《中国诗人档案2017年卷》《甘肃史志》《甘肃历史学术研究论丛》《人文天水》《甘泉镇志》《双玉兰志》《街亭古镇》《苏蕙文化研究文集》《蕙风过处》《天水诗词》《麦积诗词》等书刊,《屈坪村水潭门池塘改造及文化活动广场工程碑记》被甘泉镇屈坪村村委会刻石,先后荣获第三届世界华人爱情文学创作大赛三等奖、“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铜奖、第二届中原杯全国诗词创作大奖赛三等奖、第四届“孔子诗歌杯”全球诗人作家创作大奖赛特别优秀诗人奖等。

2023.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