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前夕,张贴春联这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传统习俗,而且还是全国各地都有的习俗。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春联都是红纸黑字的,当然有些是红纸金字,这样的就更美观了。
可是有时候,一些人家却张贴的是白纸的春联,还有些家庭会张贴绿色的春联,这又是为什么?家里有丧事,真的三年之内不能张贴春联吗?对此,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1)春联的起源和发展
虽然很多人知道春联,但却不知道现在春节前贴春联这个习俗,其实还和朱元璋有很大的关系。
春联在古代的前身是“桃符”,就是用桃树的板子,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桃符就是古代的春联。而且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是出现在宋朝。
在《宋史·蜀世家》中就记载了: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而这个就是我国的第一幅正式的春联。
到了宋朝的时候,桃符已经由木板改成了纸张,不过当时也不叫春联,而是叫“春贴纸”。直到明代后,才把桃符改称为“春联”,并且这还和朱元璋有很大的关系。
民间传说朱元璋这个人从小家里很穷,而他当了皇帝以后,也特别理解穷苦人家的生活,就想着在春节期间要热闹、喜庆一点,于是就下令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以示庆贺,于是这个习俗就在全国各地流传开了。
这个在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就有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而且朱元璋不仅喜欢春联,还喜欢写春联,每年春节前都会写一些春联送给一些大臣。
(2)春联不只是红色的,还有白色、绿色和黄色的
前面也说了,早期春联叫桃符,它是雕刻在木板上的。在后来才写在纸上。而且基本都是红纸上,因为红色的不仅喜庆,还是我国民间认为它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就开始在纸上书写上美好的祝福和愿景,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不过春联的形式其实非常丰富的,也不完全都是红色的。像一些庙宇中春联就不是红色的,而是黄纸书写的。另外如果家里近期有人去世了,也是不能张贴红纸的春联。
在过去一些地方的习俗就是家里有亲人去世了,是不能张贴春联的。但如果想要张贴,那就只能是张贴其他颜色的春联。
比如亲人去世的第一年用白纸写春联,而到了第二年就用绿纸写春联,等到了第三年则会用黄纸写春联,只有到了第四年丧服满后,才会恢复用传统的红纸春联。
这样做,是因为在古代民间很重视孝道的传承,而在服丧期间,就不宜过于喜庆,并且在此期间是不宜嫁娶,不宜歌舞、酒宴等。
就连在春节期间,也是如此,这也是对死者的尊敬,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缅怀之情。这也是民间所说的“居丧不为吉事”,是过去丧事习俗中的一部分。不过现在却很少见了,有些家庭宁愿不贴。所以如果大家见到有些家庭不贴春联,就要明白其中的原因,不要细问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的邻国——韩国,他们的春节习俗也贴春联,并且春联是用白纸写的。就连他们结婚办喜事,对联也是白纸写的哦。
(3)家有丧事,真的三年不能贴春联?
在过去确实是有这种说法,但是也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丧事是指父母去世了,这样儿子就要守孝三年,这也是“三年不贴春联”的来源和理由。所以一把都是父母去世了,才会有这个要求的。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居丧期间,春节不贴春联,或者是不能张贴传统的春联,这也不是官方和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丧礼规定,不过是民俗而已。像古代的《礼记》、《朱子家礼》中就都没有这个要求。
那么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家有丧事三年不贴春联,那如果遇到重丧怎么办?难道六年不能贴吗?所谓“重丧”,就是家庭有人去世后不久,居丧期间未满,又有丧情。
这个问题古人也早就考虑到了,按照《礼记》中的说法,重丧遵循“重吸收轻”的原则。就是说,以大丧重丧为主,小丧轻丧服从大丧重丧的原则。
比如父亲去世了,没满三年,然后祖父又去世了,这样祖父的居丧一年要算到父亲的居丧三年之内。但如果祖父去世了,未满一年,父亲又去世了,这样的话就必须为父亲居丧三年。同理,父亲去世没满三年,母亲又去世了,那么居丧就是三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基本都没有居丧三年的说法了,基本都是一年就不错了。最后小编想说,如果亲人去世了,贴不贴春联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老人活着的时候多孝顺点,这个比什么都要强。
你们说呢?在你的家乡还有这样的习俗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