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扶苏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藏又秘密的石头 2025-03-01 16:02:31

扶苏为人宽仁,主张以儒家思想治国,曾公开反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以法家理念治理国家,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实行了一统天下的终极目标,法家思想在秦国根深蒂固,扶苏一味主张以儒家思想治国这种与父亲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导致父子关系紧张。导致秦始皇将扶苏派往上郡(今陕西榆林)监军,表面上是锻炼,实则是疏远。扶苏与大将蒙恬戍边,远离权力中心,失去了继承皇位的主动权。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在沙丘(今河北广宗)突然病重。史书上说请始皇临终前,他留下遗诏命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即继位),但遗诏被中车府令赵高扣压。但更大可能是秦始皇病重,计划传位于扶苏,赵高可是秦始皇最信任的重臣,也是胡亥的老师,他一直希望胡亥继位,当秦始皇有传位扶苏的想法时,赵高承秦始皇病重之际与胡亥合谋杀死秦始皇(用铁钉钉入秦始皇头部致死)。秦始皇死后,赵高找到丞相李斯,利用李斯与大将军蒙恬之间的矛盾(李斯因担心扶苏继位后重用蒙恬家族威胁自身权势),说服李斯同意立胡亥为帝,并以“不忠不孝”为由伪造诏书,赐死扶苏,改立胡亥(秦始皇幼子)为帝。

通过史料分析,扶苏的性格弱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缺乏政治斗争的果决。扶苏接到假诏书后,因其对秦始皇过度服从的性格,不辨真伪,在蒙恬劝他核实真伪在做决断时,扶苏却缺乏果断,认为“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史记·李斯列传》),随即自杀。这种对父权的绝对服从,导致扶苏未意识到诏书可能是政变阴谋,也未利用蒙恬的三十万大军反抗,错失扭转局势的机会。同时秦朝以法家治国,强调中央集权和绝对服从。扶苏即便怀疑诏书真实性,也不敢公开质疑“皇帝之命”,否则可能被扣上谋反罪名。

赵高的利益驱动,因为扶苏若继位,赵高必然失势,因此赵高必须除掉扶苏。同时赵高对权势需求极高,明知胡亥平庸无能,赵高仍将其扶植为傀儡皇帝,为了便是自己掌控朝政。李斯也是为了权势与赵高合作,因为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新王就位后先王最信任的文臣都没有好下场,如商鞅、张仪等。如果扶苏继位,肯定重用蒙恬,在朝堂之上李斯必将慢慢边缘化,最终不取代。李斯不想重蹈覆辙只能与赵高合作,他与赵高同属旧臣,并且合作多年,相比扶苏他更信任赵高。

扶苏之死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胡亥继位后,赵高专权,加剧暴政,最终引发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军曾以“扶苏”名义号召反秦)。若扶苏继位,秦朝或能缓和矛盾,延续国祚。他的悲剧成为后世反思暴政与权谋的典型案例。总之,扶苏之死是权力斗争、个人性格与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死亡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折射出秦朝制度的内在危机,为后世留下深刻教训。后世太子谋反时有发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