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曾甩出一份重磅报告,直指中国正在布局一盘前所未有的大棋,目标是成为21世纪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强国。
这话听着挺唬人,但细想想也不意外,中美这几年在各领域较劲早就不是新闻了。
报告一出,全球都炸开了锅,大家都在猜:中国这盘棋到底有多大?

弗雷德里克·肯普在美国国际关系圈子里名头不小,现任大西洋理事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手底下出的报告能直接影响华盛顿的决策。
他可不是天生就坐在这位置上的,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肯普早年是个新闻人,80年代在《华尔街日报》干记者,驻扎布鲁塞尔。
那会儿他主要盯欧洲的政治经济动态,写了不少犀利的专栏。

后来90年代,他被调到柏林,正好赶上柏林墙倒塌的大事件。
他在现场报道德国统一,积累了不少国际局势分析的经验,也出了几本书,算是小有名气。
到了2000年代,他升任《华尔街日报》欧洲版的执行编辑,眼界更宽,笔锋更硬,专栏文章经常被政界和商界人士拿来参考。

2017年,肯普跳槽到智库圈,接手大西洋理事会。这家机构本来就是跨大西洋合作的智囊团,但在肯普手里变得更活跃。
他上任后,带着团队出了不少重量级报告,主题从气候变化到大国竞争都有涉及。他本人对中国的关注尤其多,觉得中国崛起是21世纪最大的变量。
大西洋理事会发布的《掌握优势:美国新版国家防卫战略展望》就是他牵头搞出来的。

这报告把中国比喻成在下一盘大棋,分析得头头是道,成了当年国际关系圈的热门话题。
肯普在新闻界摸爬滚打几十年,见识过冷战结束、欧洲一体化这些大场面,后来转到智库,又把记者的敏锐和战略家的深度结合起来。
他对中美关系的洞察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基于大量数据和情报分析。
比如在筹备那份报告时,他带着团队翻看了中国近十年的经济政策、军事演习记录,还研究了国际组织的合作数据,才得出“中国在下一盘大棋”这个结论。

当然,肯普也不是没争议过。
他早年在新闻界写文章太尖锐,得罪过不少人,甚至被某个国家政府拉过黑名单。不过这些经历反倒让他更沉稳,判断力也更准。
到大西洋理事会后,他成了华盛顿的常客,经常被请去给议员和官员讲课。
他的报告不光是学术分析,还直接影响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比如后来的科技限制措施就有点他报告的影子。

大西洋理事会那份2022年的报告,把我国这盘“大棋”拆解得挺清楚,主要从经济、军事、文化和国际合作四个方面入手。
先说经济这块,报告把一带一路倡议当成中国对外战略的王牌。2013年这计划刚提出来时,很多人觉得就是修修路、建建港,没啥大不了。
但到了如今,一带一路已经覆盖了140多个国家,涉及的项目从铁路到5G基站啥都有。

报告里提到,中欧班列是条大动脉,2021年开了1.5万列,把中国货物运到欧洲的时间从海运的40天砍到15天,成本也低了不少。
这不光是贸易路子,更是中国把经济影响力铺到欧亚大陆的招儿。
报告还说,我国2021年在非洲的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建了公路、电站,连当地的手机网络都是华为搞的,这手笔真不是小打小闹。

军事方面,我国这几年也没闲着。
报告点了2021年10月东部战区的一次海上演习,那次演习动用了航母、隐形战机,规模不小。
美国智库觉得,这说明中国不满足于陆地大国的身份,想往海洋强国迈进。
中国海军舰艇总数超过350艘,比美国还多,虽然吨位和战斗力还差点,但势头很猛。

报告还提到南海和台海的紧张局势,说中国通过常态化巡航和岛礁建设,把军事影响力推到了家门口以外。
智库分析,这是在给美国在亚太的部署添堵,逼着美国重新调整军事资源。
文化这块可能听着软乎,但影响力不小。
报告提到孔子学院,全球有550多所,从美国到非洲都在教中文、讲中国故事。

还有中国的新年活动,像在纽约时代广场搞的宣传片,直接把春节气氛带到西方街头。
智库认为,这是中国在用软实力拉近跟世界的距离,扭转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国际合作是中国的另一张牌,2021年,中国往联合国维和行动多派了800名士兵,主要去了非洲马里这些地方。
报告说,中国还通过气候谈判拉拢发展中国家,比如2021年在格拉斯哥的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标,赢了不少国家的支持。

智库觉得,这是在用多边舞台扩大朋友圈,尤其是跟美国关系不咋地的国家,越来越愿意跟中国站一块儿。
大西洋理事会团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这盘棋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把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全串起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成为全球头号强国。
报告还警告美国,说中国这套组合拳打得太顺,美国得赶紧找对策,不然就被动了。

报告出来后,中美关系也没消停,反而更热闹了。先是贸易战还没打完,美国又祭出芯片出口禁令,把华为、中芯国际这些中国企业卡得死死的。
中国也不甘示弱,宣布投入3000亿元搞半导体研发,摆明了要自力更生。
这场科技战让全球供应链都跟着抖了三抖,美国智库预测,这可能会拖慢中国5G和AI的发展,但也逼着中国加速国产化,长远看谁输谁赢还不一定。
地缘政治上,南海上空的一次对峙挺扎眼。
美国侦察机和中国战机差点擦枪走火,虽然没真打起来,但气氛紧张得不行。报告里提到的中国海洋战略,这时候已经有了实证。
2023年,中国又在东海搞了一次大规模演习,美国这边则拉着日本、澳大利亚在亚太搞联合军演,双方的军事博弈越来越白热化。

美国的盟友体系也有点松动,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跑去中国访问,回来后公开说欧洲得有点战略自主,别老跟着美国跑。
同年,德国车企奔驰和中国的比亚迪在杭州开了合资工厂,生产的电动车电池直接卖到欧洲。
这事儿让美国有点急眼,大西洋理事会后来又出一份报告,说欧洲对美国的信任在下降,中美欧三角关系可能要重新洗牌。
肯普本人呢,那份报告让他名气更大,但压力也不小。
他跑遍华盛顿和欧洲,忙着跟盟友解释、沟通,试图稳住跨大西洋合作。
他在一次演讲里说,中美这盘棋才开了个头,未来十年是关键,看双方怎么落子。

报告的影响也慢慢发酵,后来中美在旧金山开了个高层会晤,谈了贸易、气候这些问题,虽然没啥大突破,但至少没撕破脸。
美国政策也有调整,开始在竞争中找点合作的空间,估计多少受了肯普那份报告的启发。
这博弈的结局现在还看不清,我国的全球影响力还在爬坡,美国对华政策可能还得变。
肯普和他的团队继续盯着局势,隔三差五出报告提醒美国别掉以轻心。
参考资料
《彭博社:美智库警告美军介入台海,必将付出惨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