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平常叫别人“太太”的时候,估计都没想过这俩字咋来的。事实上,“太太” 这一称呼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一种观点认为它可能与西周时期的三位伟大女性有关。在西汉时期的名著《烈女传》里,这三位女性被合称为“周室三母”。为啥后来有了“太太”这个称呼呢?就因为她们名字里都有个“太”字,慢慢就成了尊贵女子的称呼,后来又发展出好多意思。
那么,这三位女性到底是谁?又做了啥了不起的事?听我给您唠唠。
先说说太姜。从这称呼就能知道,这可不是一般人。商周那时候,姓氏是分开的,姓能看出祖宗血缘,氏能看出是某姓的哪支子孙。就好比姜子牙,姜姓吕氏,姜姓是因为炎帝出生在姜水河畔,说明他是炎帝后裔,吕氏是因为有祖先帮夏禹治水有功,封在了吕地。商周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太姜”就是姓姜的女子,“太”是给她的尊贵称呼。她出身姜姓有邰氏,是陕西岐山下周原一个强势部落首领的闺女。周原,那可是周王朝的发源地。
太姜成长的时候,周原发生了件大事。姬姓部落首领古公亶父被戎狄逼得没办法,带着族人来到周原,从此自称周人,他也被看成周人翦商事业的奠基人。古公亶父想在周原站稳脚跟,就娶了太姜,这是一场典型的政治联姻,《诗经》里都有记载。太姜嫁给古公亶父后,生了儿子季历。从史书记载能发现,古公亶父至少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不是太姜生的。有人推测,古公亶父可能是丧妻或者为了联姻才娶太姜。当时周人虽没明确嫡长子继承制,但确立了父死子继,嫡长子继承顺位理论上高些。按说古公亶父该传位给嫡长子太伯,可太姜出身不一般,她儿子季历又有个厉害的儿子姬昌,古公亶父觉得传位给季历对周人发展更有利。太伯和虞仲明白父亲的难处,就跑到蛮荒之地,放弃了继承权,季历这才成了下一代周人首领。史书对太姜记载不多,但都说她是贤妻良母,教育儿子以身作则,给古公亶父出的主意也实用。西汉《列女传》说她“君子谓大姜广于德教”,在周人眼里,太姜地位可高了,是“周室三母”之一。
太姜的儿子季历,娶了太任。太任出身也不简单,任姓是黄帝赐给儿子的12个姓氏之一。商朝中期,任姓一支迁到挚地,发展成强大的挚任氏部落,太任就是这个部落首领的女儿。周人和姜姓部落联姻站稳脚跟后,又通过和挚任氏部落联姻拓展势力。太任嫁给季历,有点下嫁的意思,《诗经》也有记载。太任德行好,嫁给季历后以婆婆太姜为榜样。她怀姬昌的时候,特别注重胎教,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吵不闹,这可是史书里最早关于胎教的记载。后来她生下了周文王姬昌,也被周人当成圣贤王后,成了“周室三母”之一。
再说说太姒。“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国风·周南·关雎》,有人说主人公就是周文王姬昌和他妻子太姒,还有成语“天作之合”也和他们的婚事有关,可见这事儿在周人心里多重要。太姒是姒姓之女,夏朝开国君主大禹就是姒姓,夏朝第二代君主把太姒祖先封在莘地,有了有莘国,这一支就以有莘为氏。商汤灭夏时,贤相伊尹就出自有莘国,有莘氏在商朝也很厉害。周文王娶太姒,也是周人壮大后,想争取商朝支持力量的手段。太姒是有莘国贵族小姐,和姬昌的婚礼特别盛大,姬昌在渭水河畔用小舟搭浮桥把她接回周原。太姒嫁过去后,不骄不躁,以太姜和太任为榜样,是个贤内助。更厉害的是,她一口气给姬昌生了10个儿子,还都养大了,这对周人来说太重要了。《诗经》里夸她“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太姒这10个儿子里,有周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而且在武王伐纣时,太姒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武王说自己有“乱臣十人”,这“乱臣”是治世能臣的意思。这10个人里有9个男人和1个女人,关于这个女人,有太姒和邑姜两种说法,不过从史料来看,太姒的可能性更大,她为周人翦商事业贡献大,也是“周室三母”里名声最大的。
最后说说为啥这三位称呼里都有“太”字。商周女子称呼,一般是在姓前加字,可太姜、太任、太姒三人,除了太姜丈夫谥号能满足“丈夫谥号+姓”的称呼方式,其他两人和“太”字好像没关系。有人推测,可能是她们去世后牌位供奉在太庙,就用祭拜的地方给了尊号。不管咋样,这三位对周人贡献大,成了母仪天下的典范,“太”字也成了形容女子的好词,慢慢就有了“太太”这个词。您说这语言的演变神奇不神奇?您对这“太太”称呼的起源,又有啥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