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在被流放期间,曾接受国王的帮助

阿凡来侃球 2023-12-08 09:28:20

周王室在战国时代已经没落,但有周礼这面旗帜在,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后,天下共主,天下共主。那个时候,周王室就像是一个类似于联合国的组织,表面上看起来是世界的统治者,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权力,各地的冲突一般都是由他们自己来处理。齐桓公以周王室之命为借口,数次代表周王朝举行了一场“九大联盟”的会议,调解局部战争,派遣军队维持和平。直到齐桓公离世,中原再无一位能撑得住场面的君王,权利空虚,被南蛮(楚国)抓住机会,迅速向北方扩张。楚国并不遵守周礼,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原贵族,齐桓公曾数次以思想分歧为理由警告楚国,阻止楚国向南。齐桓公却没有采取一套针对性的措施来限制楚国,直到齐桓公去世,他才将压抑已久的冲突全部释放出来。那时,宋襄公不知天高地厚,妄图以虚有其表的名义,继承齐桓公的天下。宋襄公亦是如此,他举办了一场国际性的会议,把楚国,齐,鲁国,还有一些小国家都请来了。几个国家都来了,齐国、鲁国却没有来,因为他们觉得宋国没有武力来调解这场战争,万一谈判失败,楚国很可能乘机向北方进军。

楚国在会议上没有达成自己的要求,于是楚国俘虏了宋襄公,派遣大军向宋国进攻。后来宋国打败了楚国,在楚国的斡旋下,宋襄公也被放了出来。后来,宋襄公与楚国发生了一场泓水之争。宋襄公因主张“仁义作战”而丧失了机会,以致大败。宋国兵溃不成军后,中原再也没有人能阻止楚国的扩张,楚国的影响力很快就扩展到了黄河以北。宋襄公去世后,楚国对宋国进行了报复,宋国无力反抗,便向晋国求援,希望能得到一个中立的国家。正如前面所说,楚国与中原贵族的理念完全不同,中原贵族尊周礼,有着相同的政见,晋国思前想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拯救宋朝,一方面让宋国收买齐秦,另一方面则出兵攻打曹、魏两国(楚国向北方扩张的棋子)。从晋国介入的时候,战争就已经爆发了,唯一不同的是,晋与楚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开战。晋国这个决策也是有原因的,单凭语言很难理解晋国这么做的原因,我们要翻开战国时代的一张地图。

晋国处于齐、秦中间,若有一方不满晋国的调解,则晋国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一超多强”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以一敌三,甚至以一敌四,因此,任何一个强国发动大型战争,都要对周边强国的反应有所顾忌。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宋国紧挨着齐国,如果有一个强国突然崛起,那么在军力上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泓水之战之后,宋国对齐国构不成任何威胁,甚至有可能成为楚国进攻齐国的障碍。但若眼睁睁看着楚国把宋国吞掉,那么楚国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潜在的敌人。齐楚两国思想观念迥异,彼此之间又有宿怨,只有用鲜血才能化解。到了齐桓公后期,齐国发生了一系列的纷争,使得齐国实力大损,面对楚国的进攻,齐国暂时无法应付。与其这么快就撕破脸皮,还不如给宋国、晋国一个好印象,后人只说齐国是因为钱,所以才答应和谈,那就错了。留着宋国,对齐国有利,齐国没有理由不从中斡旋。秦国和楚国相邻,楚国变得更强对秦国没有好处,秦国只需要一个奄奄一息的楚国就可以了。再加上秦国与晋国在晋文公时代关系不错,两家还订下了秦晋两国的盟约,再加上秦国的战略重心是向西扩张,所以暂时没有理由去招惹晋国。晋国一开头就把这次的危机化解了,这样才能专心地应付楚国。

晋国决定灭掉魏国和魏国,和楚国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晋文公流放到曹国时,有一次曹国国君窥伺晋文公沐浴,再加上曹国政局腐化,晋国以“吊民伐罪”来伐曹,倒也合情合理。伐曹要先去卫国,根据周礼来讲,晋国理应允许他们通行,可是,卫国却与楚国结盟,违背周礼,坚决不同意晋国的要求,于是晋国占据了道义的上风,攻打魏国和魏国,完全合乎情理。楚成王见晋国准备支援宋国,便命令子玉,不可与晋人为敌,以免发生战争。楚成王是一个理智的人,他相信晋文公死后十九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返回晋国,他经历了许多苦难,比一般人要厉害得多,这样的人是上天眷顾的,你就别给自己找麻烦了。可是子玉却不肯听从,楚成王一怒之下,只派了极少数的军队来对付他。子玉倒是有点本事,他请求晋国释放曹、卫两国的国王,以换取他们释放宋人的包围。

晋文公本人也希望遵循周礼,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的形象,进而达到统治的目的。晋文公若不采纳子玉的意见,无异于向世人宣告晋文公并非要解宋之困,而是出于一己之私而开战。如此一来,晋文公的名头就会大打折扣,再也没有发动战争的理由。晋君先轸觉得子玉说得很对,楚国一句话就能把三国合起来,若我们回绝了,岂不是连宋都不要了吗?不如秘密释放曹卫国君,再以此为要挟,使他们和楚国彻底决裂,再慢慢谋划对策。后来,曹魏两国和楚国断绝了关系,子贡愤怒地带着他的军队去追赶晋的军队。晋文公在被流放期间,曾接受国王的帮助,答应双方战争时要向后退90公里,所以晋文公就命令他的部队撤退。那时,众将军对于不打一仗就撤退很不满,都表示了异议。而晋王虎偃主张,应该以义为先,晋文公承了他的情,又答应他要退兵,我们若不从,就是违背了信义,是我们的不对。我们退了,他们继续追杀,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反击了。最终,晋人从三舍撤退,退回到了城濮一带。楚将军子玉以为晋国要完了,于是对晋的军队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说有一天,晋国会被消灭的。

战斗开始后,晋国的军队从楚国的右侧进攻,楚的右侧根本无法抵挡,被打得节节败退。在战场上,哪怕是一场小小的失败,都会让将士们更加恐惧,更何况楚国的右翼已经近乎完全崩溃。为防止晋国军队出现大面积崩溃,子玉加紧进攻中、上两支军队。晋国的军队在击败了楚军的右翼之后,便假装撤退,楚将军子玉以为能够从晋国的军队中突围,于是命令楚军的左翼去追杀晋人。当楚军的左翼快要追上晋国的时候,晋军的中央军快速地切断了楚军的左翼与中央的连接,然后快速地整编军队,将楚国的军队彻底消灭。左右两翼先后被击溃,楚将军令中军停兵,余部匆匆撤出战圈。

楚军撤离后,晋军占据了楚国军营,从而赢得了城濮之役。晋国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策略,就是为了避免秦、齐两国的介入,从而避免了战争的发生。其实楚国早就打起了停战的主意,若不是子玉硬要发兵,恐怕晋国早就不战而屈人之兵了。论谋略,论外交,晋国都在楚国之上,在军事上更是出类拔萃。他们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地方,然后引诱敌人进攻,激发他们的斗志,然后根据大臣们的建议,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一击必杀。相反,楚国的君主们却有不同的想法,子玉的强硬态度激怒了楚王,只派了很小的一支军队。在战国时期,楚国以压倒性的实力击败弱小国家,也就是俗称的“人海战术”,而晋国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的兵力本来就很多,再加上楚国并没有派出太多的兵力,所以论兵力,楚国并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很有可能,两个国家势均力敌。楚军队在战场上受到晋军队的欺骗,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他们的左翼被敌人团团围住,这一切都是紫雨的过错。双方一比较,就知道谁强谁弱。这一战之后,子玉含愤而死,显然是在为自己的失误付出了代价,他的失误却让楚军队遭受巨大的打击,楚国向北方的扩张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被迫退回桐柏山和大别山南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