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带走九妹11年,送回故乡已是一个疯子,晚年见外甥莫名悲哀 - 今日头条
雾霭沉沉的早晨,湘西的山峦间回响着低沉的钟声,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秘密。沈从文站在家族古宅的门前,望着这片他曾经离开了长达26年的土地,心中涌动着说不出的情绪。老宅,已被时光侵蚀,墙角的青苔和屋檐下的燕巢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沈从文曾将侄女九妹带到北平,希望在那个文化繁荣的都市为她开启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门。然而,战争的蹂躏和命运的捉弄,将九妹从一个灵秀活泼的女孩,转变成了晚年里人们口中的“疯子”。而今,沈从文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不仅要面对家族的残破,还要面对那段被尘封的过往。
初识北平:九妹的新生活与梦想
1930年代的北平,春风拂面,文化气息浓厚。沈从文,作为文坛的知名作家,深知外甥女九妹的潜力和才华,决定将她接到这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北平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书店和咖啡馆,学术讲座和文艺沙龙几乎每日举行,这里是知识与思想的交流场。
九妹刚来到北平时,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她常被带去参加一些文学讲座和艺术展览,这些活动让她眼界大开。北平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他们在这里讨论着国家的未来和文化的发展,九妹经常能听到激烈的讨论声。这些经历对九妹来说是全新的,大大激发了她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
在北平的日子里,九妹也开始了正规的学习。沈从文安排她进入一所知名的女子学校,那里有优秀的师资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九妹在学校学习文学、历史、语言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学习绘画和音乐,这些学科的学习使她的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北平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九妹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她经常参加京剧和音乐会,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京剧的悠扬唱腔、精美的服饰和复杂的表演技巧令她着迷。音乐会上,从古典到现代的各种风格的音乐,都给她带来了不同的听觉享受和艺术感受。
与此同时,九妹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参加文学讨论会,交流思想感悟。这些朋友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是北平本地的学生,有的则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来自海外的留学生。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限于学术和文化,还涉及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国家大事。这样的环境让九妹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也更加成熟。
在北平的岁月中,九妹的生活充满了学习和探索。她早晨在校园里认真听讲,下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学术问题,晚上则经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这种充实而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她几乎每天都在不断地吸收新知,充实自己。
相遇与分离:刘祖春的选择
1937年春,北平的气氛逐渐紧张,九妹的生活却在这个时期遇到了转折点。刘祖春,一位刚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走进了九妹的生活。他在大学期间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了思考和关切。两人在一次文学讲座中相遇,因共同的兴趣和理想而迅速走近。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九妹和刘祖春经常一起参加学术研讨会,参与文化活动,共同探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们在北平的文化圈子里逐渐成为众所周知的一对,经常被朋友们邀请到各种聚会和活动中。
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整个北平陷入了战争的阴影中。消息传来,刘祖春立刻参加了积极的讨论和行动,他认为作为知识分子,有义务为国家的存亡挺身而出。不久后,刘祖春决定加入抗日队伍,前往山西参与更直接的抗日活动。
在刘祖春做出这一决定的那段时间,九妹陪伴他参加了多次抗日志愿者的集会。这些集会上,很多青年都表达了要投身抗日前线的决心,氛围激昂热烈。刘祖春在集会上发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决定,他的言辞坚定,显示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切。
刘祖春离开北平前的那几天,他和九妹尽量多地相聚。他们一起走访了北平的许多地方,回顾了他们相识和相爱的点点滴滴。刘祖春还特意带九妹去了一些他认为有意义的地方,如卢沟桥和一些历史遗迹,向她讲述这些地方的历史和他对这些历史的看法。
在刘祖春即将离开的前一天,他们一起去了北平附近的山区,那里可以远望到不远处的防线和军事设施。两人在山上俯瞰着即将成为战场的土地,刘祖春详细地向九妹解释了抗日的形势和自己即将参与的活动。
最终,刘祖春踏上了前往山西的列车,加入了抗日队伍。九妹独自一人回到了北平的家中,她的生活因为刘祖春的离去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平的街头巷尾,文化活动逐渐减少,战争的阴影覆盖了这座城市。
孤独与失落:九妹的精神崩溃
刘祖春离开北平后,九妹的生活发生了剧变。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城市,日常生活中充斥着不确定和紧张。九妹不再有往日的伙伴陪伴,她的日常转变为等待和寂寞。北平的街道上,人们议论的主题几乎全是战事和缺乏,这种氛围使得九妹长时间处于紧张和不安之中。
在刘祖春离去的几个月里,九妹尽力保持日常生活的正常,但战争带来的影响逐渐显现。城市的物资开始紧缺,民间的不安情绪日益加剧。九妹所居住的社区也不例外,居民们时常围坐在一起,讨论着战事的进展和日常生活的困难。
一次不幸的家中被抢事件,彻底打破了九妹原本尚存的平静。一群不明身份的人闯入了她的家,搜寻并抢走了一些值钱物品。这次事件发生后,九妹的生活更加艰难,她不得不面对物质上的损失和安全上的威胁。
这段时间内,九妹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精神上的异常。她开始出现记忆混乱,有时会在家中无目的地徘徊,或是突然停下手中的活计,发呆地望着窗外。她的言行也开始变得无法预测,有时会突然大声说话或者笑,有时则突然落泪。
九妹的工作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她曾在一个图书馆工作,负责整理和管理书籍。然而,随着精神状态的恶化,她开始难以继续在图书馆的工作。有几次,她在图书馆里忘记了自己的任务,甚至在工作时间内出现了迷失方向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妹的状况越来越糟。她经常夜不能寐,有时会在深夜里走出家门,到街上游荡。邻居们有时能看到她一个人站在街角,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或是与自己对话。
求助无门:沈从文的无奈
随着九妹的状况日益恶化,沈从文感受到了沉重的负担。作为家庭的一员,他深感责任重大,因此开始寻求解决办法。在这个艰难的时期,沈从文决定向远在湘西的兄长沈岳霖求助,希望借助家族的力量为九妹找到治疗的途径。
沈从文给沈岳霖写了多封详细的信,描述了九妹的状况和自己的无力感。在信中,他详细说明了九妹的精神症状和生活困境,以及战争给她带来的影响。沈从文还表达了自己对九妹未来的担忧,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医疗资源和支持。
沈岳霖收到弟弟的信后,也非常关注九妹的情况。尽管他也希望能帮助九妹,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医疗条件限制,加之交通和通讯不便,沈岳霖能提供的帮助十分有限。他尽力通过回信给予沈从文一些指导和建议,但对于九妹的病情,能做的实际措施不多。
时间一天天过去,九妹的情况没有明显的改善。沈从文尽管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感到自己在这场与疾病的斗争中显得力不从心。九妹的健康状况继续恶化,她的言行变得越来越不受控制,甚至有时会出现自言自语或突然大声尖叫的情况。
沈从文不得不面对一个艰难的现实:战争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使得他无法为九妹提供足够的帮助。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断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寻求支持和解决方案,包括联系在北平的医生和熟人,询问治疗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深入,北平的形势变得更加紧张,九妹的状况也越来越不稳定。沈从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必须在关注国家大局的同时,也要照顾到家庭成员的安危。
经过数年的努力和挣扎,沈从文终于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他无法改变九妹的命运。尽管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九妹的精神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去时的九妹,是那样的聪慧、美丽、活泼和善良,然而,当她在11年后再次回到湘西时,已经变成了一个精神错乱的人。
在往后的日子里,九妹的精神时好时坏,考虑到她一个人难以生活,家里帮她撮合了一段姻缘,结婚生子。
时光流逝:九妹的晚年与离世
1951年,沈荃突然离世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家族。九妹在得知这一噩耗后,决定带着丈夫和儿子回到芸庐,这个她曾经拥有许多美好记忆的地方。当她们一家到达时,发现芸庐已经不复往日的景象,曾经热闹的庭院现在只剩下杂草丛生,显得荒凉而寂寥。
大哥沈岳霖已经回到了凤凰古城,芸庐早已空无一人。曾经的家族成员或因战乱或因生活各奔东西,那个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如今只剩下九妹一家在空旷的房间中回忆过去。九妹走访了曾经熟悉的每一个角落,但所见之处,只有时光留下的痕迹和深深的沉寂。
几年后,九妹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她被安葬在乌宿镇的二酉滩头,这里是一个普通的乱坟滩,已经埋葬了太多的纤夫和普通人。九妹的墓地没有华丽的标记,也没有繁复的仪式,一切都显得简单而朴素,正如她生前的种种遭遇,平淡中带着几分凄凉。
直到1982年,沈从文才有机会回到他长达26年未曾踏足的故乡湘西。时光已经在这位老作家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回到故乡,沈从文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感情。曾经的家园,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往日的亲人也多已故去。
在沈从文回到湘西的一年后,九妹的儿子莫自来辗转找到了他。当这个已经80多岁、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北京的家中见到了这位前来寻找他的外甥时,沈从文面对着这个虽是血缘相连却素未谋面的年轻人,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悲伤。
莫自来向沈从文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以及他对于母亲九妹的记忆。他提到了九妹的生活,她的遭遇,以及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的状态。沈从文听着这些故事,回想起了九妹曾经的聪慧和美丽,以及她后来的不幸和变迁。
沈从文和莫自来在北京的家中坐了很长时间,两人谈论着过去,也谈论着家族的历史。尽管莫自来是第一次与沈从文见面,但两人之间流淌的血脉和共同的记忆拉近了他们的距离。
看着眼前的莫自来,沈从文的心中涌上一种难以抑制的哀愁。
参考资料:
- 《沈从文传》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湘西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