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企业退市濒危,一边是老板套现6000万笑离场。”*ST大药(大理药业)正走向退市,但它的实际控制人杨君祥早已全身而退,留下的,是被掏空的企业和无助的股民。这是资本市场的又一次“到此一游”。
大理药业,作为大理市唯一的上市公司,曾经是地方经济的名片。其主营业务中药注射剂一度在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受政策限制和市场竞争加剧影响,中药注射剂需求大幅下降,公司业绩急转直下。
根据财报数据,大理药业连续多年亏损。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仅2.5亿元,而净亏损却高达5000万元以上。市值一度跌破3亿元红线,距离退市仅一步之遥。这家曾备受期待的企业,如今成为地方经济的“伤心地”。
在公司走向衰败的过程中,实际控制人杨君祥却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赚得盆满钵满。自2017年大理药业上市以来,杨君祥先后减持股份套现约6000万元。而原本用于业务拓展的3.145亿元IPO募资,有超过一半被投入银行理财产品,企业研发投入却始终处于低位。

这种“圈钱不做事”的行为,将公司推入竞争劣势。缺乏研发导致产品创新停滞,公司依赖的中药注射剂市场萎缩后,没有推出任何新的核心产品以稳定收入来源。杨君祥却以“到此一游”式的操作,将个人利益最大化,完全无视企业的长远发展。
大理药业的退市危机不仅对股民造成巨大损失,也使公司员工和地方经济深受影响。公司内部员工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纷纷另谋出路。而对于大理市,这家唯一的上市公司陨落,意味着地方经济品牌效应的丧失,也可能对投资吸引力造成负面影响。
而中小股民更是这场风波的最大受害者。许多投资者出于对地方企业的信任,长期持有大理药业股票,最终却面对市值缩水、退市的惨痛结果。他们的损失,成为杨君祥个人获利的“代价”。

大理药业的退市危机,不仅是个案,更是A股市场上一些上市公司问题的缩影。一些企业在上市后,将资本市场视为“提款机”,大股东减持套现、管理层过度依赖理财,而非专注主营业务发展。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本身,也伤害了投资者的信任。
此次事件也暴露了市场监管的不足。在企业募资使用、股东减持等方面,监管机构需加强审查和约束,确保募资真正用于企业发展。同时,对公司信息披露不完整、经营数据虚假等行为,也需加大处罚力度,防止类似事件重演。

资本市场不仅是企业融资的平台,更承载着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的期望。企业上市后,不应仅追求短期利益,而是要承担起对投资者、员工和地方经济的责任。像杨君祥这样“到此一游”的行为,最终只会毁掉企业自身,也对资本市场的公信力造成损害。

从“大理的骄傲”到“被掏空的壳”,大理药业退市背后,资本市场是否已经成了一些人逐利的工具?监管和规则,又能否真正遏制这种“到此一游”的破坏性行为?对此各位看官有什么想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