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铸“博大”

看航空 2024-07-24 10:05:32

走进国博“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的展厅,让人不仅赞叹,铜的世界竟然可以变幻出万般“色彩”。

铜作为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经过数千年的淬火锻造,以青铜为代表的铜器采冶和铸造技术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象征之一。杭州铜雕作为青铜铸造技艺的延续,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变革,在一代代匠心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步入展厅,最先看到的铜桥和雷峰塔等比例模型散发着金黄的色泽,中国传统工艺之美铺面而来,也让观众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铜雕技艺有了初步的印象。

展览远非传统技艺的展示,越往里走,越能感觉到一个艺术家在时间的沉淀中所展现出来的丰富内涵。

在《稻可道 非常稻》中,朱炳仁借用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首句之义,以熔铜技艺种出艺术之“稻”。在国博此前“上山文化”的展览中,曾出现过以真实稻穗装饰成一片稻田的装置。对比之下,从远古走来的稻穗在艺术家的创作中被赋予了新意,金黄的“铜稻”是艺术家对文化的再创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变革的多面探索。

《稻可道 非常稻》

“熔铜”是朱炳仁以传统铸铜、刻铜、锻铜技艺为根基,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铜艺的同时,于机缘巧合间开创的新工艺,以“似与非似”的挥洒写意,将自由流动的铜汁彻底从模具中解放,熔铸出刚柔极劲、妙趣横生的大千世界。

看到《燃烧的向日葵》,金黄色动感的花瓣让观众有似曾相识之感。一盆向日葵从倾斜摆放的欧式画框中冲破画布的限制,颇为巧妙的立体装置提醒着观众直觉完全正确——这的确是以梵高的《向日葵》为灵感创作的作品。如若仔细凝视,顿觉形似而神不似,艺术家通过铜所勾勒的线条对“向日葵”大胆创新,一盆向日葵从平面走向立体、从西方走向东方,铜与火交融、艺术与艺术交融,各美其美。

《燃烧的向日葵》

100余件制铜精品展现出杭州铜雕镂雕、蚀刻、叠镶、庚彩、熔铸、紫金刻、多材质、氧化着色的八大工艺和三色为本、彩画相间、书艺结合、坚固防腐等鲜明特征,让这一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其中,大型铜雕行云流水的铜墨章法和流动气势尤见功力。

《千里江山》通过技术处理为铜浅着上青绿色,流动的铜汁似书画家笔中的墨汁,在大开大合中尽显宋朝的壮丽江山,从平面的画卷中跃然而出,化为立体之景。如果说《向日葵》是中西对话,《千里江山》则是古今对话,那一点青绿也让人想到宋画,也想到从历史中走来的青铜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绵延不绝,仅一种颜色处于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表达。

《千里江山》

铜可以展现所有的质感。站在《旌旗如山气如云》旁边,高低错落的旗杆上“飘动”着列列旗帜。旗并不是红色的,但又让人分明感受到火红;铜在分与融、离与合的冶炼后,经历了数次“火”的洗礼,从质感上呈现出特有的激情与张力。这是朱炳仁用诗意的表达熔铸出的一面面英雄鲜血染红的旗帜,漫卷西风,气势如云,也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气概。

《旌旗如山气如云》局部

铜到底是什么质感,互动区域拉近了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距离。瓷器总让人看到后产生小心翼翼之感,以铜铸成的瓷瓶则在绚烂繁星纹理的衬托下,尽可以让人大胆触摸。在工作人员“可以上来拍照触摸”的提示下,观众之间走到中间,感受“铜瓷器”的质感。

铜物至精,观照古今。在“铜世界”里,有非遗大师的高超技艺,也有艺术家天马行空的精妙创意,更有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光彩与活力。

观其形、品其意、寻其妙,在朱炳仁的手中,铜铸万千。(姜坤英)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